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主要发达国家纷纷提出回归制造业以及内地及整个东南亚地区在全球价值链的参与度越来越高的背景下,香港由于产业空心化以及服务业对象空心化,经济发展失去动力。加之作为主导产业的服务业,高端呈现边缘化而低端竞争白热化,其在全球竞争中已然不再具有优势,亟待探索新的产业发展道路。而重回制造业、实行再工业化,借再工业化调结构、促转型,增强新的发展动能,才是重振香港经济的可行之路。文章从再工业化的内涵出发,通过统计数据分析香港产业结构和产业空心化的特征与影响,推导香港再工业化的必要性。用事实论证智能制造的价值链变化对香港产业发展的影响,香港实现再工业化的优势禀赋以及智能制造视角下香港再工业化的可行性。在此基础上,以案例对香港在智能制造领域的再工业化进行了模式探索。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长三角制造业低端锁定及其升级路径成为我国制造业发展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我国扩大内需战略的强力实施和消费结构的加快升级,以及长三角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为长三角传统制造业通过构建国家价值链实现产业升级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本文从价值链视角分析了长三角传统制造业向全球价值链高端升级面临的主要困境,通过构建理论分析模型来考察基于国家价值链的区域传统制造业升级机理,探讨了基于国家价值链的长三角传统制造业升级的主要路径。  相似文献   

3.
全球经济缓慢复苏以来,发达国家纷纷推出了制造业再兴战略。中国也出台了旨在提升中国高技术产业竞争力的国家战略——《中国制造2025》。受国际市场竞争环境的影响,现阶段中国出口在全球市场上面临较严峻的形势:低端产业的优势在快速削弱,高端产业的优势却尚未建立。中国依靠其廉价的劳动力成本优势被锁定在全球价值链的低端加工组装环节,获得较低的利润份额,但伴随着中国廉价劳动力成本优势的丧失,中国高技术产业可能面临着“被挤出”全球价值链的风险。随着国际分工深化、国别利益分配格局的改变以及逆全球化在部分发达国家的蔓延,全球价值链正在经历新一轮大规模重构,长期以来发达国家主导的全球价值链的局面正在改变。在全球价值链重构的背景下,不同国家产业参与全球价值链重构的路径有差异,本文将其归纳为嵌入全球价值链、构建国家价值链和主导区域价值链三种。中国不同高技术产业由于其产业特征和竞争力的差异,选择参与全球价值重构的路径也不一样。本研究基于VRCA增加值指数,构建全球价值链重构路径选择的指标体系并为中国高技术产业设计合适的重构路径,医药制造业和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趋向于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构建国家价值链,而化学制品制造业、电气设备制造业和电子和光学设备制造业趋向于自主创新的同时主导创建区域价值链,推动国内价值链与全球价值链的深度整合,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的目标。  相似文献   

4.
我国低端制造业的形成路径、内在矛盾与提升方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云  孙林岩 《预测》2010,29(2):1-4
通过承接国际低端制造业发展地区经济的模式,是我国在特殊背景下切入国际生产分工体系的正确选择,但因此而造成的资源短缺引发了潜在风险.究其原因,是长期形成的区域资源需求和供应偏好,在路径的惯性作用下,无法靠市场机制逆转所致.只有通过发展支撑产业、改变招商模式和进行区域资源整合等.产业政策的调整,实现"诱致性变迁",甚至是"强制性变迁",才能从根本上缓解和克服资源短缺矛盾,促使增长方式从要素驱动型向技术驱动型战略转变,实现制造业从价值链的低端向高端攀升.  相似文献   

5.
江苏海洋产业将成为江苏经济增长的重要一极。海洋产业价值链的形成与拓展,将对江苏海洋产业发提起到支柱作用,通过区位熵的计算,得出江苏海洋产业中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门类,结合新兴海洋产业未来的发展趋势,确定江苏海洋产业中驱动价值链的主导产业,包括海洋渔业、船舶制造、海洋风能和海水利用等产业,按价值链纵向延伸模式、横向拓宽模式和网络结构模式,对各价值链驱动主导产业的延展与深化模式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从系统增值角度提出海洋产业价值链的管理对策,以提高海洋产业价值链的总体效益.  相似文献   

