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本对汉初陆贾的“无为”论思想进行了研究。认为陆贾“无为”论是在总结秦亡教训上的一种以道入儒的思想学说,其基本内容是以儒学“仁”、“礼”为纲,以道家为表,儒学为里;“无为”为用,“仁治”为体,而融合儒道两家,将儒家“仁义”思想赋予了新的内涵。本还研究了陆贾“无为”思想的孟、苟思想的渊源及对汉代大一统政治学说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本文论述了汉武帝时期统治政策的缺陷厦其引起的社会矛盾与危机。认为汉武帝时期,封建国家将董仲舒“春秋公羊学”大一统儒家思想作为封建国家统治意识形态,在经济上实行垄断政策,政治上高度集权,文化上“以法饰儒”,对外穷兵黩武,使封建国家由盛至衰,它体现了董仲舒“春秋公羊学”大一统儒家思想在凸显君主专制与儒家“德治”思想的矛盾。正是这种矛盾,引起了儒家士人的批评与反思。这种批评与反思,为其后盐铁会议的召开、“春秋谷梁学”的复出以厦儒家学说的全面复兴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
《方言》的创作与扬雄的民族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方言>是一部方言地理学著作,扬雄创作<方言>的目的是为了向少数民族地区传播中原先进文化.扬雄主张用儒家思想引导少数民族地区人民进入礼仪文明社会,这一思想是儒家"大一统"思想和"华夷之辨"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4.
《巴蜀学史稿》系四川省巴蜀化研究中心、四川师范大学巴蜀化研究中心、四川人民出版社组织编纂出版的2001—2005国家重点出版计划的“巴蜀化系列丛书”十种之一。《史稿》是巴蜀第一部较为系统全面的地方学史,对巴蜀学史的研究具有开创之功。全书论述范围广泛,挖掘深刻,主线分明,评议确当精到,新论迭出,对巴  相似文献   

5.
贺麟“宗教精神”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贺麟所说的宗教精神,包含宗教信仰、宗教观念、宗教情感、宗教需要等在内,是追求超越现实,“与上帝为一”的精神,而所谓“上帝”则指“真理、人民、大自然”。他从化哲学层面,以欧美现代化历史为例,认为宗教精神对科学“有保护促进之功”,“有助于科学的发展”;认为宗教精神也是近代民主精神的基础,是工业化的基础。中国历史上的科学、民主不如欧美发达,原因之一,也许正在于缺乏这种宗教精神。所以中国传统化的现代化,铸造中国人的宗教精神,是必要的一个方面。  相似文献   

6.
2006年5月26日至28日,由中国先秦史学会、四川师范大学巴蜀化研究中心主办,四川省社会科学院《中华化论坛》编辑部协办的“巴蜀化与中国明起源研讨会”在四川成都召开。  相似文献   

7.
2005年10月18日至20日,“巴蜀化研究新趋势国际研讨会”在四川省成都市隆重召开。本次会议由教育部省属高校人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四川师范大学巴蜀化研究中心主办,四川省社会科学院《中华化论坛》编辑部协办。  相似文献   

8.
巴蜀地区是长江上游和西南地区的经济化中心,巴蜀化在中华化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尤其在长江上游开发史和西部经济化发展史上影响十分深刻而巨大,长盛而不衰。全面、系统、深入地研究巴蜀化,对于继承发扬巴蜀化优良传统,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着重要的学术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现将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巴蜀化研究中心制订的《巴蜀化研究课题规划》(讨论稿)发表,诚请海内外有志有识之士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共同开创巴蜀化研究新局面。  相似文献   

9.
本对中国阳明学在日本的传人——中江藤树儒佛融合的思想作了系统论述。通过考释中江藤树的“明德”观、“意念”观来探讨藤树本人的思想及与中国阳明学的异同。指出中江藤树的儒佛融合思想是形成日本民族“共生意识”的重要因素,而这种“共生意识”具有化解人类冲突的积极作用。由此可见中华化对日本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本对佛教哲学的“知”论作了探讨,通过对佛学代表人物僧肇的“般若无知论”、慧能的自悟般若之智说、神会的本觉之智能知的思想、宗密的“真如之性,自然常知”思想的论述,总结出佛教哲学“知”论的理论特色主要表现在:指出知与不知的认识的相对性的一面,超越了以往的独断论;重自悟体认,获得般若圣智以成佛;认识论与本体论相结合,对后世哲学产生了重要影响;佛、道、儒三教相反相成,发展了中国哲学的认识论。  相似文献   

