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唐六典》是唐代编纂的重要典籍。而人们在关于此书是否施行过的问题上却一直有着不同的看法。陈寅格先生认为:“关于此书之施行问题,四库全书柒玖史部职官类唐六典提要已有正确之论断,近日本西京东方文化研究所东方学报第七册内藤乾吉氏复于其著就唐六典施用一文详为引申,故六典一书在唐代施行之问题已大体解决,不必别更讨论。”可是,从《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本身来看,问题似乎并未解决。  相似文献   

2.
汪超 《巢湖学院学报》2008,10(2):141-145
《唐六典》是唐代遗留给后世的一部重要典籍,其内容十分丰富,可以说是一部中国古代行政制度史。文章主要是围绕《唐六典》是否施行这一问题而展开的。重点分析了《唐六典》为何没有"明令施行"及如何被"参照施行"这两个方面,概括出《唐六典》在唐代并非一部成文法典,而是在唐代行政上成为一种便于征引之典籍。  相似文献   

3.
《唐六典》是唐代遗留给后世的一部重要典籍,其内容十分丰富,可以说是一部中国古代行政制度史。文章主要是围绕《唐六典》是否施行这一问题而展开的。重点分析了《唐六典》为何没有“明令施行”及如何被“参照施行”这两个方面,概括出《唐六典》在唐代并非一部成文法典,而是在唐代行政上成为一种便于征引之典籍。  相似文献   

4.
《唐仆尚丞郎表》是研究唐代尚书省职官的一部重要参考著作,但尚有缺误。根据新出土文献进行补正,有助于该著作的进一步完善。兹将新发现的书中的错误整理出来,以供唐代文史研究者参考。文章主要是订正唐代尚书省职官的名字及任职年限之误。  相似文献   

5.
《开天传信记》成书于晚唐,书中多记述唐玄宗朝事迹。采用文献考证与比较法对其取材来源与文献价值进行探究。通过书中的自序及内容确认作者郑綮为晚唐时人;对其材料来源的分析,指出其主要的来源当为此前成书的杂记小说及传闻;通过与正史比对,可知《开天传信记》的史料价值低,引用时要谨慎对待。  相似文献   

6.
关于《葬书》的作者及成书时代问题,历来被学者们视为学界一大难题。时至今日,学术界对这一问题的认识也没有完全统一。学者们对《葬书》作者考证的结果比较一致,认为郭璞不是《葬书》的作者,但对于《葬书》成书时代问题考证的结果却大相径庭,主要有晋代成书说、南北朝成书说、唐代成书说和宋代成书说四种观点。通过对上述观点的研究和进一步的考证,认为《葬书》的成书时代应该在北宋后期。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唐六典》这部政书为出发点,结合多种史籍,对唐代中书省的长官——中书令的产生、发展及变化进行考证,并对一些前人忽略或语焉不详的问题提出了新的看法。  相似文献   

8.
唐代是我国古代法制发展一个十分重要的朝代,其所创制的《唐律疏议》与《唐六典》是我国古代立法的杰出代表,其中对控告制度的规定科学严谨,充分体现了唐代高超的立法技术,十分有利于社会纠纷的解决、官员职责的行使与对官员违法犯罪行为的追究,然而,这两部法律所规定的告制在实践当中并没有得到严格的执行。本文从私告与官告两个方面说明唐代控告制度的基本规定,并与唐代告制的法律实践中的个别现象进行比较,对唐代告制的立法与法律实践中的一些问题进行深入剖析。  相似文献   

9.
通过着眼于唐代制度中的刑法、职官、休假、考课等制度,对存在于王维生平中因“黄狮子案”之被定性,王维因唐玄宗大赦天下是否可享受“转勋”的晋级待遇,以及唐代的休假制是否可使王维“亦官亦隐”等问题,均进行了翔实具体之考察,不仅纠正了存在于王维生平研究中的有关错误,而且也使王维的生平事迹得以更为清晰之展现。  相似文献   

10.
2018年以来,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的李锦绣老师坚持组织《唐六典》读书班。读书班吸纳了来自不同院校的50多位师生,参与者们采用分卷领读的方式,坚持研读《唐六典》。主持人李锦绣老师以丰富的学养引导学习,读书班师生也各展所长,投入研讨,在开放、和睦的氛围中逐渐加深对《唐六典》和唐代制度史的理解。《唐六典》读书班培养了参与者治史的能力,也形成了沟通师生情谊、促进学术交流的效应。  相似文献   