6.
在全球产业变革和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的双重背景下,我国制造业粗放型的低端代工生产模式已难以持续。代工模式割裂了生产者服务业与制造业的有效联系,使得我国制造业长期处于微笑价值曲线的“洼地”,产业价值链增值能力弱。随着全球经济的“软化”发展,服务化增值已成为全球产业价值链上的主要增值点和产业竞争力的重要来源,服务化转型为我国制造业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指明了方向。不同类型的制造业价值链由于其驱动力不同,“服务化”增值的重心也有所不同,对此,本文提出了三种不同的服务化增强型价值链优化路径,制造企业应根据自身的资源能力情况选择不同的服务化战略,以最终实现制造业价值链基于服务化增值的优化升级。  相似文献   

7.
张益丰  孙治宇 《软科学》2011,25(7):56-60
在中国高端产业集聚区成功案例的基础上,结合Stackelberg垄断竞争模型与Hotelling竞争区位选址模型构建数理分析框架,论证先进制造业与高级生产者服务业市场力量的不均等所形成以优势企业为核心构建产业集聚的必然性。数理论证发现,高端制造业/先进生产者服务业产业特征与集聚过程中企业分布特征与发展趋势,凸显出在我国高端产业发展过程中以发展高端产业"龙头企业"战略来推动高端产业发展与构建国内价值链的重要性。最后提出发展高端产业集聚和合理引进外资来攀升全球价值链地位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陈伟宏  王娟  张鹏  曾萍 《科研管理》2021,42(9):79-86
针对现有服务要素内容作用方式、重点不清晰的问题,基于2002—2015年中国工业面板数据,构建嵌入在全球价值链中制造业服务化投入与技术溢出协同促进劳动生产率的理论模型。实证表明:(1)嵌入全球价值链中并不一定有助于优化制造业服务化投入与技术溢出对劳动生产率的作用效果;(2)在嵌入全球价值链的过程中,有效利用不同服务内容投入、促进要素资源重组对劳动生产率的提升更为重要;(3)低端产业向高端产业跃迁过程中,要素投入内容重点和方式发生改变。本文为推动产业升级提供了思路和建议。  相似文献   

9.
本文基于全球价值链生产布局模型,从增加值视角出发,构建综合反映中国先进制造业全球价值链位势的主要分析框架,探讨了中国先进制造业全球价值链的具体位势.在测算中国先进制造业嵌入位置和增值能力的基础上,刻画了2000—2014年中国及主要发达国家先进制造业全球价值链位势的具体特征.研究表明:在2000—2014年间,中国先进制造业呈现出"低端嵌入"的位置特征,中国先进制造业增值能力指数小于1,说明我国先进制造业整体增值能力不强,中国先进制造业呈现出嵌入位置降低、增值能力减弱的动态变化过程,总体呈现出中国先进制造业全球价值链位势处于较低水平.同时,在全球价值链的分工体系下,中国先进制造业呈现出下游低增加值环节向上游低附加值环节的分工转移.增值能力弱是制约中国先进制造业发展的关键因素,深化内部产业结构调整,着力提升自身国内附加值,提高产业的整体增值能力是后续先进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10.
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要举措之一,制造业高级化是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环节。运用熵权,价值链高度和结构优度的方法构建中国制造业高级化模型,对中国区域制造业高级化发展水平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制造业高级化发展中存在价值链低端、省域产业结构优度较差和区域间制造业高级化水平差异明显等问题。基于IE方法和价值链视角,设计中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工业工程路径:增加创新投入实现价值链高端化、打开制造业发展开放程度、扩大内需推动省域制造业结构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