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卢卡奇认为,历史是总体的现实,是人的“行动”。历史又意指了一种现实的生成性和一种感性的生活的时间性,因此,历史又是一种无产阶级自我认识的方法。卢卡奇认为,马克思主义是“历史”的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回到“历史”中才能达到马克思思想的本质。  相似文献   

2.
历史规律的观念如何可能是历史哲学的基本问题之一。李大钊依常识和直观起论,从揭示历史过程与时间的内在关联到把以“今”为中心的时间性归结为人的实践活动,在对时间性的辨析中把时间(历史过程的持续性)解说为阐释历史规律的地平线。这一独树一帜的思路,把历史规律的发现(对时间性的辨析)和历史规律的所在(理解为人的实践活动的“今”)统一起来,较之于简单而独断地宣布是否存在着历史规律或存在着什么样的历史规律,无疑更为合情合理,因而显得既可爱又可信。  相似文献   

3.
一、缘起二十世纪以前,“时间性”概念在美学领域还是相当陌生的,几乎没有人意识到通过对人生的时间性结构的分析能给日趋僵化、沉闷的美学研究拓展一件崭新的天地。这一领域最终被崇尚标新立异的二十世纪的思想光芒所照亮,首先是海德格尔描述了“此在”的时间性结构,伽达默尔接着分析了“审美的时间性”,把海德格尔的思想在美学领域中作了进一步的发挥,“时间性”已不再是一个与美学无关的概念了。什么是时间性?时间性与时间又有什么关系?这是我们在深入讨论之前必须首先弄清的问题。时间是什么?这本来就是一个十分困难的问题。奥…  相似文献   

4.
《柳州师专学报》2021,(3):51-58
社会现代性建立在既向往过去又面向未来的时间观中。在社会可测量的钟表时间与个体生命时间的对立与冲突下,现代性时间分裂为线性时间和审美时间。审美的时间性包括个体内心体验的此刻性与社会历史的螺旋上升。近代以来,审美现代性仿佛与时间绾合成一种"革命性结盟"。如果说启蒙现代性是一种追求线性时间与科学的理性力量,那么审美现代性就是对其的反叛,时刻提醒着时间的"感性"。在对启蒙现代性的反思中,席勒对时间性问题作出了独特的阐述。席勒既承认线性时间的存在,其又具有强烈的"向后看"时间、循环时间、游戏时间和断裂的绵延时间意识,并在时间意识中展开审美现代性批判。  相似文献   

5.
现象学时间性(内时间意识)是通过滞留——原印象——前摄实现的。由现象学的时间性对身体进行考察得出身体作为从现象学走向存在论分析上的此在本象身体向死而在的特质,具有生成性和本真性。与现象学时间性还原下的本象身体相比,大众文化中的本象身体表现出避死无终的特质,即此中身体迷恋身体的青春生殖段,不是生成和发展的,而是凝滞的,具有凝滞性和非本真性。  相似文献   

6.
狄尔泰认为生命是一个时间性和历财}生的存在,是在“过去”、“现在”和“未来”三位一体中的体验之流,过去的历史生命是通过现在的体验而走向将来,他更看重“过去”对生命的意义。与狄尔泰不同的是,海德格尔对时间性问题是在存在论的意义上来探讨的,他认为此在是通过将来的筹划所规定的,更看重的是“将来”对此在的意义,因此时间性问题在海德格尔这里发生了转向。尽管如此,他们都走向了艺术这条诗性的归途,都把艺术看成是生命和此在的澄明之境。  相似文献   

7.
历史词具有空间性、时间性、文化性和程度性等静态属性。专有名词和个体名词的个体离散性最强,具有最明显的空间性;表示历史朝代或历代帝王年号的历史名词时间性最强;许多反映我国封建时代男尊女卑伦理关系和皇权至上等级制度的历史词极具文化性;能进入“很+名词”组合的历史名词则呈现程度性。  相似文献   

