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初中英语教学的效果优劣,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师生的“情感动力”。长期以来,传统的英语教学“重智轻情”,导致学生厌学和教学效果差。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发挥情感因素的作用,促进师生的情感共鸣,建立融洽亲和的师生关系,创造情感交融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高涨的学习热情,引导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增强自信心,使英语教学质量得到全面提升。一、以情促情,建立融洽亲和的师生关系教育心理学表明:融洽的师生关系能激发学生对教师言行的认同效应,从而激发学生接受教学的热情。正所谓“亲其师而信其道”。事实上,教师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都会…  相似文献   

2.
师生关系应然状态和实然状态存在的差距将师生关系拉到了一种“夹缝生存”的困境。从师生地位、师生态度、师生行为及师生作用力方向四个方面审视、分析当今师生关系“夹缝生存”困境及其原因,进而从教师知行重构的视角提出其破解的路向:教师需重拾价值取向,重视师生平等;教师需摒弃思维懒惰,与学生心灵互动;教师需丢掉自我辩解,与学生行为互动;教师需注重过程的结果,实现与学生之间的双赢。  相似文献   

3.
第一,氛围感染法。即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情感氛围和学习环境氛围。两者紧密联系,互为因果:良好的师生情感氛围是师生学习环境氛围的基础,而学习环境氛围又是师生情感氛围的目的和结果,又反过来促进师生情感氛围的深入和发展。教师满怀爱意的一言一行都会在学生心目中产生良好的情绪体验。教师得体的衣着、亲切的语调、期待的目光、赞许的微笑,对疑难问题的循循善诱等,都会使学生受到良好的情绪感染,有助于师生间的情感认同、和谐,以至共鸣,使学生由“亲其师”而“信其道”;由爱师、尊师到信师、听师。使学生的认知和接受教育处于积极、主…  相似文献   

4.
目前倡导的中小学英语情感教学虽然使得传统英语教学过于“重智轻情”的现象得到了缓解,但是在实施过程中还是出现许多误区:对情感教学含义的误解导致情感教学形式化;“重智轻情”导致教学出发点和归宿点的不一致。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教师真正理解情感教学的科学涵义,加强师生间的情感交流,达到知情并进。  相似文献   

5.
语文课堂教学需要师生多元对话,但在具体操作中,还存在一些认知偏差,导致师生互动出现重单极轻多元、重形式轻内容、重频度轻效率等现象。教师要采取适当措施,矫正师生对话方向,构建课堂教学新秩序。  相似文献   

6.
皮格马利翁效应与师生情感关系的教学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从皮格马利翁效应分析了导致师生关系发生变化的一些情感因素,进而探讨了新形势下高校师生情感关系对教学效果的影响。指出“尊重、赞美、鼓励、包容、微笑”是建立新型师生情感关系、提升教师专业教学能力的重要经验。  相似文献   

7.
目前,在教改中大家都把目光投向新的教学形式、教学手段以及教学方法的研究等内容上,忽视了教师与学生的情感交流。本文从建立良好师生情感关系的意义入手,提出了建立良好的师生情感关系的途径有四个方面:更新教育理念是出发点,热爱学生是根本前提,理解信任学生是增强师生情感的关键环节,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是增强师生情感的基本内容。  相似文献   

8.
如何使中学语文教学从枯燥的语言知识的讲解和死记硬背的学习模式中解脱出来,"师生互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规律的客观要求。师生间的沟通和互动越多越深,就促使师生关系的情感体验越强烈,师生在心理和情感上的接近,预示双方的密切度。学生对教师的尊重、信赖,有助于接受教师的影响和教育,教师对学生的关心、爱护,有助于  相似文献   

9.
以学生发展为本 让课堂活起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课堂教学如何摆脱重教法、轻学法,重书本、轻实践,重讲解、轻参与,重结论、轻过程,重知识积累、轻能力发展的传统教育的樊篱?叶澜教授的话给我们以启迪:“课堂教学蕴含着巨大的活力,只有师生们的生命活力在课堂教学中得到有效发挥,才能真正有助于学生的培养和教师的成长,课堂上才有真正的生活。”因此,优化课堂教学,  相似文献   

10.
王春霞 《黑河教育》2013,(12):26-27
长期以来,作文批改是语文教师繁重的工作任务之一。批改的过程中,教师不应把作文当成孤立的个体,要把它作为连接师生关系的纽带和促成师生交流的阵地,进而实现“教师—作文一学生”一体化,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以下三种方法对提高作文批改效果、加强师生情感是卓有成效的,语文教师不妨一试。  相似文献   

