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网络为代表的新兴媒体的普及,以网络新媒体为代表的民间舆论场已经显示出前所未有的舆论影响力,同时以党报、党刊、电视台为代表的传统媒体已经形成官方舆论场,并且形成了民间舆论场和官方舆论场相互制约又相互促进的舆论新格局.本文从两个舆论场的议题形成到其相互影响的表征,探讨如何使两个舆论场在良性互动中提升我国舆论影响力,引导我国舆论向积极的方面发展,促进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两个舆论场"概念的内涵进行分析,认为它与舆论初始含义相去甚远。"两个舆论场"体现出新媒体时代官方舆论引导效力下降、民间意见场域勃兴的趋势,其原因是中国社会转型、改革步入"深水区"以及网络技术勃兴共同作用的结果。"两个舆论场"蕴涵着巨大的社会价值,对于创新当今时代的舆论管理具有重要意义。实现两者的良性互动,使之在对立中走向统一,是解决"两个舆论场"问题的最佳途径。  相似文献   

3.
本文阐述了网络舆论产生、形成、传播的场所与环境,归纳了网络舆论场理论的演变过程,力图通过大众传播学中"议程设置"、"舆论波"和"蝴蝶效应"等理论对网络舆论场中舆论的形成、特点和发展趋势进行分析,并提出了政府和行业相关部门对网络舆论进行监督的相应策略。  相似文献   

4.
智能技术为舆论的生成、传播、扩散提供了物理空间,移动舆论场在这个新的媒介空间中得以形成,并呈现出不同的生态特征与传播特点,面对智能时代移动舆论场新的传播特点,舆论引导的思维也需要升级:在融合传播中实现话语权输出,在协商传播中完善舆论治理体系,在公共传播中涵养网络舆论生态.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新媒体环境舆论场域的理论视角来分析新舆论场的形成与消解。新舆论场的概念脱胎于传统舆论场,强调了新媒介技术环境下舆论场呈现的特殊性及其传播机制。从该理论视角出发,本文具体探讨了新舆论场的概念、类型及其形成与消解的过程和原因,指出新舆论场域是在传统舆论场与新媒体舆论场的互动中形成的,二者相互交织为新舆论场的快速形成与消解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6.
宣田恬 《声屏世界》2022,(2):99-101
社交媒体、移动和互联三重革命正在影响中国的网络空间,庞大的信息数据使得用户的媒介接受习惯正在变迁.近年来,微博升堂现象在社交平台上泛滥成灾,用户信任被消费,平台吸取"毒流量"现象明显.文章基于该现象,对微博舆论场域构建提出了策略.文章表明,微博舆论场域构建与客户端、媒体、用户离不开关系,微博平台的转型将推动舆论场域的良...  相似文献   

7.
陈明 《声屏世界》2013,(6):18-19
近些年来,广电媒体不断在完善自身报道方式的同时,遇到了一个尴尬的现实——舆论引导能力的弱化。弱化的原因很多,有学者认为这是因为主流媒体的边缘化引起。笔者承认这是其中一个原因,但笔者认为在新媒体时代,广电等主流媒体舆论引导力的弱化,其根本原因在于传统媒体舆论场和网络舆论场的冲突和悖离。国内最早提出"两个舆论场"的是新华社前总编南振中,他于1998年提出了"两个舆论场"的说法。  相似文献   

8.
社会舆论一头连着"世道",一头连着"人心",它是特定社会语境下公众群体意识的产物。当下中国同时遭遇社会转型、全球化、媒介化三重巨变。社会舆论及时、敏锐地反应了这场深刻的大变局。当下中国舆论场"乱云飞渡",变幻莫测。如何把握当前中国舆论场域的风云变幻?中国舆论场存在什么样的结构?这些结构存在怎样的关系?本文试图从当前中国舆论场构成及演化特征的角度进行观察。一、四大舆论场  相似文献   

9.
自2014年成立中央网信办以来,我国高度重视阵地建设,积极强化网上舆论管理,积极开展引导,网上舆论形势总体良好,由党和政府主导的主流舆论在网上占据强势地位.但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目前网上舆论仍面临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提高认识、改进方法,用好网上话语权,增强引导效果.笔者认为,应高度重视我国网络舆论形成博弈的原因以及舆论引导工作面临的诸多问题,尽早形成符合我国国情的网络舆论场引导与治理对策.  相似文献   

10.
叶林峰 《新闻传播》2023,(18):17-19
舆论作为一个重要社会构成被纳入众多学科领域,在这些学科中的表述都体现出“舆论”的一般性,即一种群体性的意见或言论。由于“舆论”本身涵盖广泛而又复杂多变,在新闻传播学中尚未形成一个公认的定义。根据舆论作为一种人类意识,是群体性产物,具有特定对象和指向性等特点,我们将“舆论”定义为:舆论是人群对于某一特定社会现象或问题形成的整体倾向性言论。参考国外心理学和社会学关于“场域理论”的研究成果,我国学者提出了“舆论场”的概念,即人群形成共同意见的时空环境,并在此概念的基础上形成了“两个舆论场”的说法。  相似文献   

