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莆田学院学报》2017,(1):14-19
借用美国人类学家詹姆斯·沃森提出的"神的标准化"概念,剖析妈祖信仰兴起与国家政权之关系,列举妈祖神像、称呼、仪式、信仰功能等在地化现象,认为自然环境影响、社会环境推动和风俗文化助力是妈祖信仰在地化的三大原因。  相似文献   

2.
《莆田学院学报》2020,(3):24-30
以湖南湘潭建福宫馆志和湘潭县志为中心,对清代湘潭地区的妈祖信仰情况进行了探究。分析建福宫形成背景及其神灵供奉体系,总结湘潭建福宫维持日常运转的管理体系,包括经营寺院经济、制定馆规等内容。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以妈祖为福主的建福宫神灵体系逐渐形成,其信仰更渐趋"标准化"和"在地化"。但湘潭建福宫的妈祖信仰又有封闭性,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其"标准化"和"在地化"的实现。  相似文献   

3.
明代行人是明王朝专门从事对外工作的人才 ,他们在出使过程中面对变幻莫测的大海 ,无不将自身在使途中的平安寄希望于妈祖这一海神。本文主要从妈祖信仰之由来、明代行人出洋之艰险与妈祖信仰、明代行人妈祖信仰之具体表现、明代行人妈祖信仰与“人定胜天”的关系四个方面谈谈对明代行人的妈祖信仰这一问题的一点理解  相似文献   

4.
妈祖信仰起源于福建莆田湄洲岛,宋代是其发展的初级阶段,先后有乡土渔民、各地海商和地方士绅官宦等不同群体加入信仰妈祖的群体之中,并成功地进行了自下而上的等级扩散,最终妈祖信仰获得了官方的认可.官方根据实际需要对乡土化的妈祖信仰进行了标准化重构,并与民间达成了契合,实现了对国家权力的认同.  相似文献   

5.
在北宋宣和年间,以路允迪为首的宋朝使团来到了高丽国,向高丽人谈到了妈祖信仰。到了高丽末期,高丽人对妈祖的信仰变得更为积极。郑梦周、李崇仁、权近、朴宜中等高丽使臣们渡过渤海湾,找到了在北方最早被分派的沙门岛天妃庙,在那儿向妈祖神致祭或是留下了吟咏妈祖信仰之灵验的作品,可以作为在高丽末期妈祖信仰曾流传过的一个很好的证据。而当时往来渤海湾的高丽渔民曾非常虔诚地信奉妈祖。  相似文献   

6.
妈祖信仰起源于福建省莆田市湄洲岛。宋朝,妈祖受封“女海神”,声名远播海内外。其中,它在琉球(现日本冲绳县)的传播独具独色-妈祖信仰本土化。同样素材的传说,在中国是“救父未救兄”,但传入琉球后却演变成“救兄未救父”。究其根源,就在于中国社会是以尊敬长的“儒教伦理观”为基础,而琉球却是本土固有信仰-姊妹神信仰的影响根深蒂固。因此,导致妈祖信仰传入琉球后,从信仰根源上发生了本质的变化。经过两种不同信仰的冲撞与融合,最终妈祖成为姊妹神的载体,得到琉球人民的普遍认可。  相似文献   

7.
姜琨 《华章》2011,(11)
妈祖信仰文化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以及航海技术的发展,妈祖作为航海保护神的影响已经大为减弱.但是在传承过程中,受不同时期自然和社会条件以及这种条件下所形成的独特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影响,妈祖信仰也根据信众各自的不同心理需要扩大或转变神职功能,由海神转化为可以求福消灾的万能神,这也是妈祖信仰之所以千年不衰的原因之一.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下妈祖文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妈祖信仰作为一种海神信仰,明清时期在位于浙西南山区的处州地区广泛传播。福建籍移民和福建籍处州地方官对妈祖信仰在处州地区的产生和传播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妈祖信仰在传入处州地区后又进行了"本土化"演变,从单一的海神信仰,逐渐演变成为具有多种功能的综合信仰。  相似文献   

