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慧 《学语文》2014,(1):67-68
在这个网络飞速发展的社会里,随着社会事件的出现与传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的网络新词新语。从网络发展初期的数字化符号“886”(拜拜了)、“3Q”(Thankyou)等,到后来的“囧”、“给力”等,再到最近流行的“人艰不拆”、“高端大气上档次”等用语,网络新词新语一直都在高调地影响着我们的社会生活。2013年流行新语“土豪,我们做朋友吧”。本文拟就“土豪”一词进行考察,分析它的来源、语义及其流行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父母必读》2013,(12):142-142
“潮范”,一个具有新时代特征的词已悄然走进宝贝们的世界。“潮宝”也成了爸爸妈妈们打扮孩子的新追求。2013年10月13日,由《父母必读》杂志携手北京攻略举办的“潮宝出街——玩购北京攻略”大型线下免费拍摄活动在西单华威大厦成功举办。  相似文献   

3.
信息传播国际竞争力作为一种国家传播实力,是一国综合实力的有机组成部分,其中生产力是发挥竞争优势的基础和前提。本文将研究视野由传媒产业拓展到整个信息传播领域,在借鉴和调整迈克尔·波特“钻石模型”的基础上,通过对中国与美国、日本、印度、俄罗斯等国的比较,分析了中国信息传播在生产要素方面的现状和不足,从增强竞争优势的角度提出了我国信息传播的产业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4.
中日法律语言都有“裁判”一词,但日文“裁判”的使用频率远远高于中文“裁判”.因此,有学者认为“裁判”一词源自日本.通过查阅大量的文献、小说、词典等资料,考察了“裁判”一词在中日两国的使用情况,得出的结论是:尽管西学东渐之前“裁判”一词在汉语文献中出现的频率不高,但它首创于中国唐代,尔后为日本发扬光大,又为中国所引进成为“回归词”.  相似文献   

5.
印度佛典对“末法”一词并未给出明晰和准确的定义,导致学术界近百年来关于“末法”的定义屡经修改而仍难统一。印度佛教认为自佛灭之年开始,就进入佛法逐渐衰亡的时期,此即“末法”时期。中国佛教认为自佛灭之年算起,要先经过“正法”“像法”两个阶段,然后才会进入“末法万年”阶段。日本佛教受中国佛教的影响,接受“正像末三时说”,且“末法”意识对日本佛教和日本社会影响深刻。20世纪初期日本佛教学者对“末法”的认知,影响了他们对中国历史上“末法思想”的理解,也造成对“末法”概念产生种种误解。  相似文献   

6.
一个人的成功,究竟靠什么? 最近,一份“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三日游攻略”的帖子,网上热传。数以十万计的网民浏览后,冠其为“民间最牛观博攻略”;连本届世博会执委会副主任周汉民也在网上关注到这份攻略,称赞它“写得很好”,并断言作者应该是其内部的“大内高手”。  相似文献   

7.
苗族的“游方”择偶习俗和古代日本的“游场”择偶习俗,都源于稻作农耕文化。如它们的名字所示,苗族和古代日本都重视“游”的要素,这是因为“游”带有男女两性结合的意思。而且,它们都重视“游”并非是一种巧合,这与由古苗越族群创造的稻作向日本列岛传播有关。古代日本“游场”(Utagakinoniha)一词的产生应该也受到了苗语“游方”(Yex Fangb)一词的影响。在创世神话中记载的始祖“游方”的故事,有助于为后世子孙提供行为依据和正确恋爱观的指导。  相似文献   

8.
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现在留学生越来越多。中国去外国读书的留学生每年增加,外国人到中国来读书的留学生也是同样如此。留学生人数将随着时代发展,形成一股潮流,推动着文化交流和经济发展。那么“留学生”这个词是怎样产生的呢?“留学生”一词在我国是唐代开始的,而创造这一名词的,其实是日本人。我们知道,唐王朝时,中国的国力强盛,经济文化特别繁荣,与我国相邻的各国又敬畏又羡慕,他们纷纷派外交使节到中国来,表示友好,其中日本政府派遣外交使节的次数最多。日本政府为什么当时对中国如此友好呢?主要原因是日本政府想通过外交活动在中国学…  相似文献   

9.
于永建 《物理教师》2004,25(1):53-53
作为物理教师,在讲授物理学绪论部分时,一般总想把“物理学”一词的来历介绍给学生,也想对我国物理教学的起源有所了解.对于这个问题,笔者曾进行过系统考究,今将结果整理出来,以期与同行交流. 我们今天所说的“物理学”一词,有两个来源:一个是由西方经日本转译到中国的;另一个则是“土生”的,即出自中国的“物理”一词.下面对此分别介绍.  相似文献   

10.
书架     
《留学生》2013,(5):64-64
随着南海问题、钓鱼岛争端愈演愈烈,中国与菲律宾、越南、日本等国关系频现波折,“海权”一词成为频繁见诸海内外报端、网络的热门词汇,中国迫切需要与之相适应的海洋意识、战略思维和外交理念。本书应势推出,系统地规划了中国海权的战略目标及实现手段,对中国现行的安全战略、外交政策以及海洋管理等进行了诸多有益的反思,并结合案例分析指明了可行的调整方向。  相似文献   

