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4 毫秒
1.
劳伦斯将其小说文本置于工业化进程造成的自然生态危机的背景下,表现人类所面临的自然生态危机及其背后所蕴涵的深层的社会生态危机和精神生态危机,并对自然生态危机导致社会生态危机和精神生态危机的人类生态困境进行严肃审视,从而探究生态危机的产生根源,这无疑充溢着生态哲学意蕴。  相似文献   

2.
和谐发展: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转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20世纪60年代以来,全球性生态危机日益加剧。面对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人们重新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对科学技术、工业文明、人类中心主义进行批判;并要求扬弃人与自然分裂对立为特征的工业文明。实现以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目标的生态文明转向。  相似文献   

3.
人类社会的一切问题皆可以从人性中找到答案。生态危机不仅是工业发展的产物,更是人类迷失自我的结果。通过探讨环境危机的人性根源,阐明生态伦理得以可能的人性论基础,说明只有完善人类自身,环境问题才能得到彻底解决。  相似文献   

4.
20世纪60年代以来,全球性生态危机日益加剧,生态问题逐渐成为威胁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最大问题之一。面对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人们纷纷探索引发生态危机的原因,揭示生态危机的实质,寻找解决生态危机的途径。“生态马克思主义”学者从“生态革命”中找到了生态危机与马克思主义的新的结合点,从生态危机中逐步探索生态危机的实质,提出了一些有创见的主张和观点,为解决生态危机开创了道路。本文从生态马克思主义的形成过程出发,寻找一些马克思主义生态学的观点,并提出解决我国生态危机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本世纪人类正面临全球性生态危机,实质上是全球性生存与发展的文化危机。在生态危机已成为制约人类发展的关键因素的今天,生态治理的文化逻辑彰显了具有时代高度的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和人与自然和谐的价值理想与信念。通过倡导绿色生活方式,推动人类发展的文化自觉;通过促进全球生态文化融合,凸显人类发展的文化价值;在生态现代化、生态文化及人的现代化的交互作用中,实现人类思维方式、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等方面的整体化发展。  相似文献   

6.
价值观念的转变基于人类对自然界、对自身的深刻认识,反映了人类理性思维的相对独立性和自由自觉。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生态文明重建人与自然的关系,完成价值观生态范式的转变即人与自然共同进化的目标。这不但是实践的体现,更是智慧的结晶。生态文明价值观是包含自然价值的新价值理念,强调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互惠共生。工业文明状态下的生态危机,就是那个时代由人类生存范式所引发的环境危机。要想化解这种危机,就要反思过去人类的生存范式,实现生存范式和社会关系范式的生态转向。  相似文献   

7.
生态伦理和绿色经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全球的生态危机导致全球性的生态运动,引起人们对工业时代的文化范式、世界观和价值取向以及生产生活方式进行反思.这就导致两个论题:生态伦理和绿色经济,前者关系到人们的精神生活和伦理世界,后者关系到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经济世界,它们都要发生相应的变化才能克服生态危机,建设生态文明,实现人类和地球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深层生态学及其美学观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生态危机是现代性危机中最致使的危机,深层生态学(deep ecology)把这一问题导向了对现代的社会与化危机的追问,表达了对地球和人类生存和命运的关注,以新生存意识为蓝色背景的西方现代生态美学,为深入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显示了独特的审美观照,对解决当今全球性的环境与生态问题有着深刻的启示。  相似文献   

9.
生态价值观是上个世纪中叶以来在全球生态危机的时代背景下,人们对传统极端的人类主义价值观深刻反思、人与自然关系认识和价值评价不断发展的结果。在我国构建生态文明与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在生态危机越来越严重而又倡导生态文明的今天,要真正地解决生态危机问题,扬弃传统生态价值观,建构适应时代发展需要新型的生态价值观就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0.
生态主义课程思潮引论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7  
生态主义是人类的面对二战以来严重的生态危机和生存危机寻找危机的根源和寻求解决危机的策略时发展起来的一种思维方式。它的出现标志着一种新的世界观和价值观的诞生,同时也为我们思考和解决课程问题提供了新的视野和思路,生态主义课程思潮是时代的产物,但它又要必然地超越我们这个时代,在即将到来的后现代社会中尽情演绎其是非非。  相似文献   

