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卢锡泽 《新作文》2022,(1):56-57
一、读《庖丁解牛》也,非《养生主》也 我们学习《庖丁解牛》,印象深刻的有"目无全牛""游刃有余""踌躇满志"等成语;有庖丁"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的解牛神技;有庖丁解牛的"三种境界";有超越技艺层面"依乎天理""因其固然"的"解牛之道"……这些都是学生应该掌握的.美国教育家卡罗尔·德韦克在《终身成长》中特...  相似文献   

2.
浑源方言中有不少带词头"忽"的词。"忽"词缀是浑源方言中出现频率较高的入声词缀,是浑源方言词汇的特点之一。从历时角度看,"忽"缀词中的"忽"虚化程度较高;从共时角度看,具有[+反复]语义特征的"忽"作词缀可以构成名词、动词、形容词、量词、象声词。近年来,"忽"缀词在浑源方言中的使用呈现下降趋势,值得引起关注。  相似文献   

3.
苏轼的<赤壁赋>中有"挟飞仙以邀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几句.对这几句的理解,目前见到的解释、翻译及赏析,没有令人信服的.对句中的几个重要词语"飞仙"、"长终"、"骤得",几种不同版本的高中语文课本或不注释,或注释错误.  相似文献   

4.
二、“得无……乎”“能无……乎”句式 古汉语中“得无”“能无”等,一般都看成副词或副词性结构。它常与句末语气助词“乎”、“耶”或“与”。前后呼应,构成“得无……乎”“能无……乎”句式,以传疑虑、设问、测度、评议、惋惜、感叹等神情,托出言者或作者心中早有的肯定答案。这类句式似甚简单,但就“得无”的词性及其所构成的句子结构细加考察,尚有不同解释。兹特分别举例,予以辨析。  相似文献   

5.
沙拉 《中华家教》2011,(5):44-45
作为父母,以色列家长的"爱"很特别,相信一定会给您特别的启发。犹太人不养"啃老族"全世界都知道犹太人理财术独步天下,殊不知,犹太家长从小就给孩子灌输"不劳无获"的法则。以色列家庭教育有句口号:要花钱,自己挣!当孩子想要父母满足他们的愿望时,犹太父母会告诉他的孩子:你必须通过自己的努力,才能换得你想要的东西。尤其是富爸爸们对这样的教子理念更是鼎力支持,没有一位"拖后腿"、"走后门"、"搞小动作"的。在犹太父母看来,优越的家庭条件并不一定是好事,再富也  相似文献   

6.
写作文,就得选材。"用什么标准选材?" 成了每位小作者必须心中有数的事。在这里, 送给孩子们"两字秘诀"--小!新! 材料新,指这类材料有某种特殊性,不是普通具有,在一般的作文中不常出现。所以,当你把它选定,再写入作文中时,会让人有耳目一新的感觉。这样的材料,如果处理得好,是很容易从一般选材的作文中"冒"出来的。比如要表现老师的工作负责任,常容易忽  相似文献   

7.
<论语>中,曾子"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受其启发,我开始引导、组织孩子们进行"每日三问".一问:今天,我努力了吗?二问:今天,我有收获吗?三问:今天,我快乐吗?而之所以选择这样的"三问",是因为我一直都希望孩子们能成为这样的一种人:一个能不断努力与超越的人;一个能创造自身生命价值的人;一个能享受生命快乐与幸福的人.  相似文献   

8.
"乎"字是<马氏文通>介字卷和助字卷论述最为详尽虚字之一.介字"乎"有表比较、介引转词、表示受动等功能,助字"乎"既可助句,也可助字.对"乎"的研究是<文通>虚词研究的一个重要成就.  相似文献   

9.
邢永革 《现代语文》2007,(10):82-82
山东方言中表示蹲坐这一动作的有"孤堆""孤几"等词,且在不同的方言片有不同的说法,如跍蹲(济南、青州),跍几(菏泽),跍低(滨州),跍得(桓台、寿光),跍堆(济宁、曲阜等),跍死、蹲乎(牟平)[1].其中"跍"音"孤",皆为不送气音.  相似文献   

10.
夏智 《教育》2021,(23)
《庄子·应帝王》中,有这样一段话:南海之帝为(偹),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偹)与忽时相与遇于浑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偹)与忽谋报浑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  相似文献   

