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约15年前,市场经济的浪潮拍击着理想的堤岸,于是,诗人扔掉了桂冠,学者丢下了钢笔,歌者放下了麦克……时称“全民下海”。 此后,在理想失落的年代里,越来越多的人把美好的兴趣深藏心底,只在某一时刻掏出来擦拭一番,炫耀片刻。更多的时候,要披挂另外的行头,在拥挤的人群里,进进出出,热热闹闹。 而15年来,我们看到,那些扔掉诗歌桂冠的人们还怀揣烫有诗人头衔的名片,那些曾经想做学问但怕饿死的人,在奔往小康的路上还把目光瞥向学问。 他们成了满手铜臭的诗人,成了为了钞票的歌者,成了不纯粹的学者,在两种不搭调的生活里奔突,在两种不相关的语言环境里大脑短路般失语。 他们的两张名片:一张写着理想,一张写着物质;一张信誓旦旦,一张臭迹斑斑。  相似文献   

2.
大约15年前,市场经济的浪潮拍击着理想的堤岸,于是,诗人扔掉了桂冠,学者丢下了钢笔,歌者放下了麦克……时称“全民下海”。 此后,在理想失落的年代里,越来越多的人把美好的兴趣深藏心底,只在某一时刻掏出来擦拭一番,炫耀片刻。更多的时候,要披挂另外的行头,在拥挤的人群里,进进出出,热热闹闹。 而15年来,我们看到,那些扔掉诗歌桂冠的人们还怀揣烫有诗人头衔的名片,那些曾经想做学问但怕饿死的人,在奔往小康的路上还把目光瞥向学问。 他们成了满手铜臭的诗人,成了为了钞票的歌者,成了不纯粹的学者,在两种不搭调的生活里奔突,在两种不相关的语言环境里大脑短路般失语。 他们的两张名片:一张写着理想,一张写着物质;一张信誓旦旦,一张臭迹斑斑。  相似文献   

3.
大约15年前,市场经济的浪潮拍击着理想的堤岸。于是,诗人扔掉了桂冠,学丢下了钢笔,歌放下了麦克……时称“全民下海”。此后,在理想失落的年代里,越来越多的人把美好的兴趣深藏心底,只在某一时刻掏出来擦拭一番,炫耀片刻。更多的时候,要披挂另外的行头,在拥挤的人群里,进进出出,热热闹闹。而15年来,我们看到,那些扔掉诗歌桂冠的人们还怀揣烫有诗人头衔的名片,那些曾经想做学问但怕饿死的人,在奔往小康的路上还把目光瞥向学问。他们成了满手铜臭的诗人,成了为了钞票的歌,成了不纯粹的学,在两种不搭调的生活里奔突,在两种不相关的语言环境里大脑短路般失语。他们的两张名片:一张写着理想、一张写着物质:一张信誓旦旦,一张臭迹斑斑。  相似文献   

4.
当代文坛中有一个小小的有趣现象,一些诗人“诗花”翻飞的笔变魔术似的成了“匕首、投枪、手术刀”,杂文写得相当漂亮.比如流沙河、邵燕祥、叶延滨等即属此类.在诗坛,这几位的诗是拥有大批读者的,而今他们转而做杂文,又吸引了相当多的读者.用时髦的词讲,可谓“两栖”得潇洒!“杂文家”的桂冠,不少在报刊上亮相的人头上都有一顶,但真真称得起杂文家的还真不多.流沙河当之无愧,邵燕祥也让人心服口服.10余年来,邵先生有《忧乐百篇》、《当代杂文选粹·邵燕祥之卷》、《小蜂房随笔》、《无聊才写书》、《自己的酒杯》、《大题小做  相似文献   

5.
城市两栖人的主要特点是,他们一般有两张名片,代表着两重身份,并大多将主要的激情,放在了赖以谋生的主业之外  相似文献   

6.
沈宏非离开上海后,在暨南大学另立诗社,但不久后也不写诗了。"写诗是为追女孩,追到之后就不写了。"多年以后,在生活的诗意一点一点被现实挤压的日子里,上海电视台纪实频道的编导舒曼总会想起当年王小龙对他们说的那句话:"你们以后可能成不了诗人,也不写诗,但只要你们还爱着诗。"那是1980年,在上海市青年宫举办的上海中学生诗歌讲习班上,王小龙所说。当年在青年官跟着王小龙写诗的另一个诗歌少年沈宏非也没有成为诗人,而成了美食专栏作家,新近在《舌尖上的中国》中担任了总顾问。但他也时而会想起当年:"在那些夜晚,每当理想与现实冲突,也就是‘世界很大还是心很小’的纠结到难分难解之际,王老师便会愤世嫉俗地拍案而起,挥手往虚  相似文献   

