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母亲形象的塑造历来是文学作品的重要主题。中国文学史上传统作家所描写的母亲大多具有伟大、无私、圣洁的形象。然而,现代著名女作家张爱玲以她对生活冷静的观察与体验,用"罪恶母亲"为主题改写了传统母亲形象。她建构的母亲文本内涵丰富,将解构的笔伸向母性深层,表达了具有现代意识的女作家对传统母亲形象的颠覆与超越,使母亲形象成为一个只具有象征意义的文化符号。  相似文献   

2.
张爱玲的小说以一种异于常人的情感体验,书写了一群非常态的母亲形象,颠覆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母亲的伟大形象,她所塑造的母亲,自私、病态为其标签,对母亲与儿女关系的刻画更是从另一个角度给我们提供了新的思索。  相似文献   

3.
张爱玲是现代文学史上倍受关注的女性作家,对女性形象的抒写显示出其独特的创作个性。她对女性性别群体中的母亲形象赋予的全新阐释尤为特别,更彰显出其女性意识之不同。谭恩美是一位颇具影响的海外华人女作家,她创作中的母亲形象为文坛所注目。这两位女作家在不同的文化历史背景下塑造出的母亲形象都与中国传统文化和宗法父权社会有着密切的联系,而由此生发出的母女间的冲突也都纠缠着深刻的文化内涵。本文着意于探讨在这两位女作家笔下,中国传统文化与母亲形象的关系、母亲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对女儿展示出的“魔鬼”与“天使”的双面性及其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4.
王安忆在其创作的小说中塑造了许多性格鲜明的母亲形象,这些形象展现出了母性与欲望难以调和的复杂关系和母性与自我无法兼顾的现实矛盾。这些复杂的母亲形象,既是中国传统社会文化环境下的产物,也有作家个人经历和性格因素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王安忆女性意识的觉醒和对两性关系的探索。  相似文献   

5.
莫言在<丰乳肥臀>中塑造了上官鲁氏这一母亲形象,但在他笔下,还有一个虽不丰满但却耐人寻味的上官金童,他具有和母亲同样强大的象征与辐射的意义.他终生不愈的"恋乳癖"象征了对长大成人和污浊社会的抗拒,对女性的崇拜,对中国传统男权文化思想的暗讽和解构.  相似文献   

6.
韩少功与莫言在《爸爸爸》和《丰乳肥臀》中不仅实现了对传统文化之“根”的找回,而且共同塑造了鲜明的“母亲”形象。但两位母亲形象却迥然不同。对比分析二者在生存境遇与生命态度两方面呈现出的相异特征,探究“母亲”形象与民族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阐明韩少功与莫言在相异的“母亲”形象塑造中实现着对寻根文化主题的殊途同归,从而可增进对作家作品更深层次的认识了解。  相似文献   

7.
张爱玲是现代文学史上倍受关注的女性作家,对女性形象的抒写显示出其独特的创作个性。她对女性性别群体中的母亲形象赋予的全新阐释尤为特别,更彰显出其女性意识之不同。谭恩美是一位颇具影响的海外华人女作家,她创作中的母亲形象为文坛所注目。这两位女作家在不同的文化历史背景下塑造出的母亲形象都与中国传统文化和宗法父权社会有着密切的联系,而由此生发出的母女间的冲突也都纠缠着深刻的文化内涵。本文着意于探讨在这两位女作家笔下,中国传统文化与母亲形象的关系、母亲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对女儿展示出的“魔鬼”与“天使”的双面性及其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8.
作家对母亲形象的刻画大多是从审美的角度,歌颂母亲的伟大、无私和圣洁。但是张爱玲却在《金锁记》中塑造了"杀子""杀婴"的母亲形象。不得不说这是对传统母亲神话的消解。本文试从女性主义的角度,深入分析《金锁记》畸变的母爱,重构母亲的形象,从而还原母亲作为人和女人的本来面目。  相似文献   

9.
母亲形象是文学画廊里的永恒主题,20世纪四十年代,巴金在《寒夜》和《憩园》中塑造了形态各异的母亲形象,这些女性处于传统文化向现代文化的转型时期,在各自为人母的人生旅途中,经历了不同于传统女性所经历的母性困境。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文学史中,母亲的形象一般是值得尊崇与仰慕的,因为母亲终其一生以无比的慈爱与坚忍的毅力来抚育子女,她的牺牲奉献成就了她的功德。但是到了20世纪,张爱玲却以"罪恶母亲"改写了中国文学史中母亲的苦难伟大的刻板形象。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从隐喻的意象图式角度分析"两"与"双"、"口"与"嘴"在语言表达中的同现限制。"两"与"双"的字形不同,它们的意象图式也不同:"两"是平分图式,"双"是配偶图式;"两"、"双"词语在言语交际中的意义和用法也就不同:选择"两"的语境强调"分而为二、两相对立",在选择"双"的语境强调合二为一、配成一对。"口"与"嘴"隐喻投射到对事物域的认识当中,但是各有侧重:"N+口"强调的是"容器通往外界的地方","N+嘴"强调的是"容器中形状突出的部分"。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孟子》中“正”、“长”、“贤”、“良”、“轻”5个形容词的语义和语法功能作较为细致的描写,试图从中寻找出《孟子》中不同的形容词在语法功能上的共性与个性,并进一步提出问题,即这些共性与个性的历时和共时的差异,以及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教育研究大致经历了从哲学--思辩研究范式经科学--实证研究范式到人文--理解研究范式的历程.范式的转换不只是方法的更替,更是哲学理论背景、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研究过程等的变更和创新.本文以众多学者的研究为基础尝试作多方面的比较.  相似文献   

14.
15.
16.
"吏"与"史"     
很多同学容易将"吏"与"史"写混,今天和大家说说怎样区别这两个字. 先说"吏"字吧.在《新华字典》中,"吏"字解释为"旧时代的官员".大家想一想,旧时代的官员们不都戴着一顶官帽吗?在古代,什么身份的人戴什么样的帽子可有讲究了,在官场中这讲究可就更多、更复杂了."吏"字上的一横不正像是那一顶帽子吗?记住这一横,不仅能分清两个字,还把"吏"字的意思记住了,一举两得.  相似文献   

17.
18.
19.
从史铁生的两部长篇小说《务虚笔记》与《我的丁一之旅》的文本出发,重点分析《务虚笔记》小说人物性格,从而通过文字表面的映像,来了解史铁生现实生活经历,发现史铁生最内里的“自我”与“印象”,阐述史铁生小说中的“质疑真实,推崇自我”的哲学思想,发掘文学与哲学的重合方式。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