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从云计算的发展背景入手,阐述了图书馆私有云建设的必要性。通过底层操作系统、虚拟化方案、云平台的选择介绍了图书馆业务系统私有云的框架选型,并介绍了基于Openstack的图书馆业务系统私有云的部署流程。  相似文献   

2.
文章通过介绍云计算及云服务层次结构,结合福州地区大学城文献提供云图书馆建设的特点,以Vmware VSphere云操作系统为依托蓝本,构建福州地区大学城文献提供私有云,部署超星百链云图书馆系统,开展文献提供服务,提高服务器和存储资源等硬件设备利用率。  相似文献   

3.
以基于Hadoop的随书光盘管理系统云平台为例,从廉价云存储的构架、实证研究与核心技术实施、相关测试与性能分析等三方面,阐述图书馆廉价私有云存储的构建及性能。为图书馆实现廉价的私有云服务提供一个可行的指导方案。  相似文献   

4.
云存储的种种优势吸引中小型图书馆尝试采用云存储解决日益扩展的馆藏数字资源的存储需求.外包式租用“公有云”模式、独立自建“私有云”模式、融入“图书馆联盟云”模式,以及“混合云”兼有模式,四种可供选择的云存储模式均有利弊.本文分析了其优缺点,供中小型图书馆自主选择.  相似文献   

5.
私有云,是指企业自己使用的云,它所有的服务不是供别人使用,而是供自己内部人员或分支机构使用。相对于公有云,私有云部署在企业自身内部,因此其数据安全性、系统可用性都可由自己控制。石油企业随着信息化规模的不断扩大,在管理维护和服务质量上存在诸多问题,而私有云技术则能解决上述问题。  相似文献   

6.
云仓储环境下图书馆联盟数字资源长期保存合作模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卓卓  沈妍 《图书情报工作》2013,57(14):45-49,113
在分析云仓储环境对数字资源长期保存影响的基础上,探讨图书馆联盟合作方式的转变;归纳出包括数字资源合作保存前置化、存储与保管并重的长期保存、跨系统的宽领域资源保存在内的云仓储环境下图书馆联盟数字资源长期保存合作模式;最后提出图书馆联盟长期保存合作的三种实现方式,即建设支持多种移动终端的资源整合和利用平台、构建私有云平台和提供个性化服务、整合机构库资源和实现联合保管。  相似文献   

7.
文章基于云存储服务模式及其在图书馆的相关应用,探讨分析了云存储服务模式下馆藏数据迁移引发的法律隐患。诸如,馆藏数据丢失、馆藏数据未经授权被访问或泄漏、馆藏数据迁移引发的监护权和控制权的无形改变、馆藏数据被厂商锁定及云服务商利用迁移来的馆藏数据开发信息产品等问题都会引发一系列的法律隐患。针对这些法律隐患,提出建立完善有效的风险评估体系及图书馆要选择安全的云存储服务商进行馆藏数据迁移等五大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8.
图书馆统计云服务的技术与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陈放  王晓平 《大学图书馆学报》2010,28(3):116-120,115
通过分析"全国高校图书馆事实数据库"系统为全国图书馆提供的"统计云服务"的成功案例,结合我国图书馆统计工作的实际需求,从理念到实践、从技术到管理阐述了统计云服务的可行性和风险的规避问题;阐述了运用数理统计方法和现代技术,通过云服务方式解决图书馆事实统计的实际问题;阐述了"统计云服务"系统构架的设计、数据标准化、统计参数和条件选择、统计结果的获取和存储方式等技术解决方案;提出了如何解决"统计云服务"在应用与管理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数字图书馆私有云平台的构建研究和应用开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数字图书馆私有云平台的架构、详细阐述DLCloud云基础设施、Euca2ools中间件、基于GridSphere门户子系统的功能与机理。在数字图书馆私有云平台架构实现的基础上,详细介绍数字图书馆应用模板的建立和数字图书馆应用系统的运行方式等。最后对数字图书馆云平台进行总结,并对下一步工作提出展望。  相似文献   

10.
许轫 《图书馆学刊》2011,(11):126-127
图书馆内部开展私有云构建可以让图书馆更好地管理自身的全媒体数据和文献信息资源,这样在享受云计算所带来的便利的同时,又能安全地管理云架构。利用自动化技术和虚拟技术,将使图书馆在Web2.0时代更快更好地和满足知识受众的需求。  相似文献   

