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在尊重受教育者主体地位的前提下,遵循个体内化规律,实现健全人格的目标,是高校德育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所共同追求的,也为心理学视野下探寻高校德育创新奠定了理论基础.依托心理知识普及和心理健康咨询,借助于心理学最新研究成果,探究高校德育模式的个性化、手段的多样化和效果的可持续,是新时期高校德育工作一项新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2.
我国是一个德育大国,是世界上最重视德育的国度,有数百万的专职德育工作者。过去我们中小学校的德育工作取得了很多成就,但是,随着社会快速发展,学生获得的信息大量来源于电视与网络,德育工作遇到了空前的挑战与危机。过去那种空洞抽象地说教与反复强硬地灌输的方法已经不灵,几十年没有多大变换的德育理念、德育形式、德育内容与德育方法已不适合现代学校的德育工作需要。学校德育工作要增强实效性与科学性,就需要心理学化,特别需要心理辅导化,因为心理学是研究人心理活动规律的,德育工作只有遵循人的心理活动规律,才能有实效。  相似文献   

3.
将心理学原理和方法与高校德育工作相结合日益成为新时代背景下新的探索方向。在心理学视角下,认知、情感、意志等因素与大学生认识水准、理想信念、个性品格等德育因子的形成产生了不可割舍的关系,运用心理学原理和方法强化提高大学生德育素质,成为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4.
德育主要有三个心理学基础,即精神分析学派、行为主义学派和人本主义学派.通过分析这三个心理学派对德育的影响,明确了德育活动应遵循的心理学规律,并对现今的德育工作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5.
浅谈德育活动的“三精四适”原则连建华,史长青学校德育活动,是开展德育工作、落实德育内容、实现德育目标的重要途径。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强化学校德育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在学校德育工作中,我们遵循教育学、心理学原理,依据《中学德育大纲》,结...  相似文献   

6.
马新民 《中国德育》2007,2(10):63-64
学校德育工作的长期性和渐进性必然要求其具有渗透性,德育渗透是实现德育工作目标的基本手段。科学严谨是德育渗透的客观要求,和谐发展是德育渗透的最终目标。德育渗透方式的科学与否,直接影响到德育工作主体与客体的和谐,决定德育工作的成败。高职院校的德育工作有其自身的特点,进行德育渗透应该遵循一些基本要求,以保证德育渗透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7.
增强高校德育的实效性,必须优化高校德育工作环境。其中,最关键的是要加强德育工作无形环境的建设。构建高校德育工作无形环境,一要塑造高校德育工作者的完美人格,为大学生提供无形的德育资源;二要优化校园文化环境,为大学生提供无形的德育课堂;三要营造大学生良好的心理环境,为大学生提供无形的德育催化剂。  相似文献   

8.
心理学是德育工作的基础学科之一,高校德育工作应积极心理学方法,以人为本,重视德育过程中学生的心理自由,加强与学生的心理接触,设置情境,以情动人,激发其较高的成就动机,以提高德育实效。  相似文献   

9.
周固根 《湖南教育》2002,(10):20-20
德育工作的科学化是指德育工作要适应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按照党和政府对德育工作的一贯方针政策,遵循德育规律,依据学生的年龄和生理特点来开展德育工作。科学化的德育工作至少应包含内容科学化,形式科学化和安排科学化三个方面。内容的科学化集中表现在制定的德育目标上。这个目标必须符合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社会经济关系对道德起决定作用。德育内容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作为上层建筑的一部分,还应当符合当今时代的指导思想,所以德育工作的科学化必须遵循党和政府的一贯的方针政策,依据《中学德育大纲》和《公民…  相似文献   

10.
大学生是社会发展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努力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是新形势对高校提出的一个新课题。目前,高校德育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高校德育在打破传统教育模式的同时,也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结合当代大学生特点,探讨大学生德育教育工作应遵循的五个原则,并提出德育工作应加强价值观教育、提高大学生德能的自我教育能力和加强科学精神和实践精神的教育的设想,以期为高校德育工作今后的进一步研究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1.
论德育走向     
我国渐趋成熟的公民社会决定了学校德育将走向公民、走向生活、走向对话、走向多元。走向公民的德育目标,要求审慎处理公民生活的三种基本关系,培养独立人格;走向生活的德育课程,极大地颠覆了德育的课程性质、课程标准和教材风格;走向对话的德育方法论,将重构德育课堂乃至学校生活;走向多元的思想教育,使德育"不同而和",真正起到启发思想的价值。当然,学校德育要完全实现"四个走向",还面临着历史文化心理、现有管理体制、教师专业化等方面的障碍,不可能一蹴而就。  相似文献   

