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爱玲是成名于20世纪40年代上海的一位女作家,50年代移居国外。多年来,她的作品在她诞生的土地上被遗忘了,但是在台港海外,张爱玲有很高的知名度,人们将她独特的风格誉为“张爱玲体”,许多读者以自已为“张迷”而自豪。张爱玲的文学成就首推其小说创作,她的长篇小说《倾城之恋》、《金锁说》、《十八春》、《红玫瑰与白玫瑰》等,使无数“张迷”为之倾倒。同时,作为一个出色的散文家,张爱玲同样是当之无愧的,我们读她的散文集《流言》、《私语》,同样可以感受到作者为我们精心营造的艺术世界。  相似文献   

2.
张爱玲创作所取的独特视角及其非凡艺术表现力不仅使她在文坛自成一格,而且为她的作品赢得长久的生命力。在这之中,作者鲜明而独特的女性意识起着重要作用。本文主要从其女性意识中一个方面——母爱入手,探讨张爱玲小说创作的深层原因及内在情由。 张爱玲对于母爱的认识,一方面肯定“自我牺牲的母爱是美德”,另一方面指出“女人似乎不能将这引以为自傲”,因为“这种美德是我们兽祖先遗传下来的,我们的家畜也同样具有的”,故本能的仁爱只是兽性的善,人之所以与禽兽者相异并不在此,“过于冷淡,总之,缺乏人性”——其实是比较“人性”的。张爱玲这种母爱认识的形成,与  相似文献   

3.
在创作中张爱玲极力营造着美丽与苍凉的对照,根本源于她思想里“幻”与“灭”的二重结构。家国的颓败过程塑造了张爱玲“幻”、“灭”的观世眼光,身世之感渗入她的作品之中。她的小说集《传奇》和散文集《流言》都具有“幻”、“灭”互见的结构。爱与人性在普通人的“传奇”里寂灭,但这个世界里隐含着凡人顽强的生命力,也泄露出一丝对未来世界的希冀;《流言》写尽人世诸相,表面上热闹琐碎,但褪不了苍凉的底色。“幻”与“灭”的二重结构在《传奇》与《流言》中形成一种稳固的平衡、参差的对照,使张爱玲不至于偏向任何一端,既有对人生的彻悟,也有对世传种种的执着。张爱玲作品的独特风貌便建立在这种“幻”“灭”二重结构的基础上。  相似文献   

4.
位置     
文章中的“她”虽然没有出现,但是从作者的字里行间,我们能够看到“她”的成熟,“她”的可爱。所以作者在回忆中感慨良深,并学会在没有“她”的日子里,好好珍惜“她”所带给自己的一切。  相似文献   

5.
“一粒沙里看出世界,一朵野花里见天国。”我愿意尝试着走进张爱玲的一花一沙,探究那些已经过时了的死去了的人物,看他们的灵魂是怎样的颠簸喘息过,而今是否还幽幽地、伴着月光在夜的窗外窥视我们文明的浮华和升华。自古文人多爱月,而爱月的女文人更多,且爱得痴迷。张爱玲自己也说,她是和月亮共进退的人,因此,她看月亮的次数比世上所有的人都多,故而她的文字世界里。月亮绵绵地纠缠着她,空灵地引领着她,清高地提升着她。今天我们打开《张爱玲文集》,其间关于月亮的意象俯拾皆是,有些如蜻蜒点水般一笔带过,有些则浓墨重彩,精雕细琢,无不流淌成一条动人的月亮河。  相似文献   

