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犤教材解读犦《大禹治水》(苏教版第三册)是一个古代传说。全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依“治水前———治水———治水后”的线索,展现了大禹为百姓谋利益的感人形象。从全文看,作者时时处处紧扣“治水”,突出重点,详略得当,把大禹治水前前后后的过程写得细致、生动,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教学时,教师要让学生深切感悟大禹治水的顽强意志和献身精神,使其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教学重点:理解课文的第二小节,了解大禹是如何治理洪水的。教学难点:在朗读中感悟大禹制服洪水的顽强意志和献身精神。犤目标预设犦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  相似文献   

2.
堵与疏     
堵与疏周德刚大禹治水之所以取得了成功,除了有“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治水决心外,关键的是采取了科学的治水方法——变堵为疏。对于教师队伍的稳定,我们何不也借鉴一下大禹治水的办法呢?当前,由于待遇偏低等原因,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流失现象严重影响了教育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张文成 《班主任》2000,(6):16-17
大禹治水的故事可谓人人皆知。传说禹的父亲鲧治水时采用的方法是“堵”,结果洪水四流,到处泛滥,鲧也因此掉了头。当治水任务落到禹的头上时,禹改变了其父“堵”的治水策略,而是采用“堵”、“导”结合的方式——在堵的同时,因势利导,终使成千上万条涓涓溪流汇成滔滔大河流人海洋,从而解决了纵横恣肆的水患,使人民安居乐业。  相似文献   

4.
江苏省如东县童店初中孙卫忠老师问: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第三册《天气陛下》中“可是有这么一回事,60年前,在美国查理斯顿城,水冲破了堤岸”一句中,“60年前”,可以理解为公元60年前,也可以理解为距今60年前。前者距今已有1940年,后者距今只有60年。对这种歧义现象,该如何解释?  答:这一情况反映出书面上数字表达的复杂,尤其是使用阿拉伯数字。如果使用汉字,这一问题可以回避。表达公元60年以前,就写成“六零年前”或“六○年前”;表达距今60年,就写成“六十年前”。总之,“六零”或“六○”不等于“六十”;用阿拉伯数字…  相似文献   

5.
口语交际就是凭借听、说,进行交流沟通、传递信息、联络感情、处理问题,要想顺利乃至高效地进行口语交际,必须学会倾听、表达和应对。《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改“听、说”教学目标为“口语交际”,是一种双向互动式的动态语言实践。旨在“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如何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教学中至关重要的问题是在交际情境中,激发学生的表达欲,让学生敞开言语、解放嘴巴,有针对性地进行说、问、答、议、评,美在入境,妙在动情,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忘却课堂,忘却老师,无拘无束地自由交际,自由表达。在苏教版小语第三册口语交际的教学中我作了几点有益的尝试。  相似文献   

6.
教学苏教版小学语第三册第3课《英英学古诗》时,中的小主人公给奶奶讲完《静夜思》的意思后,奶奶答道:“嗯,奶奶听懂了。这首诗是谁写的呀?”“小调皮”徐鑫突然站起来问:“‘嗯’是什么意思呀?”这倒有点难为人了。这个平时总在不经意间进出的字眼,意思可丰富了:读阳平的音,表示疑问;读上声,则有出乎意料或不以为然的意思;本中读去声,则很简单,表示答  相似文献   

7.
胡爱民 《数学教学》2006,(9):12-13,F0004
2006年2月,我区举行了苏教版小学教材分析会.在分析会上,我执教了苏教版第八册教材中的“平移”一课.  相似文献   

8.
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二册《碧螺春》教学片段—— 师:你觉得“采茶”这一段什么地方写得最好?  相似文献   

9.
《现代教学》2004,(5):21-26
《独果》是小学语文S版第九册教材中的一篇课文。课文生动地记叙了小荣一家在面对一个百年未遇的独果时相互谦让的事,赞扬了小荣一家尊老爱幼的美德。全文是按“发现独果(起因)——互让独果(经过)——共享独果(结果)”的顺序安排材料的,开头叙述简洁生动,事件的主体部分写得详细而生动,特别是对话部分写得个性鲜明,亲切自然,让人感受深刻,结尾含蓄隽永,耐人寻味。以下实录的两位教师的教学过程,体现的是面对同一文本教师截然不同的处理方式:一种是以“问题”促思考;另一种是以“朗读”促体验。  相似文献   

