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巴黎气候峰会协议的达成必将形成更高的拥有法律约束力的多边减排手段,碳捕获与储存技术利用在全球气候治理中率先得到发展,其研发及商业化也成为主流趋势。我国面对减排压力,已经和亚行在碳捕获技术上合作,但缺少相关法律监管的制度、法规作为支撑,可以借鉴国外较为成熟的法律监管机制,分别从核查许可、风险应急、权责分配、信息披露等方面建立起市场主体监管与技术风险监管的"二维监管框架"和耦合的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2.
正每年4月22日是世界地球日。2016年的世界地球日更具特殊意义——它是《巴黎协定》开放签署的第一天,届时在纽约联合国总部将举行高级别签署仪式。虽然《巴黎协定》签署期有一年时间,但超过130个国家已表示将在22日签署这一协定。《巴黎协定》是全球气候治理的又一里程碑。但根据联合国环境署近期一份报告,要实现《巴黎协定》的目标,2030年全球最主要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要比2014年减少20%。其中碳捕集与封存技术,  相似文献   

3.
2015年,巴黎气候变化大会通过了《巴黎协定》,成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转折点,引领世界迈向低碳可持续发展的未来.我国于2016年正式加入这一协定,明确提出了阶段性减碳计划,将低碳能源革命定义为"十三五"规划的重要目标.面对能源发展的新形势与新问题,国家明确要求"推进能源革命,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  相似文献   

4.
国际碳交易是为凝聚气候治理集体行动的经济机制。《巴黎协定》创建了新碳交易机制,但减缓成果内涵不清,转让条件不明,国际转让机制与新核证机制关系暧昧,且核证机制的基线模式因缔约方争议而悬置,新碳交易机制形态与结构不确定性诸多。但从《巴黎协定》规范与缔约方争议中亦可推知新碳交易机制的新趋向。国际排放权的法律基础不存、减缓成果多元化与生成的去中心化,决定了国际排放交易机制的消亡。"部门核证机制"备受缔约方推崇,核证机制初显模式异变。新趋向下,中国肩负争取碳交易经济利益的压力,面临着碳市场连接的风险与机遇,以及部门核证机制的制度挑战。中国应在稳健有序的碳交易秩序建设中,逐步摸索碳市场连接。  相似文献   

5.
全球变暖会对人类和生态系统造成严重、普遍和不可逆转的影响。从《京都议定书》到《巴黎协定》,关于碳减排的多方会谈一直在艰难中前行。2017年6月初,美国宣布退出《巴黎协定》,给不容乐观的全球减排前景又添加了一层阴影。我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人口众多,地形地貌复杂多样,极易遭受气候变化不利影响,气候变暖带来的社会系统风险不断增加。当前,我国处于国内经济转型和践行"一带一路"倡议的重大历史时期,应当从维护国家安全的高度看待应对气候变化问题,充分发挥我国在全球气候治理体系中的领导力。这既是我国广泛参与全球治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责任担当,更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推动绿色低碳转型,提高我国综合竞争力的内在要求。  相似文献   

6.
全球气候治理新秩序下"三可"(可监测、可报告、可核查)技术面临着调整。通过综合运用管理学和法学的交叉研究方法,对欧盟、日本、美国的"三可"技术体系及管理规制进行比较研究,探讨其可借鉴之处,分析中国的现状及不足。中国应制定高位阶的法律及实施细则,从建立与国际接轨的技术标准、加强过程监管、制定参与主体的工作规范、加强对从业人员的培训和监管等方面实现对"三可"技术的管理规制,为建立全国统一碳市场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7.
樊威 《科技管理研究》2016,(17):235-240
碳市场作为新兴的具有环境属性的未来第一市场,建立健全其执法监管体系是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直接关系到能否确保生态文明建设、环境和安全的大问题。通过对英国碳市场相关法律资料的分析,介绍其碳排放和交易过程中在监测、报告、核证等重要环节的技术要求与制度设计,分析市场和政府在碳交易体系中的角色定位以及监管体系中重要监管部门的设立和职权划分;梳理英国在碳交易体系中运用的惩罚机制;最后提出建立中国碳市场监管机制的法律建议。  相似文献   

