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续夷坚志》是元好问晚年撰写的一部笔记小说集,书名承袭南宋洪迈所著《夷坚志》。其虽为志怪小说,却生动记述了金末元初的社会现象,具有深刻的思想和艺术特点。通过对《续夷坚志》进行文本分析,论述了其中体现出来的作者的故国之思。元好问极力反对战争,赞扬优秀的官民,尽力留存旧邦文献,记录风土人情,用一种独特的方式把对故国的怀恋倾注于小说的字里行间。  相似文献   

2.
《续夷坚志》在审美视野、审美风格方面显示了人小说的变化,这是金末元初民族化交融的结晶,使长期处在唐人小说高峰下彷徨、苦闷的宋金小说找到了突破口,开启了言小说创作新风。在小说发展史和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在金元文坛巨匠元好问逝世750周年之际,由忻州师范学院和元好问学会、辽金文学学会共同举办的“纪念元好问逝世750周年学术研讨会”,于2007年8月9日至12日,在元好问的故乡山西省忻州市隆重召开。来自内地、香港、日本的40多位专家学者出席了这次学术盛会,围绕元好问以及金元文学文化研究等课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会议收到论文45篇,其中元好问研究论文37篇,包括元好问的思想观念、文学成就、诗学理论、诗词散文、续夷坚志、中州集、唐诗鼓吹等方面;  相似文献   

4.
《夷坚志》是志怪小说史上最宏伟的个人专著。目前,主要研究方向集中在成书研究、版本研究、影响研究以及小说观的探讨等。近年来,有向文化研究延伸发展的趋势。但是,作为市民化色彩很浓的小说,对《夷坚志》的小说学研究,学界做的不够。  相似文献   

5.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提出"文术"与师承在文学创作中的重要性,对中国传统诗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在江西诗派及其后学的实践基础上,元好问提出"以诗为专门之学",从理论上廓清了对诗歌进行艺术探索合理性的偏见,为之后诗论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6.
元好问《论诗三十首》作于1217年,即金宣宗兴定元年,是年作者28岁。清人翁方纲在谈到此作时曾说:“先生一生识力,皆具于此,未可仅以少作目之”。评价极贴切。元好问《南冠录引》云:“四岁读书,八岁学作诗”。十九岁已随教授县学的郝天挺老师完成了六年的学业,接着,他“下太行,渡大河,为《箕山》、《琴台》等诗,礼部赵秉文见之,以为近代无此作也。于是名震京师”。被称为元才子。这时,他已成为一个成熟的杰出诗人。元好问凭着一个诗人对诗歌艺术的独特悟性和对以往诗歌理论和诗人、诗派的审视以及“书生技痒爱论量”的热情,创作了《论诗三十首》。它较为系统地阐述了他的诗歌艺术主张,成为以诗论诗作品中的杰作。  相似文献   

7.
《湖海新闻夷坚续志》作为《夷坚志》的一种续书,在书名上标榜"新闻",本文以该书作为研究对象,从文言小说记录社会"新闻"的角度切入,在梳理全书每则故事的发生年代的基础上,确定其中可称为"新闻"的部分,分析这些内容的价值与特色,并以此为依据推测作者的大致生活年代。  相似文献   

8.
元好问的诗学观与文章观迥然不同。对于文章,他追求一种"中和"气质,强调敦厚之义与含蓄之美;对于诗歌,他则追求豪爽奔放的气质,强调真情流露与慷慨悲歌。元好问的诗歌创作明显优于文章创作。在《秋望赋》一文中,元好问摒弃了温婉中和的文章观,十分精巧地将他特有的诗歌观念融入其中,极大地提升了这篇赋的艺术境界,使其成为金赋中成就最高的代表作。  相似文献   

9.
南宋大学者洪迈编纂的《夷坚志》是中国文言志怪小说中最大的一部,是宋代文言小押说的代表。因其卷帙庞大,不便披览,宋代就有了几种选本,叶祖荣的《分类夷坚志》即为其一。因宋以后《夷坚志》散佚太多,因而叶本就成为通行本。叶本在《夷坚志》的版本、校勘,辑佚、补证方面有着重要的文献价值,在中国小说分类学上有其不可忽视的地位,对后代文学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夷坚志》是我国古代文言志怪小说中的一部大作。多数学者认为《夷坚志》体现出较为浓厚的理学色彩,而王瑾《(夷坚志)与理学关系新探》一文则认为《夷坚志》不少地方表现了与理学相异的旨趣。从尊重文本事实的角度出发,细读文本,并结合艺术创作心理分析,洪迈的《夷坚志》不仅折射出理学思想,而且还存在人物的客观思想与编撰者的主观思想断裂的现象。文本所体现的理学观念当与洪迈本人的伦理道德观区别视之。  相似文献   