8.
当海德格尔用时间观照此在时,斯蒂格勒走向了用时间观照技术的理论构境,通过强调技术作为人之本质的第二起源,以此说明技术与人在时间当中的本体论关系,这就是技术现象学。藉由技术现象学的三级结构,斯蒂格勒揭示了人性结构在本体论意义上的代具性特征,以及记忆结构在技术层面的持留特征,并由此说明了此在如何存在的时间性与历史性原则。但由于第三记忆的外在化与客观化特征,记忆在实现从原初性感知向时间性持存转变的同时,也呈现出主观感知能力与客观记忆体系之间的矛盾关系,并且这种矛盾一直延续至第三持存向数字持存的演变过程之中。前者作为意识的代具曾发挥着补足认知结构的作用,而后者则成为了代具性的意识,在掏空内在知性结构的同时重塑出一个外在化的意识主体。因此,在斯蒂格勒技术现象学的理论视域中思考数字持存的核心议题在于,如何寻找从数字持存向“数字药物”转变的可能性契机。  相似文献   

9.
长期以来,莎士比亚的第一部传奇剧《泰尔亲王配力克里斯》被认为结构松散、混乱而饱受争议。但从时间性结构的角度来看,该剧也有可取之处,主要呈现出完整、富有意义的三种时间性结构模式:一是超越现在的时间性结构模式;二是回溯历史的时间性结构模式;三是指向未来的时间性结构模式。这三种时间性结构模式显示了莎士比亚对人与时间关系的深邃思索。  相似文献   

10.
“解构”是海德格尔的现象学存在论的主要操作步骤之一。它的重要性在于:海德格尔试图以这种方法对西方存在论的历史进行剖析,真正提出“存在问题”,探究被形而上学所遮蔽的原初经验,对西方思想的命运进行追问。海德格尔早期所说的“解构”包含三条具有差异的进入哲学史的路径:作为解释学之途径的“人类学的解构”、作为基本存在论之任务的“存在论历史的解构”和作为存在论方法之环节的“现象学的解构”。对这三条路径进行了简略梳理,并指出了“解构”所具有的现象学存在论、解释学和哲学史批判这三条思想向度。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艺术作品与审美对象、审美知觉及美学与现象学三个方面评介了杜夫海纳的思想。他认为审美对象不仅有感性的外观,也有内在的结构,既有创造者的主观性,也有欣赏者的主观性,从而体现了自在与自为的真正结合。他认为“审美知觉的最高峰是揭示作品表现性的那种情感”。他对审美的不同层次、审美知觉与一般知觉的区别、审美对象完成的条件等问题都有所贡献。他认为审美经验处在人类经验的根源的位置上,处在人类与万物相混杂中体验自身与世界的亲密关系的关键点上,由此,通过审美经验的研究,便能实现现象学为哲学所规定的任务,美学的发展也就走向了现象学哲学。杜夫海纳的现象学美学在美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但由于其现象学的基本立场所决定,他的美学体系从本质上来说仍然是唯心主义的。  相似文献   

12.
英语历史现在时是一般现在时现联性的体现。从时空概念隐喻的角度来看,它反映的是“空间域”到“时间”域上的映射,是空间上的远距离转换成了说话人心理空间上的近距离。在概念隐喻的视角下来理解历史现在时,我们就能够清楚地解释一般现在时描述过去事件这一语法形式与语法意义的矛盾,真正把握历史现在时的认知理据。  相似文献   

13.
自然自然地、自在地生成了人,同时生成了人的认识,人的认识本质上便也是自然的.面对自然的先在性和历久性,人之存在具有后在性和短暂性,这决定了人的认识具有“求之不得”性.虽然人的意识不过是存在生成历史中的异化,然而,自然自在的和谐包含着人的“求之不得”的认识,是自然自在生成的和谐认识的必然性.而这一切又都源于存在的种子性——存在以其种子性生成其历史.世界的存在无非是由最微小的部分构成的,是由这追求着和谐的不和谐而构成的大和谐--正因如此,“求之不得”获得了当下的意义,然而也只是当下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把人的存在方式看作感性活动,必然把人看作时间性的存在,突出时间性的生存论意义,这一点已经潜在地包含在马克思博士论中了。马克思在博士论中把时间看作规定个体自我意识和自由的原则,并且对流俗的时间与时间性作出了明确区分,要求从人的感性体验理解时间,达到了海德格尔的源始时间的层次。马克思把时间性和人的感性看作同一境域.又与海德格尔的先天立场有所区别。  相似文献   

