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罗飞 《新闻界》2001,(4):13
这一次参加《革命老区行》,有了很多意想不到的收获。在达川驻站差不多有一年了,原以为对通南巴老区的情况多少也算了解一些,一行30天才发现,需要我们用心去体会的东西还有很多。在达川万源境内,曾发生过红四方面军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万源保卫战。凭着骁勇善战和老区人民这个坚强后盾的全力支持,红军取得了这场关系着川陕革命根据地和川陕红军生死存亡战斗的决定性胜利。万源保卫战历史陈列馆的工作人员告诉我们,那时候,几乎所有的妇女都“全面动员”,冒着生命危险支援前线战斗,运粮运物,救护伤员,涌现出不少“丈夫冲锋,妻子支前…  相似文献   

2.
本刊上期《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石刻概述》一文对川陕苏区的宣传已有涉及。本文根据《川陕革命根据地历史文献选编》(四川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川陕苏区报刊资料选编》(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7年  相似文献   

3.
川陕革命根据地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建立的一块红色区域。从1932年底开始,至1935年4月红四方面军撤离根据地开始长征止,根据地发展到鼎盛时期,面积有420万平方公里,人口达500万。“川陕苏区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第二大区域”。  相似文献   

4.
<正>四川省档案馆馆藏的一组川陕革命根据地珍档(5件、60页),记录了川陕苏区从90年的历史中走来,沉淀出的丰厚历史底蕴和宝贵精神财富。1932年12月,红四方面军战略转移,由陕南进入川北,攻占巴中、南江等地。1933年2月,在通江县城分别召开中共川陕省第一次代表大会和川陕省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成立中共川陕省委员会和川陕省苏维埃政府,开辟了川陕革命根据地。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梦·兰台情”读书活动中,我拜读了红色读物《熊国炳传》。《熊国炳传》是一本爱国主义教育的珍贵资料,它真实地记录了熊国炳从出生到从军、从川陕省苏维埃政府主席到纯朴农民的传奇人生。熊国炳原名叫熊廷南,1899年出生在四川省万源县竹峪乡熊家湾。他从小受家乡抗捐斗争和李家俊革命思想的影响,积极投身革命,在建立川陕苏区革命根据地以及红军反“六路围攻”战斗中屡建奇功,被誉为“巴山勇士”。  相似文献   

6.
《四川档案》2006,(5):22-24
1935年1月,中央在遵义会议上确定了中央红军“协同红四方面军争取赤化全川”的方针。5月12日,在会理会议上决定继续北上,渡过大渡河与红四方面军会合,在川西北建立大块的苏区。红四方面军为将川陕革命根据地向西扩展,建立川陕甘革命根据地,于1935年1月开始西进,制定了松理茂作战计划,迎接中央红军北上。1935年6月,红一、四两个方面军在小金县达维胜利会师并召开了两河口会议,提出了建立川陕甘苏区的新方针,而且以迅速的行动赶在敌人的封锁之前北上。  相似文献   

7.
巍巍大巴山,这块英雄而神奇的土地,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徐向前、李先念等率领红军将士在这里创建了全国第二大革命根据地——川陕苏区。在如火如荼的革命战争年代,红军将士和巴山民众前仆后继、英勇战斗,谱写了不朽的史诗篇章。然而由于张国焘问题的历史原因,红四方面军在川陕苏区两年又四个月的辉煌战绩如金没土,没有得到应有的评价和传扬。青年作家蒲正兵怀着对革命先烈和苏区人民的深深敬仰,远离浮躁,潜心伏案数载,撰写出长篇纪实文学作品《巴山血》(解放军文艺版社出版发行),它的面世既遂了人心,又弥补了历史遗憾。《巴山血》全书21个…  相似文献   

8.
<正>中国工农红军红四方面军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三大武装主力,曾在川陕革命地传播革命火种,开展了艰苦卓越的革命斗争,留下了很多革命遗址与文物。其中川陕省苏维埃政府工农银行发行的红军货币,就是中国近代货币史上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二十八年前(1988年),旺苍档案局业务人员下乡收集到幸存下来的川陕苏区工农银行发行的红军货币,如今已成该馆之一的镇馆之宝。  相似文献   

9.
<正>1931年11月7日,在中央苏区瑞金召开的中华全国苏维埃第一次代表大会上,根据颁布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的要求,制定和通过了《中华全国苏维苏维埃第一次代表大会劳动法令》(草案),以下简称《劳动法令》。红四方面军入川后,1933年3月10日由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总政治部翻印,在川陕苏区散发宣传,贯彻执行。同年,川陕省苏维埃政府将《劳动法令》全文镌刻在四张石板上,并竖立于巴中城西门口娱楼——川陕省苏维埃政府机关大门外(今巴  相似文献   