11.
建构图书馆的“云”时代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介绍云计算基本原理和应用实例,论述云计算给图书馆发展提供的机遇,从技术角度设计图书馆云计算应用的模型结构,探讨图书馆云计算的应用方向及云平台的建设,阐述图书馆云计算技术开发方面存在的瓶颈,指出图书馆应该充分利用云计算技术,在现实的基础上架构图书馆资源共享和图书馆大联盟,最终进入图书馆云时代。  相似文献   

12.
云计算作为一种新兴技术,深刻地影响未来互联网的运作和服务模式。中小型公共图书馆应用云计算可降低图书馆数字化建设中的软硬件成本投入,确保中小型公共图书馆自动化管理系统的可靠运行。在介绍云计算基本含义及其特点的基础上,探讨云计算在中小型公共图书馆的应用。  相似文献   

13.
云计算在图书馆中的应用探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云计算是计算机网络发展的一个趋势,它代表了一种新的数据处理方式和未来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云计算以自己独特的优点被各个国际厂商重视,并在各个领域里崭露头角,同样,它也将影响到图书馆。现今,图书馆需要思考的是如何运用云计算来调整服务,以便有效地适应用户与图书馆互动,并解决好云计算运用中所出现的一系列问题。  相似文献   

14.
着眼现代图书馆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协同服务的发展趋势,以广州大学城自建十所高校图书馆馆际互借系统为研究对象,分析广州大学城自成立以来知识共享状况及自建馆际互借系统现状,探讨现代云服务共享域环境下的广州大学城馆际互借系统知识共享服务构建策略。  相似文献   

15.
调研近几年国外图书馆自动化系统云计算进程、云存储DuraSpace、云学科服务系统LibGuides、云协作平台Sharepoint、Google Apps以及其他一些免费云服务的应用情况,并结合应用情况和案例分析云计算在图书馆应用中的优势和不足,总结图书馆在选择云计算产品时需要考虑的问题,并对我国图书馆选择应用云计算服务提出一些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16.
云计算环境下图书馆服务的创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文章探讨了图书馆在云计算环境影响下的发展方向,简述了云计算在图书馆的应用情况。指出图书馆应抓住IT行业的这次革命,创新服务,以满足读者的信息需求。探讨性地提出了一些具体的创新服务举措,以适应云环境的发展要求。  相似文献   

17.
"云"时代环境下,高校图书馆单一、被动、原始的服务已经不能满足读者多元化的个性需求。在提升服务理念、创新服务模式的指导思想下,文章分析了高校图书馆云服务的各个参与对象,对目前云服务的背景、特点进行阐述,提出可行的高校图书馆云服务模式,并对今后高校图书馆的云服务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8.
[目的/意义] 云环境下,很多行业和领域选择将服务器托管到云中,图书馆也不例外。目前,国外的很多图书馆已经开始应用IaaS,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通过分析国外图书馆应用IaaS的模式和经验,为我国图书馆应用IaaS提供借鉴。[方法/过程] 综合应用网站调研法和案例分析法,对应用IaaS的国外图书馆进行分析,探讨其在服务功能、应用原因、实施过程、应用经验等方面的一系列问题。[结果/结论] 国外图书馆行业已经较为广泛地采用了IaaS。我国图书馆应用IaaS,一要准确分析本馆是否具备应用条件,二要选择合适的服务商,三要建立本馆化的应用流程,四要主动发现和有效应对实施过程中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作为一个性能优越的计算模式,云计算在互联网时代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文章以云计算的概念、服务模式及其优越性作为切入点,探讨云计算在数字图书馆领域的应用,提出引入云计算后需注意的安全问题,期望可以为数字图书馆的构建和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In upcoming years, two major changes in the computing landscape will reshape how map and GIS data libraries (MGDLs) will be required to perform their core functions in the future. These advancements—cloud computing and the “Big Data era”—offer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for libraries, but most dramatically changes. Commercial cloud computing solutions are available as on-demand service; low-cost, internal private clouds are now a financial possibility. Simultaneously,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cience (GISci) data and services have advanced at an ever-increasing pace into the “Big Data,” swelling the types and amounts of GIS data and services available. These two shifts have and will impact the entire GIS world and MGDLs, in response, and will now be required to collect, curate, and make available more data and services than ever. The MGDL community must be prepared to respond and react in order to remain effective. This article explores the evolving landscapes within which MGDLs must operate and examines how their roles and operational organization will be impacted. The hope of the authors is that such analyses will spark community-driven discussion to motivate the next major phase of research and implementation in the world of MGDL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