10.
最近,听了两位教师执教苏教版小学数学第九册教材中新增加的内容——“负数的认识”。虽然两位教师执教同一课题,但教学理念及体现的教学效果却不尽相同。现撷取其中的教学片断呈现给大家,我想,这对于我们今后的教学不无启发。[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
堵与疏     
大禹治水之所以取得了成功,除了有“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治水决心外,关键的是采取了科学的治水方法——变堵为疏。对于教师队伍的稳定,我们何不也借鉴一下大禹冶水的办法呢? 当前,由于待遇偏低等原因,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流失现象严  相似文献   

12.
徐静 《辅导员》2011,(1):21-21
苏教版语文第六册23课《日月潭的传说》中有这样两句话:为了“降伏”恶龙,拯救日月,人们聚集在一起想办法。就在人们一筹莫展的时候,年轻的渔民大尖哥和水社姐挺身而出,要去“降伏”恶龙。有学生认为这里用错了,应用“降服”;老师们认为“降服”和“降伏”都对,回去后我仔细查阅了资料,认为此处用“降伏”是准确无误的。  相似文献   

13.
水凉了再喝     
报载:前苏联一位科学家登上五行山,问正在坐禅的方丈什么是“感悟”? 方丈左手轻轻捋了捋如雪的美髯,右手慢慢端过一杯热腾腾的绿茶,意味深长地说:“施主,水凉了再喝!”“水凉了再喝?”科学家疑惑不解地问.“什么意思?”“施主,水凉不凉,自己喝!”  相似文献   

14.
卢佐兴 《新作文》2004,(4):37-38
写出动物的“人”性,我认为是一个很独特的教学点,这是我在教学人教版第三册第三单元后一个深刻的体会。我深入地发掘课本资源后认识到,出自名家之羊的动物之所以不同于凡俗,不同于学生的习作,在于他们把动物都作为了一个承载人生思考的寄托物,写动物其实是在写自己对人生的思考、对人性的反恩。而学生在学习这些课本的过程中确能受到一些人性启迪,但要上升到动物“人”性的理性  相似文献   

15.
蒋静雅 《师道》2003,(5):31-31
这堂语文课,学生们表现出从未有过的积极主动。好动的专心了,懒散的认真了,课堂上洋溢着浓浓的愉悦氛围。尤其让我喜出望外的是,一向文静害羞的陈一凡一次次自信地高高举起小手。下课了,我把陈一凡叫到身边,准备好好鼓励一番:“今天上课,你表现得太棒了!真是……”没等我讲完,她急忙喜滋滋地说:“我觉得这节课挺好玩的!”听一凡这么一说,我情不自禁地回想起这堂“好玩”的语文课来。这堂课的教学内容并不“好玩”:练习——改正句子中用得不恰当的词语。这是小学语文第五册的一个重点。三年级学生初次接触修改病句,经验告诉我…  相似文献   

16.
吴红燕 《教育现代化》2005,(10):119-119
“错误”随处可见,也许它会是你一时的困惑,也许它还会是你一生的遗憾。但不知你是否发现,教学中的错误也是一种美丽、一种精彩。  相似文献   

17.
为知识而教,塑造知识人,是传统教学最鲜明的特征。这种教学被刻上了深深的“物”的烙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现代教学观要求我们超越纯粹的知识教育,为学生智慧的生长而教。  相似文献   

18.
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被选编在苏教版语文第十一册中,写词人退居江西上饶,夜行黄沙岭时所见所感。摊开教材静静品赏,油墨清香偕着稻花的浓郁馨香,迎面扑来。“明月”之夜,幽静恰人,旷野阡陌染上了清辉的底色,盈手可掬。“清风”习习,拂去夜行的疲倦,“扑棱棱”斜枝上乌鹊突然惊起,啼叫声划破夜空,却在诗人的心底撩起波动的悦弦,倾耳可闻。  相似文献   

19.
“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语文课程标准》)这次习作练习——写一篇新闻报道,写作素材源于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学生有所观察,有所经历,有所体验,从取材方面来看是“易于动笔”的。这次习作的目的也十分明确——为学校广播站或黑板报写一篇报道。  相似文献   

20.
1.“易”,帮助学生寻找作文的突破口,让学生觉得作文是件容易的事;2.“乐”,作文不仅是件容易的事,而且自己的喜怒哀乐能够在其中尽情上演,岂不乐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