11.
"场域"是布尔迪厄社会学中的一个关键的空间隐喻,即"位置之间客观关系的网络或图式".①在2009年新疆"7·5"事件的报道过程中,国内媒体积极构建社会舆论的过程可以被看做是对国内媒体进行整合,与国外媒体进行斗争的过程.其间反映出的真实信息与虚假信息、国内媒体与国外媒体以及正面舆论与负面舆论之间的斗争对抗,其实映射出了一种社会权力的结构关系,而这恰恰是布尔迪厄"场域"概念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2.
2014年,我国移动互联网已经成为全球最热的掌上舆论场,新老媒体在各种突发事件和热点话题中共同合力发挥议程设置作用,逐渐形成“潜舆论”和去中心化的移动舆论新格局.通过分析移动舆论场舆情结构与特征,以及网络舆论力量发展与变化,指出政务新媒体多终端覆盖和服务化功能更加成熟,并对移动舆论场引导与管理提出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两个舆论场”的融合路径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闻界》2018,(7):82-86
当前"两个舆论场"的差异和冲突更加复杂,社会共识的达成更加困难。党和政府的舆论引导工作迎来了更加严峻的挑战,需要对两个舆论场的融合进行进一步分析和考察。"两个舆论场"融合的具体路径包括:推进传统舆论场言论生产机制转型;积极发展传统媒体的新媒体传播渠道;吸纳和鼓励民间化的话语方式;扩大传统主流媒体声音在社会大众中的辐射效应。  相似文献   

14.
APEC会议期间,网络上出现了一个热词"APEC蓝"。经过微信朋友圈、微博等网络传播,"APEC蓝"在短时间之内成功建构了民间舆论场,它反映了广大市民期盼首都蓝天的强烈愿望。而传统媒体也不甘示弱,并没有回避网友戏谑般的调侃,而是主动设置议程,引导舆论,形成民间舆论场与官方舆论场良性互动的局面。本文以"APEC蓝"在民间舆论场的发酵为例,分析民间舆论场的建构和媒体间的议程设置,以期正确引导舆论,反思舆论引导工作的规律。  相似文献   

15.
网络舆论作为依托互联网为物质载体和时空环境的社会舆论表达,形成的网络舆论场拥有其他社会舆论空间所不具备的特性。作为一个开放的复杂巨系统,网络舆论场之间存在多方主体的博弈,造成这种博弈的多方原因使得网络舆论场充满着诸多不确定和不稳定性,从而打破了既有舆论生态平衡。引导和治理网络舆论场,已经成为国家意识形态治理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6.
孟育耀 《传媒》2018,(12):94-96
社会场域的深刻变革与新媒介技术的跨越式发展,促使舆论格局发生巨变.以受众中心主义逻辑主导的民间舆论场日益活跃,逐渐与由传者中心主义逻辑主导的官方舆论场分庭抗礼.由于形成过程、关注角度、惯习的差别,两个舆论场呈现出错位分化与合意共生现象.本文尝试提出促使两个舆论场互动传播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范明姬 《青年记者》2013,(14):23-24
所谓舆论场,中国人民大学喻国明教授认为是"包括若干相互刺激因素,从而能使许多人形成共同意见的时空环境"。①网络舆论场的内涵要比舆论场概念复杂,作为一种非单一性的时空环境构成,它指的是针对公共事务和社会现象,新闻媒体的新闻报道所形成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关于“两个舆论场”的讨论越来越多。一方面,由于信息传播技术的迅速发展,新媒体的出现,个体在一定程度上获得了话语权;另一方面,我国目前正处于转型期,各类社会矛盾日渐暴露,但是官方及官方媒体尚未跟上变革的步伐,“官方舆论场”和“民间舆论场”的说法出现,二者共同构成了我国的网络舆论场。碎片化的网络舆论场一方面,经过二十年的发展,互联网融入了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多的个体借助自媒体发声,民间舆论场形成。个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关于“两个舆论场”的讨论越来越多。一方面,由于信息传播技术的迅速发展,新媒体的出现,个体在一定程度上获得了话语权;另一方面,我国目前正处于转型期,各类社会矛盾日渐暴露,但是官方及官方媒体尚未跟上变革的步伐,“官方舆论场”和“民间舆论场”的说法出现,二者共同构成了我国的网络舆论场。碎片化的网络舆论场一方面,经过二十年的发展,互联网融入了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多的个体借助自媒体发声,民间舆论场形成。个  相似文献   

20.
"两个舆论场"现象产生于大众传媒主导的传统媒介生态之下。在社会转型和互联网快速发展的共同作用下,网络社会初步成型。"两个舆论场"被吸收、融合,形成主体多元、场域统一的网络社会舆论场。社会结构变化带来的多元力量在新舆论场中意图通过改变公众的心理场,即物理事实、社会事实和概念事实来争夺话语权,以占据社会资源分配的有利位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