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斗破苍穹》入选中国网络文学影响力榜30强,其海外阅读量突破1亿人次,读者评论超过100万条,涵盖有声、动漫、影视等多种IP改编形式,是中国文学在海外传播的成功案例。然而,国内对《斗破苍穹》英译本的研究才刚刚起步。文章选取《斗破苍穹》英译本为个案,从后殖民主义翻译视角出发,从文本特征、英译策略、受众互动三个方面探讨网络小说英译本建构中国文化身份的路径,揭示网络小说《斗破苍穹》海外传播的重要意义。首先,《斗破苍穹》中构建的“异空间”和“成长的勇者”形象既包含西方的奇幻元素,也满足了海外读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神秘幻想,是中西方文化的杂合。其次,英译本在保证译文可读性的同时,也尽可能忠实地再现原文的文化形象,有利于中国文化的传播和中国文化身份的构建。再者,译文读者对中国网络小说《斗破苍穹》兴趣浓厚,并主动学习中国文化,消除文化差异带来的阅读壁垒和障碍,成为中国文化的传播者。通过这三种方式,《斗破苍穹》英译本成功建构了中国文化身份,为中国网络文学海外传播提供了参考和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2.
汤显祖戏剧是中国古典戏剧中的经典作品。汪榕培的英译对汤剧的海外传播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本文基于拉斯韦尔"5W"传播模式从传播主体、传播内容、传播受众、传播环境、传播媒介和传播效果这几个方面探讨汪榕培的汤显祖戏剧英译海外传播,希望能为中国古典戏剧和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研究带来一些启发。  相似文献   

3.
自从2010年《中国达人秀》第一季获得巨大成功后,引进海外节目的版权取代了单纯的模仿,成为了国内卫视节目制作业的新一轮风潮。《中国达人秀》在节目内容、文化构成、审美品格、受众组成等方面具有成功的本土化经验,通过其经验可以得出对于引进娱乐节目本土化的普遍性建议。  相似文献   

4.
《道德经》是世界翻译史上除《圣经》外,译本最多的典籍之一。法国则是西方世界第一个回应其翻译召唤的国家。1842年首个《道德经》法语全译本的出版,带动了整个欧洲重新认识中国哲学家老子、重新认识中国文化。在此后的三个世纪里,《道德经》在法语语境下的传播,经历了以学术化翻译为开端、以大规模复译为发展、以跨文类衍生创作为特点的三大历史阶段,与目的语文化不断交流互动,生成了丰富的译本形态,成为中国思想、中国文化海外传播的典范。  相似文献   

5.
自2015年刘慈欣凭借《三体》荣膺雨果奖以来,中国原创科幻作品的海外传播持续受到关注,具有打破长期以来由西方主导的主流科幻体系,反哺世界科幻之势。而“中国意象”作为中式科幻的一大异质因素,极易影响海外读者对中国文化的价值判断。本文以《三体》为例,从语义、文化和读者反应层面探讨功能对等理论指导下科幻小说中的“中国意象”的译介方向,以期助力中国科幻的海外传播。  相似文献   

6.
实现中国国家形象对外传播的共情转向,已成为新时代国际传播新格局下我国借助社交媒体进行外宣工作新的侧重点。李子柒的诸多视频作品以其高超的共情叙事手法完美呈现了中华文化中极具共情色彩的元素,在海外社交媒体平台大受热捧,深受海外观众喜爱,从而积极塑造了良好的中国国家形象。本研究通过选取李子柒代表作品《手工布鞋》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内容选择手法与共情叙事方式,并在对受众反馈进行总结的基础上,探究共情传播在对外传播过程中的实践性运用策略,进而阐明其对新时代中国国家形象塑造与共情传播的启示。  相似文献   

7.
对外汉语教学是传播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途径.在世界各地的汉语教学面临不同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教学环境,即使在同一个国家又面临不同人群的不同需求,其运营模式、教材编写、课程设置、师资配备、教学方法、文化活动等都应因地制宜、因材施教.我国的语言文化传播战略尚处启动阶段,许多工作处于摸索开展的状态,海外受众的基本情况还没有完全摸清.本文利用《中国文化印象调查》数据初步展示了对外汉语教学在美国、德国、俄罗斯、印度四国的一些基本情况.  相似文献   

8.
莫言获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国人为之振奋,使得中国小说在海外的推广度和接受度有所提高,意味着中国文化在海外的认可度进一步加强。然而,在“走出去”的过程中,我们依旧面临诸多挑战与问题。本文着眼于莫言《师傅越来越幽默》中的著名短篇小说《灵药》,立足于葛氏英译,结合“翻译原型”以及“译者比喻”,尝试寻找中国文化海外传播的“灵药”。  相似文献   