11.
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在这样一种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过程中,情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可以说,没有情感的交流就谈不上真正的教育。情感交流的前提是人与人之间的互相信任,只有学生对教师产生了信任,才能更好地接受教师的教育,这就是“亲其师,才能信其道”。而现实的教育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往往存在着交流的困惑,教师常感叹“现在的学生怎么这样啊?”学生常常抱怨“老师太不了解我们的心了!”如何走出师生交往的困境,作为师生关系中起主导作用的教师应该有所为。  相似文献   

12.
认同     
我心目中的课堂教学关键词叫“认同”,准确地讲,即为师生间的“情感认同”。 有人曾说:“没有情感的支持,理性也将毫无力量”。的确如此,很多时候,教师对于某些学生苦口婆心,花了许多时间和精力,但是学生却不为所动,其原因就在于学生在情感上对教师关上了那道接受的阀门,于是就形成了这样的态度:我既然否定你这个人了,那么你说的什么我都不愿意听,不管有没有道理。  相似文献   

13.
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师生关系,把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有机地统一起来,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形成良好的双向互动师生关系,历来就是教育教学中的一个重大的理论和实践问题。随着中学新课程改革的实施,“赏识教育”日渐凸显其重要作用和影响。笔者认为,它有助于帮助学生树立信心、增添学习生活的勇气;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实现人生进步;有助于加强师生间情感交流,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有助于学生“推销自我”,完善自身。  相似文献   

14.
李民 《陕西教育》2008,(1):39-39
建立好师生关系既是新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的前提和条件,又是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的内容和任务。师生关系包括师生伦理关系和师生情感关系。当前,教学活动中存在的师生伦理关系方面的问题主要是师生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比较混乱,学生权利经常得不到应有的保护。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的关键在于教师,只有教师发扬民主,才能建立这样的师生关系,  相似文献   

15.
王冬梅 《新疆教育》2012,(18):195-195
英语教学作为语言教学的一个过程,同时也是一个情感交流的过程。古人云:“亲其师而信其道。”它显而易见地告诉我们师生之间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的重要性。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有助于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也有助于师生的身心健康。教学中如果正确把握情感教育,既可以帮助塑造学生良好的品行,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6.
潘小莉 《甘肃教育》2007,(12X):10-10
一、影响师生情感交流的因素 1.教师的言语行为同样的知识内容,教师绘声绘色、由浅人深地娓娓道来,在诙谐幽默、抑扬顿挫的讲授中,学生的注意力被吸引,听得津津有昧。师生情感交流热烈,课堂气氛活跃,教学效果就好;相反,教师照本宣科,平铺直叙,将上课视为完成教学任务,课堂气氛沉闷,教师讲得乏味,学生听得无味,造成“教”与“学”脱节,师生缺乏情感交流,学生的学业水平也就低。  相似文献   

17.
《新课程标准》中已明确提出:“关注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和反应,敏感地观察他们的需要,及时以适当的方式应答,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生交流。”可见,师生交流是一种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双向交流的新型师生关系,是学生与教师互为教育伙伴式的交流,是一种自动化的融通性的交流。建构积极、有效的师生交流是每个教育者共同面对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8.
章海华 《考试周刊》2010,(22):51-52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教师越来越尊重学生的人格及其主体性,努力建立一种平等、互动的师生关系,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自我发展。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但是由于现阶段教学任务重.上课时间紧.教师与学生交往的时间很少。加之部分学生对教师有敬畏感,即使学习中或心理上有了问题,大多数人也不敢来找老师请教或谈话.无形中形成一种“无交往”的真空状态。新课改中提出“无交往就无交流”理论,让我们不得不思考现在师生之间如何才能实现真正心与心的交流。  相似文献   

19.
一、关爱学生。培养情感 陶行知说过:“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关爱学生是建立民主、平等、和谐师生关系的基础。而教师对学生的关爱正是通过教学中的一些细节如语言、动作等表现出来的。首先教师的语言要有亲和力。具有亲和力的语言是教师开启学生心灵的门扉。教学中我尽量做到语言亲切自然、抑扬顿挫生心灵的门扉。  相似文献   

20.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里的两个“对话”,笔者认为有两个层面的含义:前者是语言学范畴的,即语言的对白、交流,也就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提问、对答、切磋、辩论,可称之为“教学对话”;后者是心理学方面的,即对话主体间视界的融合、精神的相遇、理性的碰撞和心智与情感的交流,也就是师生与文本之间、读者与作者之间的,没有用有声语言的直接交流,可称之为“阅读对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