11.
从陌生到熟悉,从日本到中国,行走在本土化和国际化之间。如何将带有浓重日本特色的JCB信用卡实现中国本土的落地,如何将1981年就进入中国市场的收单业务进行零售业务的二次“圈地”,如何实现2010年占据中国信用卡量15%的市场份额的目标,寻找并如何实现中国攻略路线图是JCB成功与否的至难。  相似文献   

12.
色彩词有着深厚的民族文化心态和感情色彩,在不同的文化总具有不同的文化含义.对比分析中日色彩词“红”的含义发现:生活习俗中,红色处处装点着中国人的生活,比日本普遍;文学作品中,中国诗文中“红”字构成的意象颇多,而日方的“红”色意象相对较少,多用于“红叶”;历史上,中国崇尚红色显而易见,日本却曾经排斥红色,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不再排斥红色,成为一种复杂的情感.  相似文献   

13.
信息化的浪潮已波及到了学校。为了协助学校完善使用多媒体的环境,由日本电话电信公司(NTT)牵头,有55家会员共同实施的“小网络计划”业已在日本中小学开展一年多了。参加“小网络计划”的日本中小学及高中、特殊教育学校达近千所。“小网络计划”  相似文献   

14.
近代意义上的"卫生"一词,最早由日本翻译Hygiene而成。清政府将"卫生"一词引入后,对"卫生"实施国家制度化,卫生事业成为政府的重要施政内容。在中国卫生事业肇始之际,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对中国东三省实施殖民统治。在日本的主导下,伪满开展了近代医疗卫生事业,"卫生"一词亦随之进入民众的生活和思想。新中国成立后,随着乡镇卫生所的广泛成立,人们对"卫生"一词的使用得以普及,医疗卫生的观念也逐渐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15.
中国和日本向来被认为“同文同种”,但中国与日本在数字使用习惯方面有些差异,如中国人偏爱偶数,而日本人更喜爱奇数。另一方面,也存在共同点,比如都忌讳与“死”谐音的“4”,但是随着网络及各种媒体的发展,中日两国在数字的忌讳及喜好方面也随着发生了一些变化,“4”不再被单纯地看作不吉利的数字,在一些数字组合中,反而变成了吉祥、幸福的象征。  相似文献   

16.
随着互联网的急剧发展.近年来以日本为发源地,以日本动画、漫画为代表的otaku(中文一般称“御宅”,以下沿用其中文称呼)文化在世界范围内迅速传播。中国作为与日本一衣带水的近邻.中国年轻人也受到了很大影响。在越来越虚拟现实化的社会,人们的生活方式也越来越“御宅式”。从交际角度看日本“御宅族”文化现象,旨在引导人们关注现代社会网络给青年人生活方式带来的影响,认识正确区分现实与虚拟现实世界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7.
中国留学溯源与分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邵巍 《神州学人》2001,(7):41-42
“留学”一词的来历汉语中的“留学”,据考证,应是从“留学生”一词演变而来。“留学生”一词源于唐代,为日本人所创造,沿用至今。唐朝时,中日文化交流十分频繁,日本政府多次派“遣唐使”研究和吸收中国的先进文化。但“遣唐使”是外交使节,停留时间有限,影响了对中国文化系统而深入的学习。所以,日本政府从第二次派“遣唐使”时起,同时派来了“留学生”或“还学生”。“留学生”在“遣唐使”返国时继续留在中国学习,“还学生”则和“遣唐使”同来同归,但以学习为主。由此可见,“留学生”的原义其实专指来中国学习的日本学生。…  相似文献   

18.
“恶搞”这个词用于描述一种现代文化,它通常包括所有类型的诙谐模仿。在日语中,“kuso”最初用于描述奇奇怪怪的事情和劣质品。2000年左右,这个词被引入台湾,并且迅速成为一种网络现象传至香港,而后又传至中国其它地区——中国人总是用“恶搞”这个词来表达它的意思。“恶搞”这个概念源自一种新型游戏——恶搞游戏。引入这种游戏的目的在于教玩家们如何欣赏和享受劣质游戏——例如学会欣赏游戏中一些无法忍受的错误,而不是为此而觉得沮丧。这种理念很快便传播开来。  相似文献   

19.
“留学生”一词系外来词,由日本人发明。早在我国唐代,由于国力强盛,文化、科技发展很快,东边的日本政府就多次派遣唐使来中国,由于遣唐使是外交使节,不能在中国呆很久,所以日本政府第二次派遣唐使来中国时,还派遣了“留学生”和“还学生”。所谓“留学生”,是当遣唐使回国以后,仍然留在中国学习的学生;而“还学生”则是指在遣唐使回国时随之一起回国的学生。后来,“留学生”这个词就一直沿用下来,现在凡留居外国学习的学生,都称作“留学生”。何为“留学生”?@张胜年  相似文献   

20.
中日两国一衣带水,交往历史悠久,在交往的过程中互相影响、互相借鉴,渗透到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各个方面。古代日本没有汉字.而是借用中国的汉字。但是到了近现代。情况完全相反。在这些词汇中,有一种“回归语”颇有意思——它曾经在汉语中存在,而之后很少被使用或只是作为固定场合的专门用语而被使用,却被日本借用.广泛地使用.近代又随着日语词汇的借用而回归中国。本文以具体的词汇(均为当时中国所不使用的.或很少使用的,抑或是作为专门用语的词汇)为研究对象.探讨其词性、词义的变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