11.
宋全忠 《寻根》2007,(4):4-11
台湾妈祖庙最多 台湾是一个信仰多种宗教的地区,正式登记有组织的宗教活动有道教、佛教、回教、基督教、大同教、轩辕教等11种。由于宗教多,所以寺庙也多。据台湾媒体报道,目前全台湾3.6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就有2万座寺庙,平均每1.8平方公里就有一座。而在这些寺庙中,妈祖庙又最多,  相似文献   

12.
王惠云 《世界文化》2013,(6):F0002-F0002,1
1941年,摩尔达维亚一个犹太小家庭变得支离破碎,纳粹德国的铁蹄践踏了他们的家园,全副武装的士兵对付手无寸铁的妇女和儿童,坦克对付马车。别尔斯基兄弟图维那、祖斯和阿斯贝觉得,世界已经面目全非。纳粹开始有组织地屠杀街上、路上、城里以及森林里的犹太人,短暂的停歇只为等候那些受害者为自己挖掘坟墓,此时的别尔斯基兄弟面临着一个选择:被杀还是反抗。  相似文献   

13.
张建智 《寻根》2001,(5):14-18
在中国广袤的土地上,历代凡属县一级行政单位的监狱内均设立一座神庙,这种神庙便称狱神庙。但它只是被偶然地、片言只语地记载在一些献资料中,从《尚书》、《史记》、《汉书》,到关汉卿的剧作、《红楼梦》脂批,乃至不入流的吴语小说等。笔试从能寻觅到的点滴史料对狱神庙的历史记录,狱神庙的作用等进行探寻。按照我国的传统制度,自秦代设郡县政体以来,县级以上的施政单位才设有监狱司法体制,而县以下的乡级政府,只能设置拘押室(这种政体至今仍  相似文献   

14.
15.
16.
He is an ordinary Chinese artist but his creations stunned former British Prime Minister Thatcher and Danish Queen Margaret Ⅱ, He was invited to many countries like USA, Japan, South Korea, Italy , Spain and Canada, His artistic career was covered by such prestigious International media as CCTV, Washington Post and BBC. AS a young artist, he was granted the title of "Chinese Folk Affist" by UNESCO. He was hailed as "Chinese Plcasso " by Western art critics. His name is Gao Dongsheng.  相似文献   

17.
徐国平 《寻根》2007,(1):76-83
浙江省兰溪市诸葛村是全国最大的诸葛亮后裔聚居地。这是一个群山环抱、绿树掩映、隐蔽静谧、美丽富饶的古村落。这里自然环境优美,地理位置独特,村落布局精巧,至今仍完好保存着200余座明清建筑。无论是礼制建筑、民居建筑、商业建筑,还是建筑形制、建筑风格、建筑装饰,都充分体现出诸葛氏家族独特的文化意蕴,具有极为重要的历史研究价值。诸葛村村落布局没有中轴线,也不注重均衡对称,而是围绕钟池这个中心分布建筑群,道路呈放射状,构成八卦形,单体建筑缘势而建,星罗棋布,高低错落,井塘点缀,极富诗意。从该村《诸葛氏宗谱》(以下简称《宗谱…  相似文献   

18.
黄兴涛 《寻根》2005,(1):114-118
清代中后期,山西寿阳祁氏是享有盛名的望族,与常熟翁家齐名,时称“南翁北祁”。前者的代表人物是翁心存、翁同龠禾;后者为祁韵士、祁寯藻、祁世长。与翁家相比,祁氏虽无“状元门第”之荣,却亦有“帝师”之誉,且三世之中,代有翰林。或以史地之学名动天下,开一代学术新风;或以诗文书法领袖群伦,  相似文献   

19.
Visits to museums have been studied as hedonic and utilitarian forms of cultural consumption, though limited attention has been given to the access of museum collections online. We perform a unique historic analysis of the visibility of collections in a museum of ethnographic collections and compare 100 years of onsite visits to 5 years online visits. We find two main results: first, access to collections increased substantially online. From a selection of objects available both onsite and online, access grew from an average of 156,000 onsite visits per year to over 1.5 million views online per year. Onsite, the museum received 15.5 million visits in a span of a century while online, collections were viewed 7.9 million times in only the last 5 years. Second, we find a difference in consumer preference for type of object, favouring 3D onsite and 2D online (photographs of objects, particularly when showing them being used). Results support understanding of online heritage consumption and emerging dynamics, particularly outside of an institutional environment, such as Wikipedia.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