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时代的发展,对报纸副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价值取向的多元化,要求报纸的副刊版面必须适应读者阅读需求的变化,要求副刊编辑开拓新的视野,反映绚丽多彩的社会生活,满足不同层次,不同年龄,不同行业读者的阅读需要.当今,本土化--已成为报纸副刊的发展趋势之一,有专家讲办报真谛,说越是地方的就越是全国的,也正如那句小品所言: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可以这样说,报纸的本土化是其生存的基础.报纸副刊是地方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如何办好副刊,体现副刊的本土化特色,是一个需要认真思考的课题.作为川北地区的主流媒体--《南充日报》,在传承中华民族的先进文化和巴蜀文明,体现报纸副刊的本土化特色方面,作了一些尝试.  相似文献   

2.
王前 《新闻世界》2010,(11):73-75
在新文化运动的大背景和文学革命的推动下,"五四"时期的报纸副刊走上了纯文学副刊的道路,宣扬理性精神、对自由的个性化追求是其主体基调,与此同时,文学社团和流派以报纸副刊为阵地进行了激烈的学术争鸣。在新传媒时代,当代报纸副刊也进行着通俗性、草根性、综合性与延展性的探索。本文从"五四"时期副刊与当代报纸副刊的比较研究入手,思考新传媒时代报纸副刊如何突破停滞不前的发展局面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3.
冯并先生在其专著<中国文艺副刊史)关于副刊的本体,认为"副--佐于报纸,副而成其为刊--有相对独立的编辑形态".此其一.其二,副刊有整体上的文化或文艺的色彩.由是观照,报纸副刊的传统正在淡出我们当下的生活和当下的报业,所谓淡出,说的是传统的副刊精神正在丢失.现在的报纸副刊,细读下来,总感到时尚有余、文化不足,消费有余、精神匮乏.报纸副刊传统的淡出是基于对传统副刊的一个判断.  相似文献   

4.
在现代报纸四大构件中新闻、评论、副刊、广告可谓缺一不可。一方面,从诞生的第一天起,副刊就参与构建并推动着地区和民族文化的发展,相对于其他三个要素,副刊是最能体现报纸文化个性、区域文化特色和民族文化品质的构件。读者对报纸鲜明"个性"的把握,往往首先来自对副刊的阅读刊的"另类"思考。如今,在新闻出版业迅猛发展的同时,报纸的副刊版面急剧减少,这已成为报界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是副刊的读者在减  相似文献   

5.
副刊不副     
近几年,随着一轮轮改版热不断升温,越来越多的报纸实行"扬新闻、抑专副刊"的政策,全面强化报纸的新闻性.新闻版急剧扩张,专副刊尤其是文化副刊因被排挤而处于边缘化"失语"状态.  相似文献   

6.
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农村读者成为报纸受众一族.随之而来的是诸如"乡村文化"之类的内容成为众多报纸,尤其是农民报以及面向农村发行的科技报等涉农类报纸副刊发展的方向.涉农类报纸副刊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农民读者的文化生活,但相对于比较匮乏的农村文化设施、文化阵地来说,涉农类报纸副刊的内容设置更应该着眼于对整个农村文化建设服务.  相似文献   

7.
副刊拥有辉煌的历史,所以当新闻立报成为普遍理念,副刊感到的冲击就特别大,甚至被夸张地放大了.但笔者认为:报纸副刊目前的现状及功能地位,是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的社会文化转型以及报业和新闻改革演进的结果.所谓的危机、困境等描述或是以副刊以前的八面风光为参照,或是基于对副刊特殊地位的怀恋,既不客观,也难说理性.副刊现在的状态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种复位,副刊复归原位,既是报纸复归新闻纸的表现,也是副刊卸下过重枷锁与过多读者期待,依其本性有所作为的常态.  相似文献   

8.
副刊,是报纸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既彰显着报纸的品位,也代表着报纸追求的境界。更有研究者称"副刊是滋养民族文化的一条血脉"。《大足日报》创办于1984年,近30年来,报纸多次改版,但一直保留了副刊,且其地位不断得到强化,常年坚持了《龙水湖》(文学副刊)、《大观》(地域文化副刊)和《读书》三个副刊交替出刊,形成  相似文献   

9.
对报纸副刊,尤其是党报副刊的定位问题,一直存在着不同的观点和不同的运作理念。有些人主张报纸副刊就是文学副刊,必须刊登“纯文学“的东西,甚至大声疾呼副刊不能离文学越来越远,报纸要为文学留下“一方净土“。而另外一些人则认为,当今时代文学“式微“态势明显,报纸副刊应该逐步走上专刊化的道路,以更宽的范围、更多的容量,最大程度地适应和满足读者的精神文化需求。笔者结合多年的办报体会,就报纸副刊的定位和运作问题谈一点看法。  相似文献   

10.
重视报纸副刊,历来是我国报纸的优良传统.在改革开放深入推进、报业竞争全面展开的今天,我国的报纸业态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过去一直被视为报纸“附庸“的副刊,越来越在传播先进文化、极大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上找到了用武之地.……  相似文献   