9.
为满足国外受众对少林文化的需求,使少林文化的内涵完整呈现,少林寺通过合理的品牌定位、商标注册、从文化折扣小的内容入手进行品牌传播以及海外传播组织平台建设,构建了少林寺文化品牌国际传播体系,为中华传统文化走出去提供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10.
长期以来西方儿童文学一直对我国的儿童文学市场进行垄断,例如《安徒生童话》《一千零一夜》等。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了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这对我国儿童文学市场的发展起到了推动和鼓励作用。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讲好中国故事,提高我国的文化软实力。中国儿童文学的发展,在一定意义上折射着未来的中国。中国儿童文学的海外发展对中国树立新的国际形象、让世界重新认识和看待中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在中国儿童文学逐渐迈入新的发展时期,如何让更多优秀的作品走向世界,传递更多的中国声音,讲述更好的中国故事,还需要在海外传播模式上进行探究和分析。基于此对中国儿童文学海外传播的模式进行研究,以期进一步推动中国儿童文学的海外传播,提高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  相似文献   

11.
闫枫  李志远 《考试周刊》2014,(68):29-30
中华五千年的文化积淀既是中华民族的财富,又是世界的财富,因此,其海外的传播和推广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中华文化的海外传播,历朝历代都有推广进行,但是传播的方式随着时代的变化也在不断发生改变。本文将通过《三字经》早期译本和现代译本的比较,分析中国文化海外传播的演变趋势。  相似文献   

12.
2012年,莫言借由葛浩文等翻译家的辛勤工作走上诺贝尔文学奖殿堂,大大缓解了中国人的“诺奖饥渴”情绪。但是,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瓶颈犹存。文章以莫言中篇小说《师傅越来越幽默》英译为切入点,重点研究了中国文化海外传播中尚存的问题。葛浩文译笔精湛,他的翻译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中国文化的海外有效传播,但由于翻译深受意识形态,诗学及赞助人因素的操纵,中国文学走向世界的瓶颈仍不容忽视。通过对操纵理论的学习和对葛浩文翻译的探析,发现中国文化海外传播中现存的问题,并倡导采用积极战略进一步推动中国文化在海外的有效传递。  相似文献   

13.
《边城》是沈从文先生的小说代表作,七十余年来共出现四个英译本并在海外得到广泛传播,在中国文学外译史上享誉盛名。伴随翻译研究"文化转向"的出现,译者主体性成为了近年来翻译界关注的重点之一。本文在梳理《边城》英译研究现状的基础上,选取三个英译本(金堤译本、戴译本和金介甫译本)为研究语料,尝试从译者主体性角度比较分析不同译本中语言层面和文化层面的翻译方法和策略,以期为中国文化走出去译者翻译策略的选择提供借鉴和思考。  相似文献   

14.
中国音乐艺术, 作为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有着 "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 的潜移默化教育和传播的功能. 中国传统音乐艺术在海外传播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形式的发展, 其形式与内涵也在与时俱进.近年来, 海外华族合唱团体已经成为中国音乐艺术在海外华族传播中的新宠. 拟从中国合唱艺术在海外华族中的传播途径、 传播动力、 传播价值、 传播建言等四个方面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5.
影视剧是图像化的文化产品,是语言、音乐、表演等多种要素的集合体。语言文化传播的视角下,中国国产影视剧用于汉语教学具有可行性和必要性。以韩剧为核心的“韩流”跨文化传播成功原因除作品制作精良之外,满足受众需求和文化距离的消减作用突出。鉴于国产电视剧海外传播存在传播渠道有限、翻译质量等问题,为促进中华文化传播,国产影视剧用于汉语教学内容选取上应遵循适切性、集成性和代表性,降低“文化折扣”,促进语言和文化认同,提高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6.
简介武斌:著名文艺评论家,辽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主要从事文化史和文化社会学研究。著作有《中华文化海外传播史》、《世纪中国·光荣与梦想》,以及《百年流行时尚》、《沉重与浪漫》、《现实与期待》等。  相似文献   

17.
《柳州师专学报》2019,(6):27-31
与实践层面的热闹相比,中国文学海外传播的学科属性并不明确。《中国当代文学海外传播研究》论文集的编选和出版,基于既有实践基础之上,尽管还有不完善的地方,但对中国文学海外传播研究的诸多问题提出了富有创造性的见解,为推动中国文学的海外传播及其翻译研究走向更自觉的学术探究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体育传播是整个文化传播的一部分,体育传播以媒介为载体.综合性大众化体育期刊是出现得较早、受众群体较大、易于保存的重要的纸质媒介.中国当代的综合类体育期刊生存在我们社会的大环境之中,是为了满足受众的需求而存在,但同时又要经受商品经济市场化运作的洗礼,迄今为止已有百余年历史的大众体育传媒经历了萌发期、发展期、转型期,即将进入成熟期.研究其阶段性发展特点和特征,有助于我们中国体育传媒发展的策略,加快体育期刊市场化、国际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19.
随着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进程的不断深入,传承千余年的徽州文化作为我国极具地域特色的传统文化开始走向世界.徽州文化对外传播过程中,外宣译介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徽州文化独特的地域特征以及丰富的内涵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外宣译介的难度.拉斯韦尔提出的传播过程5W模式可以从外宣译介主体、译介内容、传播途径、译介受众及译介效果等方...  相似文献   

20.
作为早期英译《论语》的第一位中国学者,辜鸿铭的《论语》译本在西方的传播广泛,影响深远。本文认为,其“以西释中”的英译策略是历史时代背景下的必然产物。文章从译者的生平、所处的历史文化背景对辜鸿铭的《论语》英译误读进行深入研究,旨在为典籍英译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海外传播提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