10.
在川陕苏区的斗争中,共青团在党的领导下动员组织青年群众,成为创建、巩固、扩大苏区的重要力量。川陕苏区共青团坚持党的领导,多渠道加强对青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坚持加强团的组织建设,严明团的纪律,确保团组织先进性;关照青年成长需求,帮助解决他们在物质生活、文化学习等方面问题,为他们创造社会交往与政治参与平台;围绕党的中心工作,动员组织青年投身到武装斗争与苏维埃各项建设中,成为革命事业重要的生力军。这些经验为新时代在党的领导下加强和改进共青团工作,坚持共青团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引领广大青年积极投身伟大事业提供了重要的现实启示。  相似文献   

11.
<正>6月15日,为期5天的省档案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党性教育培训班在大巴山干部学院通江分院圆满结业。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张辉华出席开班式并讲话。通过《铭记·弘扬·担当》《石头上的革命宣传》《空山大捷始末》三堂课程的学习,让学员们进一步了解了川陕苏区发展壮大和反"三路围攻"等革命历史和革命精神的实质内涵;通过瞻仰川陕苏区将帅碑  相似文献   

12.
李嘉 《兰台世界》2012,(16):62-63
一、根据地金融体制建设川陕省苏维埃工农银行是鄂豫皖根据地工农银行的继承和发展,行址设在通江城。它是在川陕省财经委员会的直接领导下开展工作的。川陕省财经委员会共有600余人,下设货币兑换所、2个造币厂。工农银行是根据地经济的枢纽,其宏观调控的总目标是:"统一币制,流通苏区金融,实行对工农的低利和无息借贷,帮助合作社的发展。"[1]主要职能是开发银行基金,货币的发行与回笼,制定金融政策,检查和督导各分行业务。  相似文献   

13.
曹明玉 《出版参考》2005,(2S):46-46
巍巍大巴山,这块英雄而神奇的土地,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徐向前、李先念等率领红军将士在这里创建了全国第二大革命根据地——川陕苏区。在如火如荼的革命战争年代,红军将士和巴山民众前仆后继、英勇战斗,谱写了不朽的史诗篇章。  相似文献   

14.
<正>通江县位于四川省东北部,人口80.2万,素有"川陕苏区首府""中国红军之乡""中国银耳之乡""中国溶洞之乡"的美誉。通江县也是一个劳务输出大县,近年来,随着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催生出了"留守学生(儿童)"这一特殊群体。2013年,四川省档案局、四川省关爱留守学生(儿童)领导小组办公室、共青团四川省委联合出台《四川省留守学生(儿童)档案管理  相似文献   

15.
达县地区地处川陕大巴山腹地,重峦叠障,交通闭塞,文化落后。但在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革命报刊却如雨后春笋,蓬勃兴起,尤以1932年至1935年川陕革命根据地建立时期为最。本文试对达县地区革命报刊的发展作一简介,供新闻史学研究者参考。  相似文献   

16.
<正>在"中国梦·兰台情"读书活动中,我拜读了红色读物《熊国炳传》。《熊国炳传》是一本爱国主义教育的珍贵资料,它真实地记录了熊国炳从出生到从军、从川陕省苏维埃政府主席到纯朴农民的传奇人生。熊国炳原名叫熊廷南,1899年出生在四川省万源县竹峪乡熊家湾。他从小受家乡抗捐斗争和李家俊革命思想的影响,积极投身革命,在建立川陕苏区革命根据地以及红军反"六路围攻"战斗中屡建奇功,被誉为"巴山勇士"。在残  相似文献   

17.
这是一张“川陕省苏维埃政府工农银行”发行的布币,料质系纯棉细布,蓝底色,长16厘米,宽8.5厘米。布币的正面印有深藏青色的“叁串”、“一九三三年”、  相似文献   

18.
<正>这份川陕苏区分配土地花名册是巴中市档案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镇馆之宝,国家一级文物。花名册长24.5cm,宽14.5cm,重130g,暗黄色土纸,共15张,其中6张侵染保存者的血迹,文字竖排墨书,每页手写五行字,每行包括姓名、男女人口总数、共分得谷子多少,以户为单位计算,放眼望去,花名册的边角部分已经开始残破,但花名册上的血迹却是格外显眼。  相似文献   

19.
<正>驻足于红色土地,缅怀革命前辈英勇奋战夺取胜利的壮举;行走在巴山深处,回望老区人民流血牺牲争取解放的无畏;深入到城市农村,感受革命老区日新月异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一路行走、一路感动、一路收获。一、追随革命先烈的足迹,感受心灵的震撼。从两河口、红军村到毛浴镇、空山镇,从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党政工作会议旧址到红军石刻标语,通江的山山水水留下了川陕苏区的红色印记。在将帅碑林,透过四千  相似文献   

20.
1949年8月29日,蒋介石在重庆西南军政长官公署主持召开最高军事会议,提出了“固守四川,确保西南”的作战方针,精心构筑以两南为基地、重庆为指挥中心、四川为主耍据点、川陕边为守备重点、陇南陕南为决战地带的“大西南防线”。主力集团胡宗南部依秦岭主脉构筑主要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