6.
张爱玲的出现,是历史的必然。谁都不会忘记二十世纪初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令人侧目的“新女性”,然而谁也会在心里对不仅仅是女性文学狂热时期根基的虚弱暗暗摇头。然而,有一个作家在悄悄地做着许多热血作家所不曾注意的工作,她就是张爱玲。她为女性文学掀开了女性心狱充满疮痍的一页。她真实地掀开了黑夜里女性生活的残酷画面。在中国女性作家里,还没有一个人象张爱玲那样以对女性的深切同情和关注去孜孜凄惨于女性悲凉命运的写生。所以,有人说“鲁迅之后有她,她是个伟大的寻求者。”(胡兰成《评张爱玲》《杂谈》四四、五),固然,这里的评价有其评论者情感上的溢美之词。但张爱玲对女性心理痼疾的展露确有其不可低估的意义。如果说鲁迅毕生致力于对国民性的批判,  相似文献   

7.
五月的主角是叶子,智慧灵秀的叶子。与她交流,是一种享受;和她依依话别,我们走向张爱玲和舒婷,倾听她们诉说着爱情这个永恒的人生命题:是一声叹息呢,还是勇敢呐喊?命运原来竟握在我们自己手中。接着,我们“幻想”,我们“回忆”,我们“梦游”,我们“扮美”,我们还“上网”(登陆校报主页);最后,我们在“等待舞会,等待斩首”奇特心境里,结束这次“写作之旅”。@#$%&,小鹿JJ究竟在说些什么呢?——自己看啦!  相似文献   

8.
论张爱玲的“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俗”是张爱玲研究中无法回避的一个问题。对“俗”寓意的理解 ,直接影响着我们对张爱玲创作的评价及其在 2 0世纪中国文学中的定位。不能否认张爱玲身上的“俗”与其潜意识中的家族自恋情结之间存在的微妙关系 ,但同时也应当看到她的“俗”,是日伪政府殖民统治时期的一种生存选择。张爱玲并不是个为“俗”而“俗”的作家 ,在“庸人俗事”的叙事中 ,她寄寓着凌厉的文化批判精神与苍凉的乱世人生体悟。看不到“俗”的这一层意义 ,是没有读懂张爱玲。在“俗”的叙事模式中 ,张爱玲追求一种与喜剧相对衬的悲剧效果 ,通过审丑的方式去审美 ,以此形成一种参差对照的“苍凉”审美意味。  相似文献   

9.
傅雷对张爱玲“在一个低气压的时代,水土特别不相宜的地方”①的异军突起,颇有些“冷不防”的感觉。但如果纵观整个中国现代文学史,我们将不难发现张爱玲在“此时此地”的出现,实在是一个极其自然的现象,哪里有什么“冷不防”?的确,“带大的文坛,哪个阶段都安放不下一个张爱玲,上海沦陷,才给了她机会。日本侵略者和汪精卫政权把新文学传统~刀断了,只要不反对他们,有点文学艺术粉饰太平,求之不得,给他们什么,当然是毫不计较的。天高皇帝远,这就给张爱玲提供了大显身手的舞台。”②是“孤岛”时期的上海成全了张爱玲,使她得…  相似文献   

10.
欣赏张爱玲     
当越来越多的中学生从欣赏三毛、琼瑶、席慕容到欣赏张爱玲的时候,我们可以说,青少年的文学欣赏水平大大提高了。事实上,在今日的中国中学生少得可怜的课外阅读时间里和浩如烟海的课外阅读书籍中,张爱玲已占据了重要的一席之地。受她传奇生涯和精美艺术世界的诱惑,他们相继加入了“张迷”的  相似文献   

11.
从哲学的角度关照张爱玲对本真意义的追问,在她的世界里笼罩着浓浓的哲学意蕴:人类普通的“小的”哲学体验。《同学少年都不贱》的问世,更清楚地道出了张爱玲小说的创作轨迹.以及她的人生哲学对小说创作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2.
三十年前的张爱玲是一位“走红一时”的风云人物。当她的小说在上海报刊上一露面,就立即引起了文艺界和读者们的注意。当年的张爱玲以自己鲜明的创作个性和独特的艺术风格登上了作家的宝座,从而确立了她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上的地位。 1 在张爱玲的文学创作生涯中,她虽然也写过散文、电影剧本和诗歌,但真正的成就还是她的小说创作。张爱玲由于对写作题材的熟悉和较高的艺术修养,从他的第一篇小说创作开始,就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张爱玲在《自己的文章》中指出:“我甚至只是写些男女间的小事情,我的作品里没有  相似文献   