7.
九月中旬,从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的会议室里,不时传来阵阵掌声,这里聚集着百余名我国的老一代和新一代新闻工作者,安岗同志从事新闻工作五十周年座谈会正在这里举行。“……我喜欢和尊敬那些对社会有贡献的人,我写他们,访他们,由此喜爱上新闻事业。现在,新的五年计划开始了,我愿把一九八六年作为一个新的起点,多多下去写一写报道。把这句话说出来,就算表示一点决心。”安岗同志一席话,博得了大家阵阵掌声。  相似文献   

8.
2014年8月31日,香港小姐总决赛落幕,邵诗获得冠军,许多媒体称之为"折桂冠"。这是杂糅了"折桂"与"桂冠"两个不同的典故。古代把名列第一比喻成"桂林之一枝",后世便用"折桂"指科举及第,现也指考试或竞赛取得优异成绩。而"桂冠"是用月桂树叶编制的帽子,古希腊人常授予杰出的诗人或竞技的优胜者。后也可指冠军。"桂冠"可以夺得、赢得,但不能说"折"。这一错误也常见于体育比赛报道中。  相似文献   

9.
女孩的暖冬     
那时还不是冬天。 有个调皮的不懂规矩的家伙偷翻了女孩的日记,在日记里发现一个被女孩写做L的人,并且L是女孩日记里的主人公,经常出现在那些印制精美还扑着香气的花页上。这个家伙把这个发现向全班同学透露,L可能是李的缩写,L不就是咱班的音乐老师吗……  相似文献   

10.
李黎 《出版参考》2009,(10):30-31
马松山的名片总在变。前后共印了五六套,每—套上称谓都不同。 他有时带着样品四处跑,走家串户,十足一个推销员,却被人叫“老板”;转身去和厂商谈生意,给出的名片上又写着“社长”;但真熟悉他的人才知道,直到现在,他的公事包里还总装着“三件宝”:软抹布、清洁剂、白手套。 马松山到底是什么人?  相似文献   

11.
今年元旦起,每到星期六,河南油田的3.2万多个家庭都会免费收到一份报纸——《河南石油报·家庭版》。这张报纸刊登居民关注的身边事,并且许多稿件由居民自己来写,受到了油区居民的广泛欢迎。他们说,这张报纸看着顺眼,读着顺气,说着顺心,写着顺手。说明企业领导心里不仅装着职工,也没有忘记那些为企业贡献过青春、奉献了子女的离退休老同志,称赞企业创造性地为油区居民办了一件好事、实事。  相似文献   

12.
读者,是我写稿评仪稿件的良师益友.稿子写得怎么样?成不成功?读者最有资格,最有发言权.因此,我在写稿过程中,常常把写好的初槁念给身边知情的人听,或给他们看,聘请他们当我稿件的评议员,征求他们意见:“你觉得这篇稿子写得怎么样?”他们一听一看一惊,说“写得好”!说明我槁子写得成功,上新闻单位有希望把握.如果他们吞吞吐吐,不大满意,说明我稿子不行,还需要加工补火,并征求他们意见加进那些素材内容适合?然后再修改.实践证明,这样效果很好,发出去的稿件,大部分达到见报上台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记者的名片     
前些日子,听一位省级报刊的记者谈起两件不见得有趣的趣闻。其中一件事是,某家灯具厂的厂长助理手持该报一位记者的名片来编辑部讨账,声称这位记者“买”走价值500元的灯具时并未付款,只留下了这张名片,结果查实这张名片虽然的确是这位记者的,但他并未去过该厂,连厂长助理也说不是这个人拿走灯具的。另一件事是,一位出租汽车司机也拿着一张冠有“记者”头衔的名片来该报诉苦,声称这位记者要走12升汽油后,长期不归还,结果是该报编辑部并没有这个人。  相似文献   

14.
杜晓蓉 《当代图书馆》2010,(3):73-75,26
《当代图书馆》要在自己的刊物上介绍一批省内有影响的图书馆学者。他们让我写一写赖伯年先生。当我向赖先生表示这层意思时,他微笑着说:“我的那些事你们都知道,没什么好写的。我只有三句话:我这一生,与书有缘,与图书馆有缘,与图书馆人有缘。”我根据这三句话,  相似文献   

