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自从新闻战线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以来,全国各级电视媒体的大批记者走向基层,深入田间地头"蹲点"采访。他们"走下去""沉下来",用心灵倾听百姓心声,用双脚展开田野调查,用镜头捕捉时代变迁……为观众奉献接着基层"地气"的、带着情感体温的新闻报道。虽然不能  相似文献   

2.
李关东 《青年记者》2012,(14):41-42
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一种"六字诀"养生法,提倡"以吸气而自采天地之清气补气"."走基层"正是要求新闻作品"接地气",基层生活是新闻报道的基本题材,反映活生生的基层人物、基层风貌自然成了"走基层"报道的要义.因此,广大新闻工作者特别是一线采访的记者,在新闻宣传报道中,也一定要念好自己的"六字诀",即"勤、快、鲜、活、真、实".  相似文献   

3.
张勤 《中国广播》2016,(7):43-46
融媒体时代的广播新闻如何运作?浙江之声、浙江新闻广播变革新闻运作模式,从原有的"媒介传播格式转型为按照新闻本身的格式做新闻"。"新闻宣传从稿件时代迈向多媒体运作时代",把互联网的"链接""放大""互动"等传播理念植入广播新闻运作,以新闻行动强化频率的新闻品牌。  相似文献   

4.
什么是“全媒体”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2008年以来,各类报纸、期刊、广播、电视中频频出现一个名为"全媒体"的关键词,其中包括"全媒体时代""全媒体战略""全媒体报道""全媒体记者""全媒体出版""全媒体广告"等.然而,何谓"全媒体",学界至今还没有人下一个准确的定义.  相似文献   

5.
新闻经典的建构,是一个关乎新闻对人性价值的守护与传承、新闻学科自证与书写、新闻教学与实践范本的命题。文章从3个建构视角——"新闻经典成立之内涵意蕴""新闻经典建构之价值意义""新闻经典评判之环境考察",探讨了新闻何以经典的逻辑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自"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在新闻战线启动以来,新闻工作者脚下接地气,心中有底气,笔下添灵气,报道显生气,一时间"走转改"成为当下社会各阶层关注的热点话题。基层是新闻的富矿沃土,"走基层",单纯下去不是目的,而是要从基层获取鲜活的新闻素材,写出有影响力、有震撼力的报道。新闻工作者在"走转改"时,怎样才能  相似文献   

7.
记者在组织、采写稿件过程中,需要基层通讯员的配合,从某种意义上说,通讯员是记者与基层沟通的"桥梁""纽带",是记者的"耳朵""眼睛""助手".一个身边聚拢着通讯员的记者深入基层,如鱼得水,不仅工作开展得轻松顺利,还交了一些很"铁"的朋友,可谓"一举多得".  相似文献   

8.
为推动新闻工作者切实将群众观点、群众路线体现在新闻宣传实践中,中宣部等五部门在全国新闻战线组织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随着这项活动的开展,"蹲点""一线""民声""民情""体验"等"三贴  相似文献   

9.
随着《南京零距离》的走红,全国各地民生新闻节目的数量急剧上升。主持人为了在竞争中"脱颖而出",往往出现"过于追求平民化""错误追求自然""过度追求个性"的分寸感问题,对此,笔者提出了"加强自身专业素养""丰富人生经验"等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10.
"新闻点",专业上即是"新闻由头",或者叫"新闻根据""新闻依据"."新闻由头"是新闻的基本因素之一,是决定新闻价值的重要方面. 党刊一直以来以报道党的建设大政方针政策以及党建工作经验和信息为主,和报纸、新媒体等比起来,仿佛新闻性不是那么强,需不需要找"新闻点",怎么找"新闻点",并没有引起多少重视.  相似文献   

11.
用心"走转改""走"出好新闻心系群众走基层。新闻报道首先要选题,"走基层"指明了记者的选题方向,也就是说基层在哪里,新闻的报道对象就在哪里。群众在哪里,基层就在哪里;走进群众就是走进基层。基于这样的认识,江西电视台新闻中心"走转改"新闻报道的选题集中在过去很少走、不愿走、走不了的"第一线",集中在党和政府希望、人民群众盼望记者  相似文献   

12.
社区新闻是社会新闻的延伸,社区作为城市最基层的一级组织,是新闻资源集中的地方。一年多来,平顶山市广播电视台开展的"城市第一线"栏目用事实证明,最鲜活的新闻来自基层,最生动的语言来自基层,社区新闻是个"富矿",社区新闻是一片亟待完全开发的处女地。  相似文献   

