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安电影蕴涵着中西两种异质文化的撞击与融合,他将这种文化的冲突与交融隐身放置于电影中"父亲"这一角色之中,使观者透过"父亲"形象来完成对世界不同文明的体认。同时,李安借由"父亲"的象征意蕴把代表民族、文化、宗法制度的情感表达出来,让父亲这一形象顺理成章地成为他想表达的文化原型。具体结合李安导演的影视作品浅析其电影中的"父亲"形象,透过对"父亲"形象的剖析来解读其背后隐藏的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2.
作为最具影响力的导演之一,李安以其拍摄的电影来展现东西方文化冲突,传达了处于美国边缘社会群体的呼声。文章的主要创新点在于整合李安的两部电影《推手》和《喜宴》所包含的思想内容,围绕影片中的冲突来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即中西文化差异,深入探讨了差异所造成的华裔移民个体的身份认同和身份建构,研究李安的电影可以让我们更深刻的了解周围世界,充分掌握中国与西方的不同特点,在多元化的社会语境中构建起植根于中国文化基础之上的新的文化身份,达到有效的跨国界和跨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3.
余意梦婷 《广西教育》2014,(47):132-133
基于中西文化视阈,从李安电影的精神观念、文化观念、美学观念三个方面探讨李安电影的内在世界。  相似文献   

4.
基于中西文化视阈,从李安电影的精神观念、文化观念、美学观念三个方面探讨李安电影的内在世界。  相似文献   

5.
《考试周刊》2015,(59):21-22
无论是在东方文化里还是在西方文化中,"理智"与"情感"都是被赋予生命化的概念与符号,都会不断被人们探讨与诠释。著名导演李安将简·奥斯汀的著作《理智与情感》搬上大银幕,并将这两个生命元素"理性"与"感性"阐释普世性与全球性,并成功融合东西方两种文化,将其的碰撞化解成最绚丽的花火。同时又一次向西方世界诠释他的华人身份,以独有的"中国式"文化赢得西方对东方文化的回流与认同。  相似文献   

6.
美国迪斯尼动画电影《MULAN》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在中西文化融合方面跨出了一步。通过对故事情节的改编加工,加上现代媒体的炒作,一个不同于中国传统的木兰形象在中国似乎也得到了认可。本文通过对电影的人物、情节、语言、文化背景等方面的分析认为:整部电影通过对一个东方典型的塑造达到了成功,这是文化融合和认可的表现;另一方面,东方文化的被动被改造也是我们必须警惕的,在故事的背后,中西文化的融合与冲突也因此凸现了出来,美国以至西方文化对东方带来的影响值得我们深思。  相似文献   

7.
李安导演对于电影美学的理解程度十分深厚,其电影的美学风格深深地根植于东方美学之上,中国传统文化更成为了他电影创作的基础和个人特色的来源。李安的电影包含着温柔敦厚、内敛含蓄的东方美学特色,也包含着西方美学对真理的再现及多元文化的展现。在电影的视听语言、人物特点以及留白与幽默性三个方面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美学风格。  相似文献   

8.
李安的艺术创作,不仅代表个体,而是代表了一个文化群体——台湾的"外省人"。他们一次次经验着文化认同的问题,一次次被视作"局外人",李安将其外显为电影中的"父亲形象"和"父子关系"。然而,电影中的父亲,已不仅仅是家庭中所出现的由郎雄所扮演的中国父亲形象,而是映射了国家层面和世界层面上的大陆与台湾、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关系。李安借此表达了作为一名导演的雄心,同时也表明了一种文化的雄心。  相似文献   

9.
中国传统文化是华人导演乐于表现的一个内涵丰富的意象,李安早期的"父亲三部曲"(一说"家庭三部曲")因最贴近李安自己的生活原型,并最少地受到商业化目的及迎合西方口味的影响,而能够更原始地表现中国文化思想冲突,以及东方与西方,传统与现代的矛盾碰撞(其实质仍是东西方文化矛盾)。中西方文化在由冲突到相容,由疏离到互换的过程中起到了描绘中国文化形象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李安导演的电影,既有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与思考,也有对西方价值体系的感受。其早期作品"父亲三部曲"的三部影片从不同角度逐级深入地表现和阐述了中西方两种不同文化观念的冲突与融合,以及在这种冲突中中国传统文化的归属。在此后的作品中,李安继续着他对于中西方文化和艺术的思考,极力将中西方文化的内涵及其美学表达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并出色地运用到电影拍摄中,形成了其独特的创作风格,获得了国际电影界的认可。  相似文献   