11.
办活报纸副刊,重视对读者市场的细分,强调贴近时代、贴近生活的副刊作品,突出文化内涵,体现新闻时效,反映时代风貌,充分展现和挖掘地域文化内涵,让过去一直被视为报纸附庸的副刊,在传播先进文化需求上找到用武之地。  相似文献   

12.
邹园 《新闻实践》2009,(10):77-77
报纸副刊要有生命力和感染力,给人以震撼力和吸引力,就更应重视文化的含量,多刊发那些"意味深长、隽永深刻"的文学作品.报纸副刊的文化特征包括精神内涵、艺术品位和人文特征等诸多方面.其文化特征应从内容和形式这两个方面来加以审视.  相似文献   

13.
偏爱副刊     
我之所谓副刊也者,是指报纸的文学副刊.一段时间以来,人们对副刊议论不少.有论者著文,说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后,随着文学的式微,报纸的副刊也衰落了,此乃新闻规律使然.  相似文献   

14.
报纸是传播信息的一种载体。报纸文艺副刊是报纸的一部分,自然也承担着传播信息的任务。有一种误解,认为报纸其它版面必须具备新闻时效,副刊却不必那样要求。恰恰相反,报纸副刊的新闻性并非可有可无,而是不可或缺的特性。报纸又名新闻纸(News Paper),构成报纸的消息、评论、广告,包括副刊作品在内,都应该具备新闻性,不具备新闻性的稿件是不应该在报纸上出现的。 有人认为,报纸副刊应突出文艺性,强调新闻性会影响副刊的文艺价值。诚然,文艺性是副刊的特点,是区别于其它版面的基本特征。但如单纯强调副刊的文艺性,而不首先考虑它的新闻性,把副刊的文体等同于其它文艺期刊则是一个大大的误区。须知,副刊的优势在于报纸的优势,报纸的优势在于它能敏感地及时地传播新信息、新观念而被读者所看重,所以副刊作为报纸整体的一部分,也必须具备这一特性,而只有具备这一特性,才能充分发挥报纸副刊自身的优势和魅力。如抛开报纸副刊的新闻性,一味追求文艺性,势必使副刊走向狭窄而绝不会是多采。况且,由于副刊版面的局限,它既不能与其它文艺期刊在文学性上争短长,更由于抛开了新闻的时效性而必然使它失去诱人的光彩。 从副刊的发展历史来看,也证实了副刊的文艺性  相似文献   

15.
谢庆立 《青年记者》2008,(15):94-95
19世纪90年代至20世纪20年代,随着中国社会文化的转型,新闻事业迅速发展,报纸副刊编辑形态由基本定型发展到成熟阶段.城市报业的竞争、市民文化的需求,激烈的政治斗争,以及特定时代文化启蒙的需要,促使编辑主体不断探索编辑规范,初步形成了早期报纸副刊①的编辑思想.按这一时期报纸副刊的发展脉络,本文把早期报纸副刊的编辑思想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并对此进行梳理、考察和分析.  相似文献   

16.
报纸的副刊和专刊往往是一个地方地域文化的反映,从其版面的设置和内容风格可以看出报纸的价值取向和文化底蕴.在进行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报纸副刊文化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研究时,我们发现上海、北京、广州等地报纸专刊和副刊都各有其独特的文化风味.  相似文献   

17.
与传统文化相结合 一份报纸,与文化最贴近的是副刊,不论是传统的副刊,还是新的历史时期以来处在变革中的副刊,文化都是版面中比较重要的内容.  相似文献   

18.
这几年,报纸专副刊逐渐萎缩,多数报纸的充实和发展,都以挤掉专副刊类的板块为代价.<厦门日报>自2001年全面改版以来,在办版过程中有意识地强化专副刊统一的识别功能,即以闽南文化为主要特征的本土化风格.  相似文献   

19.
副刊是我国报纸的传统特色,它使报纸不再是简单意义的新闻纸,而具有了更加丰富的内容和更加多样的形式,强化了报纸传播的吸引力、说服力和感染力。我在《京郊日报》主持副刊部的工作,强烈地体会到,报纸副刊经不是可有可无的。我们的副刊(在第四版),有三种,一种是文学副刊"喜鹊",一种是文化体育副刊"文作乐园",一种是国际国内副刊"中外时讯"。这三种副刊补了《京郊日报》其他三个版的不足,发挥了思想和文化宣传的指导性,提供了其他三版所不具备的娱乐性和更为丰富的知识性,受到了京郊广大读者的喜爱和欢迎。英国报界有句名言,…  相似文献   

20.
重视报纸副刊,历来是我国报纸的优良传统。在改革开放深入推进、报业竞争全面展开的今天,我国的报纸业态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过去一直被视为报纸“附庸”的副刊,越来越在传播先进文化、极大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上找到了用武之地。报纸副刊与报纸新闻一起,已成为报纸参与新闻全方位竞争的两大板块。纵观当下地方党报副刊,呈现出以下两个突出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