13.
最近,安徽文艺出版社出版发行了王伟等人精选的张爱玲的小说集《红攻瑰与白玫瑰》一书。这本小说集是作家张爱玲所有著作中的珍品。她的作品描写了“上流”社会里男女之间的说不清道不尽的纠葛和传奇,并通过她们的种种遭遇,揭示出人性遭受挫伤、摧残的悲剧。张爱玲是我国四十年代的著名女作家,在海外,她有众多的读者和研究者。由于我  相似文献   

14.
张爱玲的散文创作,具有一种天马行空般的自由境界。她敢于大胆袒露自己的个性以及自己的创作主张。在散文里处处闪烁着她“怪异”的智慧火花。她敢于批判,有敏锐的文艺批评。她对“自由”境界的追求,也给她带来了写作目的不明朗等缺陷。  相似文献   

15.
张爱玲的小说里离不开母亲形象,可是在她的作品里几乎找不到一个称职的母亲形象,她作品里的母亲多是狠毒、自私甚至是残暴的.在张爱玲的内心世界里究竟发生了什么?什么导致了张爱玲笔下的母亲都是那种"巫母"形象?张爱玲的生活经历和写作经历决定了这一切.  相似文献   

16.
读张爱玲是要选时间的。因为谁都知道,读张爱玲要有足够的心理来承受,所以,很多人怕读张爱玲。但是,我们不怕张爱玲,我们是甘愿坠入她的暗无天日的世界。在深秋里,读张爱玲,有一种很好的氛围。有落叶在飘,你开始感到有点愁,没来由地愁,接着,秋意越来越浓,你悲秋了,你寂寞了。这时,读  相似文献   

17.
《金锁记》是张爱玲的一篇极有影响的中篇小说。在《金锁记》中我们看到了张爱玲创作所独有的悲剧意识。无论从她自身的原因还是从作品的取材及写作特征来看,张爱玲式的“苍凉感”始终笼罩着她的作品。张爱玲将一种从乱世中悟出的人生体验变成了一种女性敏锐的艺术直觉,叙写了一个个悲哀的启示。  相似文献   

18.
被遗忘和被发掘的张爱玲;张爱玲小说关注了日常生活中的“人”:在从古典文学传统意义上的“道德人”到90年代“欲望人”的历史链条上,张爱玲小说表现的是一个有着旧中国印记、同时又带有欲望倾向的“现代人”,她和她的作品因此在文学史上获得了一席之地;张爱玲同鲁迅在历史精神上的连接与分离,显示了文学对“人”的探求在人生另一面上的推进,从而在一个较为深入的层面奠定了张爱玲的文学史地位。  相似文献   

19.
真实的距离——谈张爱玲散文的精神世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张爱玲小说与散文的比较 ,揭示作者真实的精神世界和独特的美学追求。从比较小说和散文中人物活动的主要场景——空间意象的不同入手 ,分析她的小说和散文思想内容的异同 ,指出散文中的“我”与真实的张爱玲之间的距离 ,理解她在尽情享受物质文明的背后所潜藏着的深深的悲凉与绝望。  相似文献   

20.
张爱玲的作品中,弥漫着浓郁的悲剧色彩,她以一种近乎冷酷的悲剧感叙述一个个悲凉的故事:一个个悲剧故事中,无法找到一个“健康的、正常的”爱;通过她的作品,我们能触摸到“人性恶”的一面、人的灵魂阴暗和丑陋的一角。这是因为作者的身世、经历、思想感情及其所处的时代环境,她才写出了人生真实而安稳的一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