8.
绿色速览     
《青海科技》2013,(4):7-9
我国规划投400亿提升环境监管能力环境保护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近日联合印发《国家环境监管能力建设"十二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以总量减排、质量改善、风险防范、基础完善为着力点,在环境监测、监察、预警、应急、信息、评估、统计、科技、宣教等领域开展能力建设,切实加强环境监管能力。  相似文献   

9.
《中国科学院院刊》2021,36(9):1111-1115
正气候变化是全球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根据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测算,若实现《巴黎协定》1.5℃控温目标,全球必须在2050年达到二氧化碳净零排放(又称"碳中和"),即每年二氧化碳排放量等于其通过植树等方式减排的抵消量。碳中和是应对全球气候危机的重要手段。目前,全球已有137个国家以政策宣示或立法等不同方式提出碳中和目标,其中大部分国家或区域计划在2050年实现碳中和,如欧盟、美国、英国、加拿大、日本、新西兰、南非等。少部分国家,如德国将碳中和目标提前到2045年。  相似文献   

10.
[目的/意义]随着人工智能在经济社会中的广泛应用,加强对人工智能的监管治理,控制其内在风险已成为全球共识,考察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的监管设计,对于完善我国人工智能监管体系具有重要意义。[方法/过程]通过文献分析、比较分析的方法,明确人工智能监管的概念和人工智能应用的风险,并在此基础上介绍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的人工智能监管设计,总括出人工智能监管的发展趋势。[结果/结论]人工智能监管的全球竞赛已然开始且法治化程度不断加深,以技术风险分级进行人工智能监管成为主流趋势,我国也应当加强人工智能监管的顶层设计,采纳分级分类的监管思路,并积极参与人工智能监管的国际合作。  相似文献   

11.
准确地说,特朗普退出《巴黎协定》是美国联邦政府的决定,并非涵盖全部美国地方政府和企业。由于《巴黎协定》积极而稳妥的开放和进取属性,个别缔约方的单边行为不足以终止甚至改变"巴黎气候进程"。美国退出《巴黎协定》,并不必然表明美国会退出全球气候治理的领导地位,也不必然意味着世界温室气体排放第一大国、经济体量第二大国的中国可以填补美国退出所产生的空缺。国际社会和美国国内所作出的反应表明,美国退出《巴黎协定》产生的负面冲击,继而带来的却是正向效果。推进"巴黎气候进程",中国的引领地位不可或缺,但也不可急于求成,只能有限担当,顺势作为。  相似文献   

12.
<正>近几十年来,传统化石燃料的大规模利用引起了诸如温室效应、空气污染和水污染等一系列严重的环境问题,开发既不依赖化石燃料也不排放二氧化碳的可再生能源势在必行。《巴黎协定》承诺在21世纪末将全球平均气温较前工业化时期上升幅度控制在2℃以内,并努力将温度上升幅度限制在1.5℃以内;我国政府承诺力争于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减少碳排放已经成为未来几十年能源产业重要的发展方向之一。氢能是全球公认的清洁可再生能源,具有能量密度高、燃烧后无污染的特点,是替代传统化石燃料的理想能源燃料,也是实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载体,是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重点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13.
<正>华盛顿时间6月1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宣布退出旨在遏制全球变暖的《巴黎气候协定》(简称《巴黎协定》),全球一片哗然。有报道说,特朗普此举让他成为全世界唯一否认全球变暖的国家元首,也让美国成为唯一否认气候变暖的国家。2015年12月12日,195个国家代表在《巴黎协定》上签字,这是国际社会经过近30年艰苦卓绝的气候变化谈判才达成的难得成就。就连  相似文献   

14.
<正>自2020年9月中国在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上承诺“2030年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以来,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2016年签署的《巴黎协定》控制全球气温上升幅度及采取碳中和政策和行动进入加速期。内燃机作为量大面广的道路、非道路移动机械和国防装备主导动力,在近中期肩负节能减排重要使命的同时,也面临着未来如何实现碳中和的巨大挑战和重要机遇。内燃机作为一种高效高功率密度的燃料化学能转化为机械能的热力机,通过与电动化和智能化技术结合仍有较大的节能提升空间;未来通过燃用碳中和燃料的高热效率内燃机,仍可以在重型卡车、工程机械、船舶、航空等大型动力装备以及混合动力系统中得到大规模应用,促进中国能源和交通领域早日实现碳中和。  相似文献   