15.
保罗·蒂里希是西方著名的存在主义思想家。他的历史观在历史的双重性、历史的时间与空间、历史进步和历史的主体等方面有着独到的见解。蒂里希对于历史的研究是自我反思式的。在他看来, 现在的人们对历史的各种体验有助于提高人们 “思想的深度”和 “存在的深度  相似文献   

16.
据说白寿彝先生曾感叹历史叙述的干瘪无文,他认为史学家们似乎已经不会“讲故事”了,他们往往将丰富多彩、生动无比的历史简化成几个抽象枯燥的“公式”。其实当下的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也会让人产生这种感觉,似乎现在的历史教师已不会作精彩的讲授了,教研人员也不在意教师的讲授如何,只是关注学生在课堂上活动时间的长短。  相似文献   

17.
由于历史的过去性,历史教学中常常会出现两种情形:一是学生对历史学习没有兴趣。他们认为历史是一门由一些毫无意义的琐事与事件组成的学科,历史看起来与他们的生活无关。二是学生对历史有一种隔阂感,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容易产生误解。这些问题如何解决?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柯林伍德认为:“权威们”(包括权威历史材料和权威历史学家)告诉我们历史总是存在“空白”和“裂隙”,而历史本身是由纵向系统和横向系统编织的完整的“网”,是连续的、立体的、完美的“过去的画面”。要真正理解历史,读懂历史,“神人”到过去连续的、立体的、完美的“过去的画面”是一种不错的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18.
“重建”——历史文学创作的必由之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的历史题材创作铺天盖地而来,存在的问题很多。历史文学创作的第一层面即为重建历史真实。首先遇到的问题是“历史文学”的界限究竟何在?鲁迅的“博考文献,言必有据”大体可以回答这个问题。这就又涉及到言之所据的“真实的历史人事”存在于何处的问题。实际上,历史本真虽然存在过,但难于把握。历史文本所记述的只是一个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大致框架和概貌以及空间方位、时间的断限等,书写者会因观点的不同而对人物与事件作出不同的判断,有偏见也在所难免。历史文学要恢复历史真相是不可能的,只能走重建之路。“重建”的意思是根据历史的基本走势、大体框架、人物与事件的大体定位,甚至推倒有偏见的历史成案,将历史资料的砖瓦,进行重新的组合和构建,根据历史精神和艺术趣味,整理出似史的艺术世界,并在高一个层次上回到历史文本,让历史文本重新焕发出艺术的光辉。艺术地重建历史世界应注意三个维度:认识的维度,价值的维度,审美的维度。  相似文献   

19.
德里达《胡塞尔<几何学的起源>引论》是研究胡塞尔历史现象学的最重要文献之一,他首次把胡塞尔有关历史认识的现象学理论称之为历史现象学;首次论证了胡塞尔从发生现象学到历史现象学转向的内在逻辑必然性;首次从先验的历史本质结构(历史本体论)、"之"字形方法(认识历史的方法)和先验理性目的论(历史目的论)等方面阐释了胡塞尔历史现象学。德里达对胡塞尔历史现象学研究对象(先验历史本质结构)纯粹性的尖锐质疑,对历史现象学基本方法"之"字形方法可行性的重重疑虑,对胡塞尔历史目的论中理念的无限"推迟"或"延迟"的新阐释,尽管已经偏离了胡塞尔历史现象学的主旨,但对胡塞尔历史现象学仍然具有重要启示意义。《引论》是胡塞尔历史现象学的一个不折不扣的论纲。  相似文献   

20.
现象学乃是与分析哲学和唯心辩证法并驾齐驱的现代西方三大哲学方法之一。分析其在哲学史上与其他哲学流派瓜瓜葛葛的关系,我们发现它始终站在了“人”的立场上以捍卫人的主体尊严为旨归,强调人存在的意义。“主体人思”可谓现象学的基因和血统.也是现象学到现象学文艺美学的通道,其间延伸的接口则是“意向性”这一概念。这种延伸使得“对象”、“主体”、“意义”等概念得以统一,继而统一美学中的形式论、主体论和价值论。其结果形成了“意向性客体”及“准主体”的作品观,“主观交融统一”、“四层次结构”的文艺本体观和以审美知觉具体化为核心的接受观等人学色彩浓重的现象学文艺美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