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一、超重和失重现象定义的科学性问题教材第93面和94面分别写道:"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大于物体所受重力的现象,称为超重现象""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小于物体所受重力的现象,称为失重现象",如此说来,将一个所受重力为 G 的物体,放在一个倾角为α的固定斜面上静止不动,或沿斜面下滑时,该物体对斜面的压力 F=Gcos α相似文献   

2.
我们所说的扩散现象,一般是指发生在不同的物体之间,而不同的物体只有在相互接触时才能发生扩散现象。如果两个物体没有接触,就不会发生扩散现象。扩散过程不是单方向地一个物体的分子进入另一个物体中去,而是彼此同时进入对方.  相似文献   

3.
超重和失重现象是一个重要的物理现象 ,是牛顿第二定律在竖直方向上作变速运动的应用 .当物体具有向上的加速度时 ,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 (或对悬线的拉力 )大于物体所受重力 ,物体产生超重现象 ;当物体具有向下的加速度时 ,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 (或对悬线的拉力 )小于物体所受重力 ,物体产生失重现象 ;当物体向下的加速度恰好等于重力加速度时 ,物体处于完全失重现象。在实际应用中 ,如果能灵活运用失重和超重的概念去处理问题 ,将受益匪浅。一、根据加速度方向直接判断是超重还是失重现象 ,得出压力或拉力的变化情况例 1 一个人站在医用体重…  相似文献   

4.
一、超重、失重现象 质量为m的物体以竖直向上的加速度α运动时,它对水平支持面的压力FN(或对竖直悬线的张力T)大于物体的重量,这种现象叫物体超重.同理,物体以竖直向下的加速度口运动时,上述压力FN(或张力T)小于物体的重量。  相似文献   

5.
新教材(人教版)把超重和失重的内容重新编人高中物理,对理解超重、失重现象及宇宙开发起着极其重要作用,超重是指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大于物体所受重力的情况,从运动状态上讲就是加速度向上的运动,即加速上升、减速下降.失重是指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小于物体所受重力的情况,表现为加速度向下的运动,即加速下降、减速上升.对悬浮在水中的物体处于超重、失重状态时,物体的浮力会发生变化吗?  相似文献   

6.
新教材必修本第一册第85页对超重是这样下定义的:物体对水平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大于物体所受重力的情况称为超重现象.  相似文献   

7.
惯性、惯性定律及惯性现象的解释,是初中物理中的重点,也是难点。要求学生理解惯性概念,并运用惯性及惯性定律解释有关现象,根据惯性判断物体状态的变化等。学生容易将惯性,惯性定律混淆,对惯性现象的解释也无从下手。现结合中考及学生实际,谈谈惯性、惯性定律及惯性现象的解释。  相似文献   

8.
解决物理问题时,常会遇到物体与绳发生瞬间作用的现象,这类现象通常有两种情况:一类是物体与弹性绳的作用;另一类是物体与非弹性的不可伸长的绳发生作用.前者,由于弹性绳形变明显,人们对作用过程中物体所发生的动量变化与能量的转变容易引起注意,并能正确处理此类问题.而对于后者,由于作用是在瞬间完成的,绳的形变不明显,  相似文献   

9.
1.超重现象:物体具有向上的加速度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大于物体所受重力的情况称为超重现象.  相似文献   

10.
4.山东卷     
1.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 (A)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 (B)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速度大的物体愤性一定大.  相似文献   

11.
“压缩气体做功”和“气体对外做功”实验是“物体的内能”中的两个活动.在学生了解物体内能的基础上,通过两个实验活动,用明显的实验现象显示物体内能的变化,加深学生的印象.再通过解释此现象发生的原因,进一步理解做功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  相似文献   

12.
康德以道德法则为基础的义务论的所提供的批判视野,分析了功利主义理论的思想脉络及其理论困境,以及功利主义对其义务论的批评.以此为基础,进而可以全面深入地分析了康德是如何看待功利问题的.功利主义对康德的批评建立在对形式主义的道德法则之狭隘化的理解之上;康德对功利问题有着全面而恰当的考虑,从康德道德哲学的批判视野出发,功利主义也可以具有恰当的地位与重要的价值;另外,康德的批判视野对于处理全球化时代的多元文化与价值问题提供了深刻的洞见.  相似文献   

13.
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它是物体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的一种性质。世界上一切物体都具有惯性。因此惯性应用非常广泛,惯性现象随时随处可见。但运用惯性知识解释有关现象,仍使不少同学感到力不从心。下面三招帮你搞定惯性问答题。  相似文献   

14.
“惯性”一节的教学,课本是先给出惯性定义,再演示“静止的物体具有惯性”、”运动的物体具有惯性”两个实验,验证一切物体都有惯性。这种安排,其特点是:先理论、后实验。教学实践表明:教材精炼,简捷明快有余,生动活泼不足,学生不易接受。究其原因,学习“惯性”前学生头脑中具有的惯性现象材料太少,课本只提供一个“伽利略理想实验”,缺乏足够的感性认识。  相似文献   

15.
一切物体都具有惯性,惯性是物体本身所具有的属性并且大小与物体的质量有关。物体受力在做加速运动的现象与物体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受到惯性力的现象(或者说参照系受到力看到不受力的物体做加速运动的现象)是等效的。本文从惯性力与惯性力的特点、运动物体间的引惯场力、点引惯力中存在一定意义的吸斥力等方面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6.
蔡元培在康德哲学思想的影响下,将世界划分为现象世界和实体世界,认为美育是引导人们从现象世界进入实体世界的桥梁。美育可以陶冶感情,因此,“美育代宗教”就成为必然。蔡元培接受康德的思想是为了改良中国的传统教育,他的思想对资产阶级来说就有积极的意义。但由于世界观的局限,蔡元培思想的局限性也是显而易见的。  相似文献   

17.
巴门尼德的道路(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巴门尼德哲学的基本思路是从知识推断知识的对象,其逻辑基础是真理符合论:哲学诗分两部分:知识论和自然哲学:知识论包括论几何学和论物理学:自然哲学包括:论空间、论物体和论时间。  相似文献   

18.
宇宙客体中物体的机械运动,热运动、电磁现象等等都是物质运动的不同形式,都是研究两种不同状态的量:常量和变量。  相似文献   

19.
一、教学资源分析 在进行本课学习前,学生对物体的吸热和散热现象有一定的了解,知道一杯热水会慢慢变凉,知道热传递的方式有热传导、热对流、热辐射,认识了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但是熟悉的现象并不一定引起学生的关注,学生并不会花很多时间去探究物体吸热和散热现象中的更多奥秘。  相似文献   

20.
周蓉娟 《物理教师》2005,26(6):0-40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2003年版《物理》课本中“超重和失重”部分的内容指出: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大于物体所受重力的情况称为超重现象;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小于物体所受重力的情况称为失重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