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数学课堂学习历程中的学习共同体,存在着两种学习方式:学习者个体知识建构,学习共同体的学习活动。在数学课堂学习历程中,我们应有意识、有意义地建构学习共同体,使之成为学习者个体在知识建构过程中的有效学习方式,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  相似文献   

2.
基于作品创作的协作学习以共同创作作品的形式开展协作学习,强调实践参与和交互合作。这种实践共同体的学习方式能促进个体知识建构到集体知识建构,从个人多元发展到集体智慧提升。值得进一步探讨的是:这种实践共同体可以在共享知识、技能以及共同体文化的基础上,进一步实现到集体知识、技能与共同体文化的再生与转换,实现"从共享到共生"的知识建构新目标。  相似文献   

3.
网络课程是网络教育的核心,其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网络教育的效果。从知识建构共同体的视角建设网络课程,在网络课程中搭建知识共建平台,提供脚手架辅助学生协作和探究,促进集体知识和能力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探究式学习是指学生围绕一定的问题、文本或材料,在教师的帮助和支持下,自主寻求或自主建构答案、意义、信息或理解的活动或过程。在探究式学习中,教师要有效引领,真正让学生享有和承担自主建构自己的个人知识的权利与责任;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在真实自然、建构不良的情景脉络中,通过探究共同体各成员间的协商与合作,自主地建构起多样性、个性化的知识体系。  相似文献   

5.
随着对知识的社会性、建构性本质的关注,学习共同体研究已引起了学界的重视。然而,已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宏观理论建构与阐释方面,鲜有中观或微观层面的探究。为此,分析知识观的嬗变及其课程教学诉求,从课程教学层面上探究学习共同体的内涵、构建及其培育问题,不仅为学习共同体研究从宏观理论层面走向微观、走向实践提供了途径,还为变革学校教育教学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6.
<正>基于核心素养理念的指导促进语文课堂教学的创新,将学习共同体的建设作为教学改革的主要方向,能发挥学习共同体理念的教学指导作用,全面促进学生语文学习效果的显著提升。本文从核心素养视角入手,对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学习共同体的建构和应用进行了探究,旨在能借助语文课堂学习共同体的建设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培养效果的进一步改善。在语文教学中学习共同体的建构和应用能对语文课堂教学活动的创新设计,可以形成对教学改革的积极导向,可以基于语文教学中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现实需求,指导学生对课程知识的主动学习和深度探究,从而优  相似文献   

7.
知识建构教学实践项目是近三年来我校与美国纽约州立大学教育技术专业博士生陈静萍女士开展的一项教育科学研究实践项目。主要研究学生如何使用“知识论坛”(一种网络在线学习平台)进行建构性的知识学习和评价。在研究活动中,学生形成“知识建构共同体”,针对共同关心的问题,展开探究活动,形成初步的见解,并将这些见解在公共知识空间中公开,而后共同对这些见解进行评点、质疑、改进、丰富和汇总,最后达到学习共同体思想和知识的“生长发展”,并可能延伸出新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实践性知识是师范生通过自己独特的方式建构并拥有的特殊知识形态,其教学行为的改变需要实践性知识的支撑,根据实践性知识的特征与发展,"对个人经验的建构""在个体反思中发展""在实践共同体中建构"是三条基本的建构路径。  相似文献   

9.
杨芳 《长治学院学报》2012,29(2):101-103
学科教学知识是教师个体在教学实际情境中通过与情境的互动而建构的产物。大学数学教师可以通过教学法加工、教学反思和学习共同体合作方式建构并不断完善自身的学科教学知识。  相似文献   

10.
教育除了具有鲜明的社会性之外,还具有鲜明的生命性。为此,我们在教学中要尊重生命的独特性、自主性,关照生命的整体性,使教学达到本应具有的更深层次。构建生命化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一、课堂教学不仅是传授知识的过程,而且更应该是师生共同建构知识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作为拥有不同知识经验和成长背景的个体,作为现代社会中生存的人,他们会在沟通与合作中进行知识的共享、心灵的碰撞,形成学习共同体,共同建构知识的意义。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权威,学生也不再是被动的受体,而是两个主体共同探究知识、建构知识。如教学《黄河的主人》一课,当作者袁鹰先生惊骇于那又小又轻的羊皮筏子上坐着六个人在风口浪尖上颠簸时,这使我突然想到,该用什么词汇描述这惊险的一幕?这个问  相似文献   

11.
“探究-建构”型课堂教学认为,学生是有思想感情、有独立人格、有主观能动性的个体,能不断地获得发展、取得进步;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引导学生进行知识探究,完成对知识意义的建构。“探究一建构”型课堂教学既是学生把外部知识信息主动纳入自己原先知识结构的过程,也是学生积极情感的体验过程和个性的发展过程,更是学生潜能发挥、价值挖掘、人格发展的过程。  相似文献   