13.
程斌 《新闻传播》2014,(3):240+242
<正>"温室里的玫瑰再鲜艳也不值得骄傲。""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只有真正脚踩在这一片黄土地上,心里才能踏实。"这是许多新闻媒体工作者在参加"走转改"活动后的感慨。通过"走转改",新闻媒体人员用自己的口、鼻、耳及身体的每一个感官去察觉、发现身边的故事和亮点,从而也使新闻作品更加贴近生活、贴近现实。在"走转改"活动开展之前,笔者一直在想:作为一线的采编人员,我们难道不是一直在基层吗?我们还需要走基层吗?带着这样的困惑,我们开始关注一线的环卫工  相似文献   

14.
基层有新闻,最精彩的新闻来源于基层。曾有一位年轻的记者问新闻界的老前辈穆青"记者怎样才能尽快成才?"穆青告诉他,成才没有捷径也没有秘诀,记者只有把根扎在人民群众之中,才能成就一番事业。穆青认为,做记者决不能高高在上,脱离实际、脱离群众,一旦脱离了,记者的职业生命也就完结了。联系新闻战线深入开展的"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记者认为,新闻工作者更应当加强和基层群众的联系,积极到新闻一线去、到基层去,释放自己的正能量。一、带着责任走基层走基层是一个"苦旅",或者说是一个"苦差"。因此,有的记者不喜欢走基层,认为到基层采访又苦又累,有可能走了基层之后依然是没有成效、两手空空,还不如  相似文献   

15.
2011年8月,中宣部、中央外宣办、国家广电总局、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中国记协五部门召开会议,提出在全国新闻行业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的活动。大批记者深入一线抓"活鱼",写出了大量鲜活、真实、感人的报道,被称之为有"地气"的文章。"地气"一词成了基层新闻单位学习讨论的热门话题。下面笔者就对"地气"的感受谈一点思考。  相似文献   

16.
基层新闻单位应紧跟时代发展步伐,遵循新闻传播规律,创新新闻工作方法,深耕"走转改",围绕基层党委、政府中心工作,唱响主旋律、传递好声音、凝聚正能量,全力打造基层新闻舆论引导新格局。  相似文献   

17.
基层是新闻报道永不枯竭的源头活水,"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在全国新闻战线开展半年多来,各地媒体认真贯彻动员会议精神,组织采、编、播人员以各种形式开展"走转改"活动。寻找"活水"不难,难的是抓住"活鱼",写出鲜活报道,提升舆论引导能力。假若"走基层"仅仅是一句"口号",是一场"走秀",那么"走转改"活  相似文献   

18.
李曼 《新闻传播》2012,(9):185+187
一个合格的编辑,首先必须是名合格的记者,绝不只是面对电脑,编编稿子,组组版子,更应该"走转改","三贴近",这样对自身从事的编辑工作百益而无一害。从事多年的编辑,在新闻采编过程中,感受最深的就是:最美丽的风景在基层,最感人的故事在基层,最锻炼人的舞台在基层。基层蕴藏着最鲜活、最生动的新闻资源,到了基层,就有了报道的素材,更有了编稿的底气。一、只有"走转改",编稿子才有底气作为编辑,因为工作所限,往往都是坐在办公室,面对电脑来了解社会,对于社会的脉动并没有实实在在的感受,不少有价值的好新闻也常常因此被忽略。  相似文献   

19.
<正>一、"混搭传播"的基本涵义从语义学上讲,"混搭"("Mix and Match")包含"混合"和"搭配"之意。其最早源于时尚界,旨在把风格、质地、色彩、差异较大的衣服搭配穿在一起,以产生一种与众不同的效果。随着这个词的快速变化,"混搭"已经被不同行业赋予了不同的含义。如"混搭建筑""混搭音乐""混搭文化""混搭饮食"等等。但无论哪个领域的"混搭",所表示的基本涵义却没有发生根本改变,都是将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  相似文献   

20.
对于真正的新闻人来说,"走基层"原本就不是什么任务,而是一种职业选择。新闻不分"高层""基层",有新闻的地方,就应有记者的身影。但不得不承认,过去很多年,比如农村等我们通常认为是基层的地方,新闻出现的几率或所受关注度和城市相比,的确有很多不足。经过这几年"走基层"的强调和纠偏,有更多新闻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