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是以儿童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也是一门重要的"修身养德"课程.因此,在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应根据课程性质、儿童的年龄特征和儿童的认知规律,关注儿童生活,重视儿童个体体验和感悟,彻底摒弃灌输式的说教模式,追求一种"淡化教育痕迹"和润物无声的教学活动意境.  相似文献   

2.
"教育要回归生活,特别关注儿童的现实生活"是品德与生活课程的指导思想。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研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对于儿童来说,综合型的品德与生活课是颇具"亲和力"的一门课程,其内容涉及学生生活的各  相似文献   

3.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一门开放的、建立在儿童生活基础之上的课程.为了更好地实施本课程,我结合课程性质,基本理念和内容标准等的解读,认为<品德与生活>这门课程的教学,教师应走进儿童世界,进行品德与生活教学的"四个一"教学方式,即一份权利,一份空间,一份鼓励,一个生活情境.  相似文献   

4.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设置的一门综合性的显性德育课程.它以儿童生活为基础,以拓展和深化儿童生活经验为目的,具有强烈的生活性.  相似文献   

5.
正【问题产生的背景】《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生活》是一门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作为一名品德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我一直抓住这一概念中很关键的两个词——"生活"、"活动",努力挖掘它们的内涵,并付诸于实践——1.课程的生活化。《品德与生活》课程遵循儿童生活的逻  相似文献   

6.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明确规定了该课程的性质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生活化、活动化、综合化的课程.由此可见,新课程标准已经把培养学生"乐于探究"的精神作为课程实施的主要目标之一.  相似文献   

7.
<正>《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提出:"品德与生活课程性质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品德与生活课程的基本特征之一就是生活性,是以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以密切联系儿童生活的主题活动或游戏为载体,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儿童生活的逻辑"就是孩子的成长规律,品德课堂上的活动设计应关注儿童成长规律伴随孩子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8.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这门新课从内容到方法都不同于以往的《思想品德》课或《社会》课,本课程贯穿始终的一条主线是儿童的社会生活,课程的内容紧紧围绕儿童由近及远的社会生活来组织。本课程的"内容标准"都是从儿  相似文献   

9.
<正>《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生活》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品德与生活》作为低年级的品德启蒙课程,把道德寓于儿童的生活之中,引导学生健康、安全地生活;愉快、积极地生活;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生活"是这门课程的主要内容,让学生"会生活"是教学这门课程的目标。品德教学也要从学科性质出发,结合低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点,在"生活"二字上下功夫,让品德教学根植于生活这片  相似文献   

10.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发展的综合性课程.课程以儿童生活为主线,将品德、行为规范、法制、历史、地理、环境教育等有机结合.由于课程有不少内容离学生的生活有一定的距离,对教师驾轻就熟的教法也提出了严峻的挑战.笔者认为,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可以通过"点面结合""面上选点"来组织教育内容."点"就是一课中最能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效应的内容,是组织和突破教学的关键环节.这些内容不仅仅局限文本中提供的内容,也可以是其他相关的内容,包括学生已有的社会生活经验,社会生活中对儿童发展有意义的题材等.那么怎样找准这些"点",使品德课堂灵动高效呢?我们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11.
<品德与生活>是一门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品德与生活>课教育源于生活,是对学生"学会生活""学会做人"的教育.  相似文献   

12.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是"以儿童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型课程"。"教育的基础性和有效性是课程的追求。""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会做人是课程的核心。""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时下也没有一个教师会怀疑生活对品德教学的重要,但课堂教学却不能是简单的生活引入  相似文献   

13.
《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由此可见,"活动性"是品德与生活课程的一个基本特性。品德与生活课程的"活动"是一个具有特定内涵的概念,是教学过程中学生自主参与的、以学生学习兴趣和内在需要为基础,以主动探索、改造活动对象为特征,以实现学生潜能和个性综合发展为目的的主体性活动。  相似文献   

14.
《品德与社会》课程十分重视儿童的生活经验,新课标提出"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特殊的价值"。教育研究表明,使学生通  相似文献   

15.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小学品德学科中地理内容的教学目的是要引导  相似文献   

16.
<正>《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课程性质"部分指出,"本课程视儿童的生活为宝贵的课程资源""本课程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以用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为课程的基本追求"。课标的这一教育思想立足于这样一个基本事实: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感悟。只有源于儿童生活实际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源自内心的道德情感,产生真实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识。基于此,品德与生活课要求教师走品德教育生活化的  相似文献   

17.
品德课程将"活动性、生活性、开放性"定位为品德课程的基本特征,强调活动是教和学的共同中介。"适合儿童的活动对于其德育生命的生  相似文献   

18.
<正>"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的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本课程以儿童社会生活地为主线,将品德、行为规范和法制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国情、历  相似文献   

19.
<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小学品德课程要关注儿童的生活,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以密切联系儿童生活的主题活动或游戏为载体,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  相似文献   

20.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它具有生活性、开放性、活动性,旨在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习做人,形成良好的公民道德素质,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教师应从儿童喜闻乐见的生活人手,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深人浅出的将"做人之道"潜移默化的传授给学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