12.
新时期我国德育模式研究的理论特征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德育模式已成为我国德育理论研究的独特领域 ,其研究形态表现为一种新的以实践叙事为主体的理论方式。德育模式研究正在寻求对德育体制改革的赋权能力 ,努力成为推动德育实践发展的理性工具 ,它的研究价值已经远远超过其自身的理论价值 ,从指导个人教育行为延伸到指导学校整个教育工作系统和作为实现学校德育的价值载体。  相似文献   

13.
道德叙事,就是教育者对道德事件的讲述或重叙,它是帮助学生净化心灵、升华德性、迈向美好生活的重要途径。道德叙事负载着两种价值——原初价值和附加价值,每个道德叙事都有一定的价值载荷。在学校德育中,道德叙事是道德知识、规范的传递者,是道德行为图式的储蓄所,是道德情感的传达者,是道德经验的转述者,是道德思维的传承者。道德故事的遴选、聆听视角的建立、道德故事的重叙和价值立场的形成是学校德育的“四部曲”。  相似文献   

14.
德育测评包括学生的思想政治表现、道德品质修养、学习态度作风、组织纪律观念等几个方面。德育表现关系到学校教育能否产生良好的社会效果,特殊地位,所以在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中不与其他测评结果简单相加,而应该靠相乘来反映与其他测评之间相互制约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道德教育是学科课程改革的重要主题.学科课程改革中的道德教育主要有德目主义、渗透式和跨学科三种模式,其内容包括民族传统价值观教育、普适性价值观教育和全球化时代的价值观教育.国际经验告诉我们:学科课程中实施道德教育要选择适切性的实践模式、珍视民族伦理道德文化的价值,并且要在全球化视野内进行定位.  相似文献   

16.
德,是思想政治和道德品质的总称。立德树人,就是要培养青少年学生具有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品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需要整体构建大中小学德育体系。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的基本框架是以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德育途径、德育方法、德育管理、德育评价等要素系统为纬,以小学德育、中学德育(中职德育)、大学德育(高职德育)等层次系统为经,进行横向贯通,纵向衔接,分层递进,螺旋上升。新时代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需要重点做好三方面工作:一是构建全程、全面、全员可操作的学校德育体系;二是加强德育实践活动课程建设;三是重视学校文化和中国德育馆建设。  相似文献   

17.
小学语文教学渗透德育教育是新课程理念下语文教学目标的要求,小学语文教学要教会学生使用语言,而祖国语言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感情,可以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因此,德育教育和语文素养培养是相辅相成的。  相似文献   

18.
诚信为本 德知双修--关于大学生诚信教育的价值分析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诚信在中国传统道德理论和实践中具有本体的价值。由于传统道德教育的缺失、市场经济中的趋利现象和道德个体自由主义的负面影响,全社会的诚信受到冲击,所以加强大学生诚信道德教育既是时代的呼唤,也是现代大学生适应全球化时代的道德要求。诚信教育可以培养和健全大学生的理想人格,建立正确的交友观念,端正学习态度,最终实现德知双修,报效国家。  相似文献   

19.
日常生活世界是德育的出发点,也是德育不可避免要回归的地方。德育生活化克服"美德袋"道德教育模式和"认知性德育"模式,使学校道德教育从抽象化、空洞化的说教王国里走出来。回归生活是德育的目的,是通向美好生活的一种手段,是21世纪学校道德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价值取向。日常生活世界是德育理论中的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重要内容。在实践上,它对于我国德育建设的各个方面都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20.
德育回归生命,是对学生主体的认可,是对生命的尊崇。百年名校如皋中学坚持以“崇实求是”的办学理念,切实加强以“生命化德育”特色的学校文化建设,形成了“尊崇生命”、“彰显个性”以及“生命与德育相融合”的生命化德育的实践理性与经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