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1933-1934年国共间的第五次“围剿”和反“围剿”,是一次拥有各自疆界、政权和社会组织的两个政权之间具有总体战性质的战争,战争以中共的失利而告结束。中共失利的原因,除广为人知的军事政策的不智外,还和交战另一方国民党方面战略战术的变化有关,而中共军事政策错误本身,除“左”倾主观因素外,  相似文献   

2.
甘波 《历史学习》2004,(4):9-10
1933—1934年,蒋介石对中央苏区发动第五次“围剿”,红军经过一年奋战,未能打破敌人的“围剿”,被迫放弃中央根据地,开始长征。作为跨时一年,交战双方各自拥有疆界、政权、军队和社会组织的具有总体战性质的战争,其成败因素当然很多,本文主要对中学历史教材中隐性知识进行分类汇总,再结合常见的地理知识进行说明。目的是希望同学们能够在平时的学习中注重对教材中隐性知识的挖掘。下面分析的问题只要结合现行高中教材就应该知道大部分都贯穿在教材之中。一、中共方面:“左”倾错误,特别是军事指导方针上的错误,是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的主要…  相似文献   

3.
论毛泽东与第五次反“围剿”战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第五次反“围剿”期间,毛泽东提出了出击敌后,开展游击敌争,粉碎敌人"围剿"的正确战略方针;主张联合19路宰和粤军,壮大革命力量;重视和领导了苏区的经济建设,以保障革命战争的物资供给;号召苏区人民参军参战,补充了大量兵员、然而,由于毛泽东被"左"倾错误领导人所排挤,加上身体不好,以及反"围剿"战争最终失败,因此,长期以来毛泽东对第五次友"围剿"战争所作的重大贡献一直被史学界所忽视。  相似文献   

4.
李德1932年至1939年在中国,曾担任过中共苏区军事顾问,直接指挥了第五次反“围剿”.因他的严重错误,导致战争失败和中央革命根据地丧失,负有重大责任。究其错误有主客观多方面原因,虽然他后来写回忆录,歪曲事实为其错误辩解,但是,他致力中国革命七年多,应该给予恰如其分的评价。  相似文献   

5.
一、抗日统一战线政策的确立与战略转变中国共产党抗日统一战线政策的确立,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由“反蒋抗日”逐步转变到“通蒋抗日”,实现了战略的转变。“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不顾东北沦亡的民族危机,继续调重兵“围剿”红军,迫使中共把主要精力放在维持自身生存的反“围剿”斗争上。尽管这样,中共仍然高举抗日大旗,主张与国民党合作抗日。一方面,在“九一八事变”后的第三天,即9月20日,中共就发表宣言,最早号召中国人民武装抗日,并派出军事骨干杨靖宇等前往东北组织抗日武装,开展局部抗战。另一方面,中共也初步地提…  相似文献   

6.
文章主要从“史”的角度来解释毛泽东诗词 ,论证了作者为什么以“反第一次大‘围剿’”为词题 ,而在内容上把第二次反“围剿”的准备也写了进去的背景 ,即领导层关于第二次反“围剿”战略方针的激烈争论  相似文献   

7.
文章主要从“史”的角度来解释毛泽东诗词,论证了作者为什么以“反第一次大‘围剿‘”为词题,而在内容上把第二次反“围剿”的准备也 写了进去的背景,即领导层关于第二次反“围剿”战略方针的激烈争论。  相似文献   

8.
中央苏区前三次反“围剿”取胜的外部条件包括国民党军队与中央红军、红军内部、国民党内部等诸方面的关系。探究中央苏区红军取胜的外部条件,从实践上论证了毛泽东“工农武装割据”理论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9.
“一苏大”会址及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驻地的选择,是中共临时中央(通过苏区中央局)根据共产国际的指示和自己的苏维埃区域规划,以及反“围剿”战争的形势、赣南苏区的地理民情等各种因素,综合考虑并刻意经营的结果。所谓选择瑞金是红一方面军总部和苏区中央局进驻叶坪以后,才临时决定的说法,缺乏史料依据,且有悖于史实和常理。  相似文献   

10.
中央苏区第一次反"围剿"战争前夕,苏区最高领导层围绕反"围剿"战略方针产生严重分歧,并对根据地反"围剿"准备造成直接负面影响,如不及时采取补救措施,将可能造成反"围剿"作战的失败。在这种情况下,反AB团扩大化就具有了某种可理解的"合理性",并成为引发富田事变的导火索。为确保反"围剿"作战全局胜利,红一方面军总前委对富田事变作出果断处置,无异于"壮士断腕"。  相似文献   

