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冷战结束后 ,两极对抗在东南亚消失 ,东盟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新时期的东盟将发展战略调整为两大部分 :对内积极促进东南亚共同体的建立 ,对外维护和争取亚太事务的主导权。随着其亚太战略的推进 ,东盟在亚太地区的影响不断扩大 ,日益发挥着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中国同东盟的关系历来是中国对外关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冷战结束以来,尤其是进入21世纪后,随着国际形式的变化和发展,中国与东盟的关系较之以前更加密切。文章以近些年中国政府提出的“和平崛起”战略为契机,试就中国与东盟关系在中国和平崛起进程中的作用与影响,以及中国应采取何种策略微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3.
冷战后美国对外战略的目标与实力不足之间存在矛盾;冷战后美国对外战略的“三根支柱”之间相互冲突;冷战后美国对外战略目标与实施手段之间相互对立。  相似文献   

4.
地缘政治理论是美国制定外交政策及全球战略的理论基础.依据该理论,冷战时期,美土建立了战略同盟关系,成为美国对抗苏联的重要前哨;冷战结束后,土耳其成为美国欧亚战略中的重要支轴国家,同盟关系进一步强化.  相似文献   

5.
为了赢得冷战的胜利,美国政界可谓绞尽脑汁,召集各色人才出谋划策,制定了系统、全面的对苏战略。苏联作为冷战的一方,为了应对美国的挑战,也制定了相应的战略计划,但是在冷战期间苏联的冷战战略始终是以军事对抗为中心,很多战略决策的出台往往缺乏精密的推敲,最高领导人依个人所好制定战略决策,政策缺乏连续性,导致针对性不强。苏联的最终解体与苏联在冷战期间的战略失误有不可分割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地缘政治理论是美国制定外交政策及全球战略的理论基础。依据该理论,冷战时期,美土建立了战略同盟关系,成为美国对抗苏联的重要前哨;冷战结束后,土耳其成为美国欧亚战略中的重要支轴国家,同盟关系进一步强化。  相似文献   

7.
1989年后,随着冷战的结束和柬埔寨问题的政治解决,越南与东盟基于对各自现实利益的考量,大幅调整了彼此的对外政策和外交战略,双方关系由对抗迅速转向缓和。1995年7月,以越南加入东盟为标志,长期敌对的越南与东盟关系实现了历史性和解,东南亚国家开始走向联合自强和一体化方向发展的新道路。  相似文献   

8.
文章对冷战后美国全球霸权战略的新调整问题进行分析,认为美国霸权战略是从冷战期间以欧洲为重点向冷战后以亚太地区为侧重的调整,其本质是服务于美国称霸全球的战略需要。这一战略在实施过程中对中国已形成潜在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冷战至今在美朝保持接触与对话的背景下,朝鲜先后进行三次核试验与多次卫星发射,美朝间的敌意也进一步加剧。这不仅与朝鲜改善对美关系的愿望相悖,也有悖于美国全球范围内消除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的战略目标。同时,也使得中国矢志不渝追求的朝鲜半岛"和平稳定"与"无核化"两大战略目标越来越远。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一"多方共输"的结果?为了回答这一问题,本文首先回顾了冷战后美国的对朝政策。接着从战略概念的界定出发,指出冷战后美国对朝战略缺失的现实以及导致美国战略缺失的原因。在此基础上,通过分析冷战后朝鲜的国家战略特别是对美战略期待,详细分析了美国对朝战略缺失与美朝敌意螺旋形成的逻辑关联。  相似文献   

10.
冷战后美国同盟体系产生了程度不一的复合化进程,其中北约域外行动是最为显要的构成部分。北约域外行动在防区、威胁来源、方式等方面配合了美国复合同盟战略的实施,有效支持了美国的战略意图,但也面临着同盟内部成员国的限制。本文以北约域外行动为视角,主要从美国实施复合同盟战略的重要体现和北约域外行动对美国复合同盟战略实效性的评估两方面来对冷战后美国复合同盟战略的实践作出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11.
二战后,美国在全球战略框架内形成了亚太安全战略。随着苏联的解体和冷战在全球层面的结束,亚太地区的战略格局和安全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这意味着美国必须重新评估亚太地区的安全形势,并据此制定新的亚太安全战略。本文主要论述在克林顿政府时期美国亚太安全政策的变化,分析影响其变化的因素,并对此进行简要的评价。  相似文献   