11.
两希文明发展历程的固有特点造就了西方文化的基本内涵,而美国影片《2012》所展示的强烈的忧患意识及其所褒扬的建立在"爱"的基础上的拯救精神正是西方文化的核心主题。透过欧美电影了解西方文化,减少因中西文化差异而带来的误解和冲突,促进中西文化深层次的交流和融会贯通,提升我们对自己传统文化的自信,在全球化日益加深的今天,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家庭三部曲"系列电影是著名导演李安的早期代表作,影片对中国人的日常家庭生活进行了细致地描绘与刻画,展现了现代西方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巨大冲击,对跨文化背景下传统中国家庭的文化变迁进行了深刻的思考,厚重的文化内涵获得了观众的共鸣,具有着积极的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13.
"僵尸片"在当代港产电影中极具重要性。其中,僵尸形象所携带的文化意蕴展示出港人独特的心理景观。此类影片产生于中西文化的强烈撞击中,反映了港人在无根、漂泊的生存状态中,追寻中国传统的努力。而这种对传统的继承,并不是以排斥西方文明为前提的,相反,其中体现的是中西文化的求同存异。  相似文献   

14.
徐婷 《现代语文》2008,(1):88-91
李安的作品,直接或间接地表现出中西文化的比较、对峙、相互适应乃至融合,从中可以看到其强烈的文化归属意识.对于李安而言, "故土"作为相对于寓居地美国出现的概念,被泛化为整个中国的形象.他的作品具有一种"泛中国化"的色彩,重视在作品中灌注对民族文化传统的关注,而不拘泥于对某一地域的表现.  相似文献   

15.
伴随着电影《色戒》在世界各地的上演,李安导演再一次进入人们的视野,成为人们纷纷关注的热点。李安是名受中原文化、台湾文化、美国文化三重影响的台湾第二代外省人、留美华人。经历的丰富性,对于李安的电影创作深有影响。他生于传统中国,后义留学黎民到美国,在他的身上体现了巾原文化、台湾文化、美国文化的冲突与有机融合?  相似文献   

16.
“我怎能把你戒掉?”3月5日,李安在夺得第78届奥斯卡最佳导演奖时,引用《断背山》中的这句台词,道尽了他对电影的热爱。这是李安继《卧虎藏龙》之后,再次获得奥斯卡奖。李安以细腻、含蓄、深沉的方式讲述了两个美国西部牛仔的情感故事,叙事风格从容不迫,如散文诗般,深具中国情怀。他用中国式温文尔雅的气质巧妙地将东西方文化的特质融合在一起,恰如好莱坞影评人所说:西方的断背山,东方的李安。自幼受中国传统文化浸染与熏陶的李安将他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和热爱融入电影,打动了东西方的观众。正如李安得奖后所说:“要正视自己的文化,重视自己的…  相似文献   

17.
后殖民主义理论是针对新时期存在的多元文化政治理论和批评方法的集合性话语实践,。在全球化趋势下,第三世界国家如何摆脱“边缘化”,获得自己的独立话语权成为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李安电影作为一种中西意识形态矛盾中的产物,既不可避免地流露了后殖民主义理论中东方主义的色彩,但同时也呈现了东方文化对西方主流的渗入。本文力图在后殖民话语中从东方主义角度阐释李安电影,从而找到解读他的另一途径。  相似文献   

18.
由李安编导的《饮食男女》是一部反映家庭伦理的通俗题材电影,它围绕着"饮食"和"男女"的聚散展开,展现了来自传统和现代的两种文化、价值观念、生活秩序的冲突,以及如何解决这种冲突,实现新秩序的建构与文化的传承。李安在电影中探讨家庭的解构与重建、传统与现代的隔膜与互融,试图寻求一种传统文化现代转换的方式。《饮食男女》正是他这种探寻的结晶。  相似文献   

19.
后殖民主义理论是针对新时期存在的多元文化政治理论和批评方法的集合性话语实践,。在全球化趋势下,第三世界国家如何摆脱“边缘化”,获得自己的独立话语权成为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李安电影作为一种中西意识形态矛盾中的产物,既不可避免地流露了后殖民主义理论中东方主义的色彩,但同时也呈现了东方文化对西方主流的渗入。本文力图在后殖民话语中从东方主义角度阐释李安电影,从而找到解读他的另一途径。  相似文献   

20.
作为“现今世界上唯一一位把中人和西人都能拍地道的电影导演”,李安的成长有着独特的文化背景:传统“儒道”的成长记忆,东西方互渗的文化背景以及文化表达上的“他者”身份,形成了李安电影独特的审美风格,论文试图以此视角展开分析李安电影的文化基因及创作心理,解读其影片中无所不在的伦理困惑和文化命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