11.
建国以来我党对苏联社会主义发展模式的三次改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建国以来,我党对苏联社会主义发展模式进行了三次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改革。第一次是 19561958 年的直接体制内改革尝试,第二次是 19781992 年的体制外改革,第三次是 1992年至今的体制内改革。通过这三次改革,我党最终冲破了苏联社会主义发展模式的束缚,开辟出了一条中国式的渐进改革之路,形成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历史实践  相似文献   

12.
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 ,陈树人公子陈复赴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留学 ,并毅然加入中国共产党。国共分裂后回国 ,历任中共广东省委要职。后在从事党的秘密工作时曾遭敌人逮捕 ,并被敌人杀害 ,为革命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相似文献   

13.
抗战胜利前后,中共认真考虑使中国成为沟通美苏之“桥梁”。美出于使中国成为“大国”政策,一度曾积极调处国共矛盾。但“大国”的实质是反苏反共之“屏障”,所扶核心只能是国民党,即使明知其必将为中国革命所推翻。面对“推翻”现实,美虽推出“灵活”政策,寻求与中共建立某种“承认”关系的可能,但囿于其顽固的意识形态,终不愿断绝与台湾的外交关系,并终将中共推向与苏结盟的“一边倒”轨道,尽管这是一个历史合力的作用结果。  相似文献   

14.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后,中国共产党成为局部执政的执政党。争取广大的群众,扩大执政的合法性基础成为中共当时的重要任务。民主执政是中共扩大执政合法性基础的重要目标,也是其在中央苏区执政的重要理念。为了实施民主执政,中共选择工农民主作为自己的执政原则,而基层民主是实现工农民主执政的主要途径。中共实行了市、乡苏维埃代表大会制度。为克服乡(市)苏维埃代表大会的弊端,中央苏区还实行代表联系制度、代表主任制度、召回制度和委员会制度,创新了工农大众参与政权的主要形式,保证了工农大众民主权力的实现。  相似文献   

15.
蒋介石与共产党合作抗日,是在极其复杂的心态下作出并进行的,他要通过合作,达到溶共,用共,最终灭共之目的。蒋介石利用共产党之心态,主要反映在三个方面:其一,消除舆论压力,缓解国内矛盾;其二,利用共产党的力量打击日寇,借日寇之手消灭共产党,以达到一箭双雕之功效;其三,获得苏联的支持和帮助。  相似文献   

16.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的颁布和实施是中国共产党在局部执政区域开展宪政建设的伟大尝试。它第一次使工农劳苦民众成为中国人权主体;它确立的苏维埃宪政模式,是新民主主义宪政的雏形;它通篇贯穿的人权保障精神是新民主主义宪政重要的历史渊源。  相似文献   

17.
舒芳 《宜春学院学报》2012,34(6):22-25,34
中国共产党在中央苏区开展了卓有成效的社会建设,保障了苏维埃革命的开展,初步显示出中国共产党局部执政的组织优势与政治优势。在高度重视社会建设,开展苏区社会调查;建立苏区群众组织,开展社会建设;进行社会风气建设,重建苏区社会秩序;关注苏区民生问题,兴办社会事业等方面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为延安时期和当代中国的社会建设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8.
中共一大以后,马林开始与中国国民党接触,与孙中山会晤并讨论了和苏俄建立联盟的可能性。通过全面的考察,马林认为中国国民党不是一个资产阶级政党,而是多阶级的联盟,孙中山是真正的民族主义者,为此他向中共建议:到国民党中去开展政治活动,同时不放弃自己的独立性。在马林的主导之下,中共中央杭州特别会议通过了中共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以进一步建立民主联合战线的提议。而随后召开的中共三大通过的决议案,贯彻了马林的意见。马林提出的国共合作,被称作“斯内夫利特战略”,亦即“马林战略”。  相似文献   

19.
三年游击战争时期,日本加紧侵略中国的步伐,国民党内部也爆发了反蒋事变,内外局势错综复杂。中央苏区被破坏后,国民党继续"清剿"南方的红军游击队,福建各游击区彼此隔离且与中共中央失去联系。在艰难的环境下,红军游击队根据形势不断改变番号,并将此作为一种政治宣传手段,周旋于各种政治力量之间,继续革命。  相似文献   

20.
苏共二十大对中国共产党的影响至深且巨.从积极方面讲,中国共产党"以苏为戒",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富有成效的探索;从消极方面讲,中国共产党为维护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团结,补救赫鲁晓夫秘密报告的负面影响,大力为斯大林模式辩护,结果误入歧途.反思这段历史,对于坚定我们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