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前,石油钻井技术科学化的主要特征是以钻井信息化、智能化为特点向自动化钻井迈进时期。这一时期主要技术成就有:(1)发展了井下信息实时检测技术,如随钻测量、随钻测井、随钻地震、随钻地层评价和钻井动态数据实时测量,使钻井过程中井下地质参数、钻井参数和井眼参数能够实时测量、传输、分析和控制;(2)开发了井下导向和井下闭环钻井系统;(3)发展了有利于发现新油气层和提高油田采收率的新钻井技术和方法,如欠平衡压力钻井、水平井钻井、多分支井钻井及连续油管钻井;(4)随着IT产业和网络技术的应用,为提高石油行业勘探开发、数据应用和经营管理水平而进行的钻井系统信息化网络建设等。  相似文献   

2.
随着现代钻井技术的发展,如何确保井下安全及提高钻井效率成为目前钻井技术的一大趋势,PWD(随钻压力测量工具)工具的出现无疑为现代钻井技术锦上添花,解决了困扰多年的钻井技术发展瓶颈。使用该工具无论是在目前已熟知的勘探开发区内进行环保型开采(平衡或欠平衡钻井),还是在一些边缘区块或某些特征性油气藏(如裂缝、高压气层等)进行开采,对钻井作业都能够起到积极作用。本文主要是通过对随钻压力测量技术的研究,实时掌握井下压力状态并分析其变化规律,将其应用于井下安全控制,特别应用在隐蔽、高压、高含硫等复杂油气藏钻井,预防重大钻井事故的发生,同时为控制压力钻井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为加快曹台潜山的勘探开发,部署分支水平井进行评价开发。通过技术论证,认为潜山井段具备欠平衡施工条件,但高凝油是否对气体欠平衡施工有影响还无从考证,这需要现场施工验证。曹622H井设计气体钻井技术试验,通过试验丰富了气体钻井的应用效果和适应条件。  相似文献   

4.
欠平衡钻井技术应用及其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勘探开发难度日益增加,欠平衡钻井技术开始在国外迅速发展,因欠平衡技术解决了许多勘探开发的困难和复杂问题,提高了产量、降低了成本,因此成为国际上继水平井技术之后的第二个钻井技术发展热点。本文着重介绍欠平衡钻井的发展现状、适用范围、关键技术及应用实例并对欠平衡钻井技术进行了展望,为今后欠平衡钻井的开展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5.
林强等 《内江科技》2014,(2):53+55-53,55
<正>氮气欠平衡钻井技术目前广泛运用于我国各油田开发当中,欠平衡钻井技术最大化的保护储集层。由于欠平衡井段地层压力是参考邻井或预测得来,再是欠平衡钻井工艺所致,钻进时井筒只有氮气和少量的原油及岩屑,井底处于负压状态,井口处于压力极低状态,井壁在高速流体的冲刷条件下也会带来一系列的井下安全问题。所以,在实行氮气欠平衡钻井时,考虑其特殊性将会给钻井工程带来一系列安全问题,本文主要从井控问题、井下安全问题、防火防爆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6.
<正>point随着大庆油田勘探开发的广度、深度、精细程度的不断拓展,钻井技术也在不断进步。为了实现优快钻井的目的,经过多年科研攻关与现场实践,逐步形成了分支井、鱼骨井、深井侧钻水平井、小井眼水平井、欠平衡水平井、气体钻井,以及裸眼压裂、筛管完井等复杂结构井钻完井技术,满足了钻井施工和后续作业需求,实现了勘探开发目的,为大庆油田4000万吨稳产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7.
辽河油田水平井钻井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不刻意追求高、精、尖,而是结合油田开发实际,以常规水平井为主导,坚持分支井、复杂结构井技术攻关,深入开展侧钻水平井间入式挖潜,发展配套了鱼骨井、SAGD成对水平井、分支井、复杂结构井、侧钻水平井、水平井与欠平衡集成技术等十大具有辽河特色水平井钻井工艺技术,为千万吨稳产提供强有力的工程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8.
无固相钻井液完井液的开发应用现状与方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庞代静  赵林  马超 《内江科技》2007,28(4):110-111
在水平井、小井眼井和高温深井等一些特殊井的钻井中,对钻井液的性能提出了新的要求:井眼净化好;保持井壁稳定;井眼润滑性能好;控制滤失和漏失;最大限度地减少对油气层的损害等.因此,必须开发新型的钻井液替代传统钻井液,无固相钻井液可以从根本上实现对油气层的保护,解决静态、动态携砂、清洁井眼和减小钻头阻力提高钻速的问题.近年来国内外开发了一些无无固相钻井液完井液,本文对无固相钻井液完井液的开发应用现状与方向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长深D平1分支井为例介绍了松南长岭1号气田地质简况,欠平衡水平井分支井钻井剖面优化技术、研磨性硬地层造斜钻头优选、动力钻具优选、分支侧钻工艺以及欠平衡水平井压力控制技术和完井工艺技术等。  相似文献   