11.
孙异娟 《考试周刊》2011,(55):20-21
《诗三十首》是金代著名诗人和文学理论批评家元好问的重要著述,在《论诗三十首》中,元好问一直主张"诗要天然真纯",反对堆砌雕琢;提倡豪放刚健,反对纤弱柔糜;重视独创精神,提倡恢复建安以来诗歌的优良传统,对于今天的创作依然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以第二首为例,对其加以分析。  相似文献   

12.
以诗论诗是我国诗歌评论的一种传统形式。姚莹的《论诗绝句六十首》是杜甫《戏为六绝句》与元好问《论诗绝句三十首》的继承和发展。它对从诗经、汉魏乐府到宋、元、明、清的历代诗歌都有所论述,对各个朝代的主要诗人的创作成就及其存在的问题也有所评论。姚莹在这六十首论诗绝句,强调了诗歌的思想内容和社会作用,赞扬了一些爱国忧民的优秀  相似文献   

13.
《红楼梦》和中国古代谶言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红楼梦》运用谶言把天命、神灵、先知的预言文学化,给作品涂上一层神秘色彩。《红楼梦》的故事情节是由两个谶言系统构建起来的,一是关于人物命运的谶言系统;二是关于宝、黛、钗三人的爱情婚姻关系的谶言系统。其制作方法与中国谶言文化中常见的图谶与诗谶是一致的。在中国古典小说中,《水浒传》和《三国演义》也用了谶言的方式来结构情节,《红楼梦》的谶言系统不同于《三国演义》的细节性,而类似于《水浒传》的结构性。在谶言制作上,《红楼梦》更重视艺术的加工与创造  相似文献   

14.
黄钰 《海外英语》2012,(4):188-189,194
"海枯石烂"——中西方爱情诗歌中出现的意象之一,常用来表达对爱情的坚定。《摸鱼儿》作为在中国诗歌中首次出现"海枯石烂"这一意象的诗歌,其作者元好问表达了对爱情的同情与惋惜。《一朵红红的玫瑰》作为在西方的一首著名爱情诗歌,其作者罗伯特·彭斯表达了对爱情的美妙向往。该文通过对两首爱情诗歌作者的生活、写作背景阐述,分析了两首爱情诗歌中"海枯石烂"这一意象。  相似文献   

15.
我国古典小说中谶言运用的艺术是小说谶言艺术性中不可忽视的重要部分。对此着重就两个方面进行论述,一是谶言在小说行文中的设置宜与日常生活自然结合,其引入宜自然,其应验亦宜自然;二是谶言本身的设置宜具含蓄性和贴切性。  相似文献   

16.
宋代科举制度虽然在总结唐代经验教训的基础上进行了大力改革与完善,更符合时代需要和社会发展,仍表现出一些缺陷和负面效应而为《夷坚志》小说所批判。《夷坚志》小说科举批判的视野非常广阔,涉及科考对广大文人士子生活、生命的羁累与虚耗,士风和世风的扭曲异化,科考的腐败舞弊等。作为一部志怪小说,《夷坚志》对科举批判既用写实手法,亦用超现实手法,写实故事多直接批判,超现实的作品多影射、讽刺,两者的批判力度、美学效果异曲同工。  相似文献   

17.
元好问28岁时凭着一个诗人对诗歌艺术的独特悟性和对以往诗歌理论的审视,以其“书生技痒爱论量”的热情,创作了《论诗三十首》(以下简称《论诗》)。它较为系统地阐述了他的诗歌艺术主张,成为以诗论诗作品中的杰作。  相似文献   

18.
端午节是中国重要的传统节日,历代吟咏端午节的诗歌不胜枚举,元好问亦创作了大量节日诗词,不过缺少端午节诗词。甚至在他诗论里,对伟大诗人屈原几无论及。仔细审视元好问在金元鼎革之际的人生道路,会发现其人生价值取向迥异于屈原,这应当是解答上述问题的关键。文章分析了元好问与屈原不同的人生价值取向,特别是元好问的使命意识与文化信仰,并进一步探究了中国传统文学创作中不写之写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9.
谢启昆的论诗诗在中国诗学史上数量首屈一指 ,他以元好问的后继者自居 ,具有诗史性质 ,有先进的诗学发展观 ,崇尚清新自然和雄深刚健诗风 ,推崇《诗经》《离骚》诗歌传统  相似文献   

20.
宋代洪迈撰写的志怪小说《夷坚志》,在高丽时代就已经传入于韩国。高丽时代忠烈王时文臣秋适所作《明心宝鉴》《正气篇》中引用过的《夷坚志》文句,即可证明传入的事实。此外,《青庄馆全书》和《五洲衍文长笺散稿》等书里,有《夷坚志》传入及其他事项相关的记录。目前,韩国的《夷坚志》板本,大部分都是以清代板本为主流。文献记录当时的板本可能已失传。其中,令我们注目的板本是日本木版本(8卷8册)。它是释齐贤评,元禄6年(1693年)刊行本,现收藏于韩国国立中央图书馆,非常值得研究。《夷坚志》传入韩国后,特别是在朝鲜时代,为韩国文化各方面带来了不少的影响。其具体影响可见于教育、医学、民间故事等各个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