15.
中国的环境技术发展趋势呈现出明显的悖论:环境技术扩散水平一直迅猛发展,而环境技术创新水平却未能随之高速增长,甚至在"十一五"之后开始走"下坡路"。这一现象与"十一五"以来环境监管力度加大有着密切关系,由于政策执行中出现了目标替代现象,而且技术标准触发了企业的风险规避行为,以及运动式治理导致的非预期性反应,最终致使技术专利的扩散数量与发明数量逐渐呈现出一种背道而驰的发展态势。究其深层原因,主要是由于政府的监管行为和监管方式导致企业市场主体地位和环境治理主体作用被弱化。  相似文献   

16.
在"互联互通"助力产业转型升级的过程中,中国面临着政治法律风险、经济金融风险、社会文化风险、人才技术风险和网络安全风险,以及国际政治经济局势剧烈动荡、中国标准国际化等各种挑战。对此,中国应当重视对外产业合作支持体系缺失、国际话语权不足、国内外组织协调机构不健全等风险影响因素,建立健全高效的风险防范与应对机制,构建全方位的人力资源支持体系,强化核心技术研发,加速我国管理咨询行业发展,努力提升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17.
我国银行技术风险监管的策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成虎  王雪萍 《情报杂志》2005,24(11):13-16
发展电子银行已经成为商业银行开展业务创新、提高管理水平和增强竞争能力的重要战略。由于电子银行建立在计算机、网络等信息技术基础之上,具有虚拟性、开放性和跨越时空性等特点,客观上给银行带来了各种与信息技术相关的风险。根据我国银行技术风险监管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建立我国银行技术风险监管体系的构想及相应的风险监管策略。  相似文献   

18.
樊威 《科技管理研究》2020,40(8):267-274
近年来,国内外碳市场严重违规违法和犯罪行为暴露出碳市场监管的问题表明,无论采用何种监管模式都会面临不同程度的防治困境,迫切需要探寻新的路径。通过对澳大利亚第一手文献的分析,研究其开展温室气体排放交易的进展情况;综合运用比较分析法和跨界研究法等,通过数据、案例提出并分析问题,剖析其监管制度运行的内在机理;梳理澳大利亚在碳排放交易监测、报告、核证等重要环节的技术要求与制度设计,及其碳排放交易监管体系中政府各部门的权责划分等情况。最后提出建立我国温室气体排放交易体系监管机制的法律建议,事前设立制度性引导,使碳市场创新与风险监管法律制度创新呈现循环促进的局面。  相似文献   

19.
从2005年《京都议定书》生效以来,碳交易市场已发展成为全球最具潜力的商品交易市场。我国要寻求低碳经济发展之路,离不开碳金融的支持。本文借鉴国外碳金融市场交易体系及相关制度安排的经验,提出几点对我国构建碳金融市场体系及发展路径的建议。  相似文献   

20.
钱志权  杨来科 《资源科学》2016,38(9):1801-1809
随着中国在东亚垂直分工体系中角色日渐凸显,其产业及贸易结构产生了重要的变化,这对中国贸易隐含碳排放的影响不容忽视。本文利用可比价格的全球投入产出表,构建了一个包含中、日、韩、印尼、马、菲、新、泰、中国台湾、越等东亚国家(地区)的多区域投入产出(MRIO)模型,运用MRIO-SDA技术对1997-2002年、2002-2007年、2007-2012年中国对东亚地区出口隐含碳进行了跨期比较。研究表明:①东亚垂直分工导致了中国隐含碳排放增长,而且虽然中国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对隐含碳的增加有缩减效应,但减幅明显收窄。贸易结构恶化与贸易规模扩张是中国对东亚地区出口隐含碳增长的重要因素;②由于隐含碳排放区域溢出,中国碳排放受到东亚垂直分工体系影响最大,与东亚垂直分工体系同步性越来越强;③2008年金融危机对东亚垂直分工体系产生了结构性的影响,东亚垂直分工体系有低碳化的趋势;④中国要加强对于高能耗贸易品出口的监管,同时要充分利用东亚垂直分工体系区域溢出对减排的正面作用,避免成为国际碳排放倾销的目的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