9.
台湾的妈祖信仰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与大陆存在着十分密切的互动关系,主要表现形式是福建民间信仰通过分灵、分香、漂流等途经传播台湾后,台湾分灵庙则定期到福建祖庙进香谒祖.妈祖信仰在海峡两岸及世界华人间维系着相互认同的神缘关系.它不仅对宗教民俗学等学科的研究具有理论意义,同时在实践的层面上具有文化交流、和平统一、和谐发展等多方面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指出广东是最早传播妈祖信仰的地区之一。通过考察闽人入粤与妈祖信仰传入的关系,综述粤地各区妈祖宫庙的分布概况,分析妈祖信仰与南粤文化的融合,探讨其在粤地"被创造"的嬗变过程及特色。  相似文献   

11.
探讨采用开放类集邮方式组编《妈祖信俗》邮集的现实性以及改编《妈祖》开放类邮集的必要性。阐述以《妈祖信俗》开放类邮集为载体,通过各类展览、学术研讨、出版图解、讲座和网络等传播妈祖信俗的途径。最后指出组编《妈祖信俗》开放类邮集应注意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2.
"妈祖信俗"的申遗成功是妈祖文化正式成为全人类共同文化遗产的标志,而妈祖祭典则是妈祖信俗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肩负着弘扬妈祖文化的特殊使命。妈祖祭典历经千年,其文化元素极其丰富,包含了建筑、哲学、宗教、艺术、礼仪等。在现代文化旅游不断升温的背景下,妈祖祭典文化元素还可以在品牌、语言、生态和教育文化元素方面进行再造和创新,以有助于祭典更好地传承与保护。  相似文献   

13.
妈祖信仰是中国一种古老的民间信仰。它从宋代形成以来,其分布地域不断扩大。现今,妈祖庙的分布区在中国已经扩大到了北至东北辽河流域,南至海南南沙群岛,东部遍布沿海各地,西至四川云南的广大地区。其态势既反映妈祖信仰扩展的历史过程,也反映了妈祖信仰与区域自然和人文环境的关系。影响妈祖信仰分布的因素很多,本文就其中最为重要的海洋因素进行了统计学的分析。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湄洲岛妈祖文化介绍资料的英译质量调查分析后,发现译文中存在很多拼写、语法、语域等方面存在明显错误。对这些典型错误进行归纳分析,并提出修改意见,可供相关部门规范完善妈祖文献翻译,改善海西妈祖文化的跨文化交流环境参考。  相似文献   

15.
在对越南二方碑记进行解读的同时,分析了越南华侨华人妈祖信仰的传播情况;继而阐述了穗城会馆天后庙的肇建、沿革及其作用;最后说明该天后庙成为越南文化历史遗迹的情况,从而揭示了越南华侨华人妈祖信仰已经融入当地民族文化当中。  相似文献   

16.
源于福建莆田湄洲的妈祖信仰 ,千百年来为民众所信奉 ,为道教所吸纳 ,为官方所崇祀。对怀化境内的三座天后宫进行的考察 ,将有利于对这种传统的宗教信仰的尊重和保护 ,更利于发挥“妈祖文化”特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重点调查福建泉州回族郭氏家族和丁氏家族,以及台湾蓝氏家族的妈祖信仰,叙述现状并追溯其历史。指出研究闽台少数民族崇拜妈祖现象,对认识文化的超越与认同是中华民族凝聚与发展的基本要素之一,以及对深化南中国区域文化变迁史的整体考察等方面皆有意义。  相似文献   

18.
介绍从明人管绍宁文集中新发现南明朝天妃加封安定慈惠之号。指出褒封缘由为崇祯十七年(1644)七月,皇太后张氏自河南由水路平安抵达南京,弘光政权认为此皆沿途众水神佑护之果,故而对一路大小河神俱加封赐。  相似文献   

19.
泉州天后宫是泉州妈祖信仰的重要宫庙,自创建以来,就与其他水神信仰和谐共处,共同发展。明清以后,妈祖的神通扩展,泉州天后宫又融合许多民间俗神配祀,并分灵到台湾及东南亚等地。从泉州天后宫的发展历史,可以看出泉州的民间信仰是在相互依存的情况下和谐发展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