12.
战后美国从其全球战略出发,在其主导下对日本进行了改革,随着冷战和美苏争霸的全面展开,美国对日政策由抑制改为扶植,减轻对日惩罚,对日改革半途而废,可以说美国的战后政策与日本右翼势力泛起密不可分;日本右翼势力再度泛起,对亚太和平特别是东北亚区域安全构成了潜在的威胁。  相似文献   

13.
东南亚安全格局是东南亚地区国际关系中带有全局性、整体性的问题。苏联在同美国的全球博弈过程中开始逐渐明确冷战中自身战略目标能否实现,关键在于取得第三世界亚非国家的理解和支持。苏联和美国都试图对这些新兴国家施加影响力,并控制这些国家倒向自身阵营,冷战中后期双方争夺的重点也开始转向这些新兴国家。美国在第三次印支战争期间,特别是中越边境战争期间的立场对这一时期东南亚安全格局的发展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美国在第三次印支战争期间对苏联的一系列严厉警告是导致苏联最终放弃直接干涉企图的重要原因之一。中国在谋划、实施和结束这场战争的全过程展现出中国领导人对当时中美准同盟关系的运用。  相似文献   

14.
冷战背景下,争夺石油霸权是美苏争夺的焦点之一。伊朗石油国有化给美国插手中东石油带来机会。美国及其盟国对中东石油的依赖,不可避免地涉及到国家安全问题。美国的国家利益、国家安全要求遏制苏联在中东的影响和削弱英国势力。美国的中东政策深受石油因素的影响,美国政府和石油公司把中东石油与国家安全联系起来考虑,制定政策。在伊朗石油国有化运动中,美国在国家安全的构架下,遏制苏联石油扩张,排挤英国,确保美国及其西方盟国石油供给安全,美国在中东的石油安全政策初步形成。  相似文献   

15.
印度是中国的邻国,是最早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交的资本主义国家,在两国关系的发展历程中·美国的影响因素很大。他对中印关系具有促进和制约的作用。冷战期间,中国、印度和美国三方中的两方经常联合起来反对第三方。冷战后,随着国际格局改变,中国和印度都积极发展与美国关系,同时两国关系也不断改善。  相似文献   

16.
"9.11"之后,美国推行单边主义政策,抛弃自冷战以来的结盟与威慑战略,在战争的轨道上越走越远。伊拉克战争不仅使美国深陷泥潭,还严重阻碍了其全球战略的实施。《孙子兵法》作为冷兵器时代最优秀的军事理论著作,包含了丰富的战略思想,对于反思美国在伊拉克战争中战略性失误的深层原因提供了可贵的视角。  相似文献   

17.
二战后,国际格局的基本特征是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对峙,这种对峙的基本特征是:在国际事务的处理中,双方以不促发战争为基准。在国际关系中,我们通常将美苏对峙的此种格局称为“冷战”格局。然而,1948年,柏林危机的发生却是两大阵营欲突破“冷战”的一次尝试。柏林危机是由苏联在柏林实行封锁引发的,如何处理和对待苏联的行为?怎样保证西方国家在柏林的战略利益?对这些问题如何进行处理,英美两国的态度是不一致的。此间,在联合和坚定西方盟国的政策和行为中,艾德礼工党政府以及外交大臣贝文起了重要的政策引导作用,使美国在柏林危机中与英国合作一致。柏林危机中,艾德礼政府的政策导向对此后美国和英国在德国问题上的合作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冷战结束后,美国战略重心逐渐向亚太地区转移.出于巩固其在亚太地区的霸权地位和反恐需要,近年来,美国频频向越南示好,并加快与越南修好的步伐,尤其是在军事领域,意欲重返金兰湾.这一举动自然引起世界各地战略家和周边国家的极大关注.  相似文献   

19.
由于极其重要的地缘政治地位和丰富的石油资源,中东在冷战中成为美苏争夺的重点地区之一。艾森豪威尔上台后,美国对中东更加重视,提出了干涉中东国家内部事务、确保美国国家利益的艾森豪威尔主义。1958年黎巴嫩危机发生,艾森豪威尔不顾国务卿杜勒斯的反对,出兵黎巴嫩干涉危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