10.
常规地质录井技术是油气田勘探开发过程中的一项随钻技术,在地质剖面的建立、油气层评价、地质导向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与其它相关技术专业相比,常规地质录井技术发展相对缓慢。由于勘探开发的难度日益增大,钻井以及钻井液工艺的不断创新,常规地质录井技术将面临严峻考验。  相似文献   

11.
油气层被钻穿后,地层中的油气以扩散、渗滤两种形式进入井筒并沿液柱上窜,现场通过对后效气测录井资料的分析可以对已钻油气层的地层原始压力、储层的物性等方面进行定性的评价,为下部勘探决策提供参考依据;同时,在准确计算油气上窜速度及高度的前提下,钻井施工技术人员可以利用该项数据合理选择钻井液性能参数实现近平衡钻进,达到既保证井下安全又能保护油气层的目的。在新探区,应用后效录井资料也可以检验地层压力预测和随钻地层压力监测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四川盆地长宁构造区块为对象,通过对长宁构造页岩气井勘探开发中录井技术所面临的难点及录井技术的应用实例分析,明确了长宁构造页岩气井目前所使用的录井技术—微钻时、气测色谱、气体钻井录井、岩屑显微数码放大、随钻伽马等录井技术。在长宁构造页岩气井勘探开发中,这些录井技术为地层分层卡层、发现储集层、预报油气水漏显示和工程异常提供了技术手段,值得推广与应用。  相似文献   

13.
义34区块区域固井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旭辉 《今日科苑》2010,(10):57-57
义34区块是一个老区块,主要开发沙三段油层。为保护油气层,采用了欠平衡钻井技术,固井前油气上窜速度达到80m/s左右。为实现油气层的优质封固,提高固井质量,满足完井作业的要求,使用了晶格膨胀剂水泥浆体系和管外封隔器等配套工艺。本文介绍了该地区固井的主要技术难点、施工概况、使用效果及后续措施等情况。  相似文献   

14.
随着油气勘探开发难度的增大,深井和超深井的开发也越来越多。由于井深的增加,井底温度越来越高,压力也越来越高。伴随压力的升高,钻井液必须具有很高的密度,从而造成钻井液中固相含量很高,而这又会使钻井液的流变性能和沉降稳定性发生很大变化。本文通过对在加重后对钻井液各项性能参数的检测,探索研究重晶石影响抗高温钻井液性能的规律,进而探索重晶石在抗高温加重钻井液中的应用,解决高温钻井中的重晶石沉降难题,提高钻井效率。  相似文献   

15.
Q7P1井是江苏油田首口采用小井眼水平段多级分段压裂动用致密砂岩油藏的水平井。根据该井的油藏特点、井身结构以及小井眼钻井液性能要求,分析了钻井液技术难点,开展了钻井液体系配方优选和随钻跟踪研究。该井钻井施工顺利,钻井效果好,该井的成功钻探为江苏油田后续小井眼水平井钻井提供技术借鉴。  相似文献   

16.
为解决钻井过程中井漏,减少对低压、低渗油气藏的伤害,研究了适用于七个泉等油田地层特点的微泡(可循环)钻井液体系。该技术对于地层压力系数在0.6~0.8,岩性多为砂质泥岩、细砂岩、砾石的七个泉等低压、低渗油田,有效的解决了由于钻井液密度对裸眼井段所产生的压力超过其破裂压力很容易引起的严重井漏问题。提高了该地区的钻井速度,有效地保护了油气层。通过在七4-13井成功应用微泡(可循环)钻井液技术,为该技术能够在该地区得到推广应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7.
鄂尔多斯盆地属于低压、低渗的地质特征,钻进过程中容易发生井漏、井塌、井斜等复杂情况。根据该地区的地质条件,采用欠平衡钻井技术可以解决钻井过程中的复杂问题,对提高该地区钻井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在油藏的开发过程中,经常会遇到油气较高和高压气层的情况,在试井的时候由于受到复杂的地质条件条件影响以及井筒的储存时间效应比较长,使得常规的压力数据或者是钻遇的高产气层数据无法进行判断和确定,从而导致了测试井过多的溢流量,降低了测试井的经济效益以及油气井的开发管理和发展水平。因此,如何降低测试井井口溢流量和提高油气田产量是目前亟待解决的任务之一。  相似文献   

19.
《内江科技》2015,(10):39-40
羊深1井为西南油气分公司在四川盆地川西坳陷石羊镇构造部署的一口预探直井,该井地质条件较为复杂,施工难度较大。本文主要采用优化的钾盐聚磺钻井液体系钻井,安全提前完钻,节约钻井成本接近10%。  相似文献   

20.
随着油田勘探开发工作的不断深入,所钻遇的地层构造越来越复杂,由于井斜问题,造成钻井施工速度缓慢,特别是高陡构造的防斜打快问题更是钻井技术中的难点和热点。钻井急需研究出一种解放钻压、加快钻井速度的防斜打快技术,来解决现场生产实际中的困难。偏心扶正器防斜打快技术就是其中之一。该技术在滨86—6井中的应用效果表明,机械钻速与临井对比有明显提高,井斜控制也优于临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