12.
一般认为 ,班级是一种正式的社会组织。但是 ,从交往行为理论的角度看 ,班级应是以学生的发展为目标的社会初级群体 ,即学习共同体。把班级视作学习共同体更有利于教育教学目标的实现。学习共同体的理念不是空想。学习共同体的理念具有重要价值 ,不仅因为它有交往理论作为基础 ,还因为构建这样的班级的条件现在已初步具备。建构主义教学观的研究与逐步推广为班级性质的转变提供了重要支持。这种教学观认为 ,知识是人们对世界的一种解释 ,学生个体是通过积极主动的心理建构来获取知识的。教师不可能把知识完整有效地传送到学生的头脑中 ,因而…  相似文献   

13.
复杂性科学为学习共同体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野和方法论。知识本身的结构复杂性和生成性、学习共同体中知识交流和建构的复杂性、个体学习的自组织性、共同体学习的复杂适应性以及共同体成员身份的复杂性等,都表明学习共同体是一个开放的复杂系统,构建学习共同体时应该采用整体性、开放性、非线性、适应性、自组织和动态性的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14.
科学探究的本质特征,是科学家群体在长期探索自然规律的过程中所形成的有效的认识和实践方式,其中最重要的是科学思维方式;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过程,是个体建构与社会建构统一的过程。科学探究和知识的建构是一个统一体的两个侧面。由此根据知识维模型探讨了科学教学过程,建立了探究一建构式教学模型。  相似文献   

15.
学习共同体的学习方式有别于传统的教师主讲式的课堂授课形式。学习共同体特别强调"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缔结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彼此促进的共同体来完成学生的学习活动。基于学习共同体的中小学生学习心理机制是一种主动建构、信息加工的过程,即:"1.输入信息、注意保持、认知观念;2.加工信息、内化知识、建构系统;3.改组经验、解决问题、生成能力"。学习共同体旨在教师引导下,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小组讨论、合作分享、获得知识、生成能力。教师实施有效的教学策略,充分发挥学习共同体的功能,会促进培养中小学生的核心素养,提升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  相似文献   

16.
在课堂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是目前教育研究的一个热点。就自己的实践,笔者从化学课堂中教师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及如何设计探究的内容来阐述自己的观点。一、理论为基础,活用教材为前提,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精神为目的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学习新知识时,是通过个体对知识单元的经验解释把知识转变成自己的内部表述,知识的获得是学习个体与外部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也就是说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创设一种既符合学生现有知识经验,又有利于学生将新的知识融合到旧的知识中的情境。学习是一种建构的过程,学习者只有将书本知识内化为自己的知…  相似文献   

17.
课堂共同体以社会学习的形态存在于学校场域中,在社会化联合过程中关注学生精神情感,融入课堂的制度规约属性,进而走向追求共同体成员个体及其社会性建构的深度学习,是一种具有整体性与统摄性的课堂组织形态。它涵盖课堂精神共同体、课堂深度学习共同体与课堂制度共同体三层结构。三层结构在整体性的课堂共同体系统中有着各自的意蕴及其运行机制,即在课堂精神共同体层面搭建情感支持机制,在课堂深度学习共同体层面建构深度学习机制,在课堂制度共同体层面建立契约文化机制。  相似文献   

18.
针对当前课堂学习共同体研究和实践中存在的概念理解片面、个体认知过程缺少关注以及内部组织层次受到忽视等问题,文章从课堂学习共同体的核心概念,即从“共同体”出发,重新阐释课堂作为学习共同体的内涵,揭示出课堂学习共同体对于当今教育改革的重要价值和意义。在此基础上,以“学习心理学”课程为例,通过对课堂学习共同体构建要素,即教师与学生、认同与协商、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的分析,提出了构建课堂学习共同体的行动策略。  相似文献   

19.
学科实践是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学科学习新形态,指向学生应对复杂问题情境的胜任力与协作交往的道德力的培育。学科实践包含人类实践、专业实践和个体实践,其紧紧围绕着学科知识与学科实践、学科观念与学科实践的互通关系而展开,知识在人类实践中产生又在指导和规约实践中得以发展,个体观念则在经历学科知识生产和发展的思维过程和实践过程中得以建构,再应用于实际问题解决以发展学生的学科理解力与学科实践力。学科实践以感性实践为起点,在复杂问题解决学习中通过理性实践与协作探究深化知识理解,并在知行循环中实现知识迁移与知识应用。让学科实践在学校教育中得以真正落实,需明确“学用合一”的学习理念,以“学科心理”来融通系列学习活动,厘清进阶性学科问题与问题链的现实路径,并致力构建意义协商的学习共同体。  相似文献   

20.
个性知识在个人的知识体系中处于核心的位置。它操纵于幕后,不易察觉;它与公共知识相对,两者共同构成个人知识的整体;它存在于个体,建构着“这一个”,其价值有待揭示。基于对其存在特点、结构层次的探究,从建构的视角分析了各层次的独特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