11.
《庚子销夏记》是清初孙承泽重要的题跋文字。“题跋”认为在收藏和品评书法的研究中,应建立在王羲之书法的《兰亭序》为主要代表的晋法框架之内。这一思想不但显示了对碑刻书法的重视,而且对汉隶、清季隶书的振兴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也使人们在收藏和品评书法时认识到初唐楷书皆取法于王羲之,并明显带有隶书的特点。唐代的楷体直到柳公权才意法皆备,达到了书法的最高境界,显示出居于正统地位的宋帖是以“气韵朴厚”为审美思想特征。  相似文献   

12.
科举制度是封建社会中一种官员选拔制度,行卷制度又是唐代科举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牛僧孺是中唐时期政治家,新、旧《唐书》均有传。那么,牛僧孺是否行过卷、唐人是否有用传奇来行卷的可能、《玄怪录》是否被用来行卷,这都是本文予以关注的地方。  相似文献   

13.
陈灿是清末云南的一位重要官员,辛亥革命后,陈灿离任归里,将宦滇时的文稿选编为<宦滇存稿>.<宦滇存稿>向来以研究相关问题的原始资料而著称,是研究晚清滇中、滇南社会历史较为珍贵的资料.该文试对<宦滇存稿>的内容和特点进行介绍,并对<宦滇存稿>的史料价值进行客观评价.  相似文献   

14.
曹丕的《典论·论文》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篇文学专论,后世读者对此论文不断地阐释、认同与接受。刘勰的《文心雕龙》一书在文学批评、文学创作及文学价值等方面继承并发展了曹丕的观点。  相似文献   

15.
刘复为中唐之季声名斐然的诗人,其人正史无传,文献的阙如令其湮没无闻,然时近出土的《刘复墓志》则可弥补坟籍的不足。此志于复之家世阀阅、仕途宦历、生平学术载录翔实,亦可由此略窥中唐时期的士林交游。  相似文献   

16.
长平之战是发生在山西高平的重要历史事件。唐宋金时期,长平之战祭祀地点位于今王报与寺庄附近的省冤谷,唐玄宗最早在这里“亲祭”和“更名”,宋金时期也有地方官举行祭祀,并建立祠庙。明清以后,长平之战祭祀地点转移到今谷口村骷髅庙。其原因是长平之战收头颅的头颅山与西晋刘聪积尸的骷髅山在传说中发生融合,唐玄宗祭祀的杀降之地省冤谷与骷髅山也发生融合。多种传说融合之后,祭祀地点选择了更加靠近县城的谷口村骷髅庙。  相似文献   

17.
唐代史家刘知幾的《史通》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史学理论专著,在我国史学批评史上享有盛誉。书中运用浓墨重彩对汉代史家班固所著《汉书》赞赏有加,因此他历来被人们认为是"班马优略论"这一千古聚讼纷纭的论战中,"扬班抑马"的代表人物。同时也对《汉书》提出了猛烈批评,特别是在体例问题上;可是对《汉书》的批评也是值得商榷的。长久以来,这一现象未受到研究者们的关注。因此,评述刘知幾对于《汉书》在体例上的批评,对于我们正确、全面地认识其史学思想是很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8.
初唐诗人刘希夷的诗歌在初、盛唐经历了由冷落到被推崇的接受过程。初唐诗坛以及盛唐社会对刘诗的评价相差较大,这一现象恰体现了初盛唐文艺审美趣味演变的规律,即由典雅靡丽、贵族化向雅俗共赏、大众化演进。而刘希夷的诗歌也恰是因为顺应了此发展趋势而得以在盛唐诗坛获得相应的地位。  相似文献   

19.
唐永王璘事件考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玄宗天宝十五年(公元756年)六月,唐玄宗在安史叛军的威胁之下,仓皇离开长安前往蜀郡。途中太子李亨分兵北上,并在灵武自立为皇帝;同时,玄宗也以皇帝的身份发布命令,任命永王为四道节度使,并出镇江陵。八月,玄宗得知肃宗即位消息之后,不得不承认肃宗,但是他仍然为自己保留了一定时间、一定地域内的有限权力。因此,永王的出镇为玄宗所派遣的合法行为,但由于永王的行为对肃宗构成威胁,肃宗部署军队予以防范。十二月,永王出师东巡,玄宗积极给予支持,但是在肃宗军队的强大压力之下,永王军队内部发生分裂,一败涂地。在这种情况下,玄宗只好宣布永王东巡为“暴乱”,以与肃宗达成妥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