15.
媒介形象的研究现状及重新定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栾轶玫 《今传媒》2006,(9):16-19
在伦敦的地铁里,时常可以看到西装革履的白领,将低俗小报《太阳报》夹在《金融时报》里津津有味地阅读:他们很清楚,不能在大众面前暴露自己的低品位!在他们眼中《太阳报》是与低品位相联系的,而《金融时报》则是成功人士的公共名片。在这里,报纸更像是一张“身份证明”,似乎清楚地标出媒介形象的反差,也写着喜爱它的读者的出处与去向。很显然,这些人在消费媒介产品时,购买已超越了媒介产品本身,而更多地转向负载于媒介产品之上的“媒介形象”。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媒介批评导论》(王君超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和《媒介批评》(黄新生台湾五…  相似文献   

16.
在写人方面,不能不说曹禹老师创作《北京人》是走上了一个美学的新境界,一个美学的新高峰。曹禺老师说:"你问我《北京人》是怎么写出来的?这是很难用几句话说清楚的,甚至连我自己也说不清楚。不过那时有一种想法,还是要写人。一切戏剧都离不开写人物,而我倾心追求的是把人的灵魂、人的心理、人的内心隐秘、内心世界的细微的感情写出来。""我有一种想法,就是把人物的灵魂深挖一下,把人物性格的复杂性招一下。......是人物性格使我着了迷,吸引着我,像磁石一样吸引着我,不由得使你要按照他们的性格来写他们的感情和行动。这些活起…  相似文献   

17.
如此日本人     
王志强 《出版参考》2006,(17):11-12
日本人特别注意现实中的等级关系.在与人接触时,总是细心地注意自己和对方的地位,用各种方式表达自己的并且揣测对方的地位,来决定交流时应采用的对策和所持的态度.日本人有面对生人紧张的心理,当确认了对方的地位,知道自己该如何做,便解除了紧张.有一个最典型、也是被日本人或非日本人论说日本人时百举不厌的例子,就是利用名片.名片一般都注明了能立即了解对方地位的所属集团、从事职业、官衔级别等信息.人们公认日本人特别地喜好名片.除了初次见面,第一个有效动作是交换名片以外,持有某大人物的名片也是炫耀自己的手段.在日本的社交场合,名人的跟前总是排起长队,小人物们争先恐后地交换名片.我还见过一张名人的名片,被数人借去复印以备收藏的情景.他们的等级观念是非常严密的,上下关系清清楚楚,似乎谁也不想"越雷池一步".  相似文献   

18.
夜,已经很深了。杭州却还没有消停下来。该亮的灯还在亮着,该有的故事还在上演着。西湖的怀抱总是被那些缠绵多情的人霸占,一圈圈地漫步免费西湖,仿佛是要把100年的爱情一个晚上走完似的。我靠在西湖的岸边,一个人,一杯茶,一首可以掉泪的音乐,然后开始酝酿写一个人。  相似文献   

19.
《搜寻天下》在我们的心里,是一个理想,这个理想从开始到现在,始终没有了结。纪录下那些童年的变得时隐时现的往事,纪录下那些曾经让人不停地说了三天三夜还没有说完的故事,纪录下那些被钢筋水泥和利益的追求压迫得越来越喘不过气来的乡土中国。打小的课文里就说,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美丽富饶,后来知道,物产不太够用了,漂漂亮亮的脸也被画得像脸谱那般模样。还学到,我们有五千年文明,长大以后又听说,可能五千年都不止,而且,是世界上惟一活着的文明,可那些老旧却还活着的文明在哪里呢?所以我们想把她们留下来。再后来听到了人文地理这样的词…  相似文献   

20.
这是个常常来无影去无踪的行当。看完正版副刊、翻遍报纸的犄角旮旯,往往不见他们的姓氏名谁。 这是个媒体离不了的行当。翻开油墨飘香的报纸,每个版面、每篇文章、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凝聚着他们的心血, 他们是火眼金睛的孙悟空。那些隐藏在字里行间的“妖魔”,化作“美女的白骨精”都被一一识破,个个被打翻。 听;一番番春秋冬夏,一场场酸甜苦辣,踏平坎坷成大道,斗罢艰险又出发,风云雷电任叱咤,一路豪歌向天涯。 一张张消除了差错的报纸,飞过千山万水,飞进万户千家,飞向世界各大洲。 当我们捧着张张报纸——他们劳动的结晶时,他们说,请读者把我们忘记。这是怎样的一种情怀,怎样一种境界! 当此新春佳节,让我们点燃烟火,把这凌空怒放万紫千红的花朵,献给火眼金睛的孙悟空——新闻校检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