11.
本文主要是从中国人思维方式的层面上来阐述当代中国生态危机的文化根源 ,并由此出发提出必须深入挖掘马克思经典著作中对于人与自然关系的论述 ,在东西方文化交融中吸收中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的合理内核 ,从而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生态伦理思想  相似文献   

12.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城乡文化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乡村文化正面临着现代性危机,如文化价值危机及传承危机等。重塑乡村文化生态,弘扬传统优秀文化,是新时代乡村振兴的重要任务之一。乡村教师作为乡村社会主要的知识群体,应自觉肩负起乡村文化秩序重建的历史使命,即“尽心”传承乡土文化,“尽职”守护乡村课堂,“尽力”传播文明乡风。在乡村文化秩序重建中,乡村教师要敢于作为,积极参与乡村社会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13.
农村民俗文化的生存危机与保护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就新农村建设而言,农村民俗文化具有其他社会要素无法取代的作用,但农村民俗文化普遍面临生存危机,其赖以生存的基础遭到破坏,人们对于农村民俗文化的认识存在误区。建设新农村,应保护与发展传统农村民俗文化,建立政府主导机制,以农村民俗文化组织为依托,以文化、经济和法律为主要手段,形成长效保护和长远发展的农村民俗文化保护与发展格局。  相似文献   

14.
在当代教育和化研究中,我们始终没有澄清意识上的混同,这种混同在化定位上主要表现为三个问题:即把中国传统的士视同今天的知识分子,这样便混同了中西化的不同走向;将化定义为有价值的人工创造;以及视西方化为人类化的最高形式--甚至唯一形式的功利主义立场。只有澄清这三个问题,我们才能发掘中华民族化中最具生机与活力的成分,进而高举中国化中人主义的旗帜,为人类摆脱现代科技理性精神危机,做出我们民族的贡献。  相似文献   

15.
生态文化的形成、价值观及其体系架构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文化是人类与其生存环境的关系的体现。生态文化是在人类拯救工业文明时代生态危机的现代环境运动中形成的。生态文化是生态文明时代的价值观。生态文化以生态价值观为理念,致力于人、社会、自然协调发展,建立一种与以往的文明时代全然不同的新型关系,即人一社会一自然和谐协调,共生共荣、共同发展的关系。生态文化的体系架构分为内隐的价值理念和外显的具体样式两方面。  相似文献   

16.
European universities must face the crisis of the Humboldtian model, and find new organisational solutions. This paper proceeds from two starting observations. The first is the one according to which we are in a “cultural shift” that makes culture the element on which performance, including technologically and cognitively, depends. The development of societies now depends on the culture shared by human beings more than on their economy or technology. The second observation is that culture itself and its ethical underpinning should be open for consideration. Th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now depends on culture and on its adaptive capacity.  相似文献   

17.
国际金融危机为我国提高文化软实力带来了很好的机遇。中国文化软实力由软性内容与硬性特质两部分组成,面对金融危机,提高文化软实力,中国必须做到既要加强中国文化软实力“软性”内容的地位和作用,又要注意加快中国文化软实力的“硬性”特质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人口和生物资源与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物资源包括物种资源、遗传资源和生态系统资源,它为人类提供了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由于人口的快速增长,造成了生物资源的大量消耗和破坏,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面临生物资源急剧减少的危机。通过有计划的控制人口增长和保护生物资源,以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9.
在现代性社会发展的同时却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道德危机。为解决这一危机,人们需分两个层面建立起新的伦理精神。首先,在社会层面上建立起以权利、民主与契约精神为内核的伦理精神,并辅之以制度的保障和底线伦理的规范;其次,在个人心性层面上以仁爱、求知与信仰精神为伦理核心,从而保证人类生存的需要和超越性的道德要求,并以此来缓解现代性社会给人带来的惟理化和同一性压力。这两个层面需相互依赖,互相促进。  相似文献   

20.
马尔库塞新感性理论建立在人本主义的哲学基础之上,是在后工业时代面对人的危机、情怀的危机和艺术的危机而提出的.马尔库塞强调建立以个体意识为核心的艺术自律体系,从而为艺术在当下的建设中寻求理论支撑和生命源泉.他的“新感性”与艺术的关系在后现代艺术的大背景下从审美的维度上达成了一致性,其意义在于重建个体及其所生活的世界,特别是人的艺术世界.艺术的审美态度是人类另一种生存方式,从这个意义上讲,“新感性”的建构为实现个人自由和幸福提供了一条新的出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