11.
作 文 之 前 先 编 写 个 提 纲 , 有 助 于 习 作 者 把 文 章 写 得 清 楚 明 白 、 有 条 有 理 。 这 本 是 一 个 好 方 法 。 然 而 , 在 学 生 的 实 际 习 作 活 动 中 , 编 写 提 纲 是 往 往 被 忽 略 了 的 。 大 部 分 学 生 觉 得 , 面 对 题 目 写 文 章 , 倒 还 可 以 " 写 下 去 " , 但 是 另 外 写 个 " 提 纲 " , 似 乎 是 老 师 有 意 为 难 学 生 。 另 有 一 些 学 生 , 认 为 写 提 纲 是 多 余 的 , 只 要 写 作 之 前 心 中 大 概 有 个 " 谱 " , 没 必 要 再 把 这 个 " 谱 " 一 条 一 条 写 出 , 这 …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选取浙江省"知名商号"企业简介的汉英语料,就其英译现状进行调查与分析,发现同一汉语荣誉称号有多个英语译名的现象较为严重,指出该问题主要在于"探源意识"与"源头"缺少。笔者在借鉴"名从源主"原则基础上,结合两类荣誉称号英译不统一问题,进一步探讨荣誉称号英译统一策略:1)追踪颁发机构发布译名2)拓宽"源头"至平行省市机构或本国主流英文媒体发布译名,至此若无"源"可探,需请国家最高相关机构厘定统一译名。  相似文献   

13.
徽语祁门方言"得"字句用以表达能性范畴,在句法格式上有多种语序选择,不同格式所包含的"能性"范畴语义次类不尽相同,对动词或宾语、补语也有不同的选择要求.可能式动补结构中的"得"由表"可能"义的动词"得"虚化而来.  相似文献   

14.
犹太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它产生过马克思、恩格斯、爱因斯坦、达尔文等科学巨匠,也产生过文学巨匠海涅、经济巨匠索罗斯等.它的人口近2 000万人,仅占全球人口的0.25%,而它的富商巨贾却占全球的1/3,这是一个十分值得研究的社会现象和文化现象.犹太商人阿克森长期在湖南经商.视湖南为"第二故乡",对犹太文化和湖湘文化、"天下湘商"和"天下犹商"有着深刻的认识和理解.本文作者与犹太商人阿克森就"天下湘商"和"天下犹商"的差异问题的对话希望能给我们带来某些启示.  相似文献   

15.
"胡腾舞"与"胡旋舞"等都是风扉唐代的西域乐舞,它们是各民族文化融合交流的产物,具有新奇的旋律与奔放的舞姿,在今天的许多少数民族舞蹈,特别是蒙古舞与新疆少数民族舞蹈中仍有抹不掉的印痕.蒙古族的萨满舞蹈呈现的舒展飘逸、如醉如痴的舞态与忽缓忽急、变幻多端的形式及腾踏旋转的特征,深受"胡旋舞"与"胡腾舞"的浸染和影响,二者具有不容置疑的传承关系.  相似文献   

16.
还记得童年时随父亲在一个暑退凉生的农历七月十五的晚上,在武列河边,听家乡文人、画家何伯萍先生端坐在河畔诵经.当时还有年轻的倚声高手、山水画家张伯济等父亲的友好.晚风习习,新凉送爽,雅兴正复不浅.蓦然远远传来悠悠丝竹音乐之声,伴随着潺潺流水,是那么宁静、悠扬,忽远、忽近,复加唱经之声,顿时几位先生不约而同地说出:"这不是宫里十番又在沙堤门演奏吗."紧按着曼声低吟着杜甫的两句诗:"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此刻大家都为之陶然心醉.我当时虽然不懂什么是雅兴,然而在幼小的心灵上却印上了一种飘飘乎的烙印,至今不变.  相似文献   

17.
在一般人的眼中,"反思"似乎与"反省"或"内省"意思最近,都含有自我省察之意.<论语.学而第一>中有一句话:"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反思通过内心活动指向自己的言行,反思的主体和对象在这儿就合二为一了.  相似文献   

18.
宋代苏辙说,"以为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孟子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今观其文章,宽厚宏博,充乎天地之间,称其气之大小.太史公行天下,周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越间豪俊交游,故其文疏荡,颇有奇气.此二子者,岂尝执笔学为如此之文哉?其气充乎其中,而溢乎其貌,动乎其言,而见乎其文,而不自知也."魏文帝曹丕也说,"文以气为主".那么好文章究竟应有哪些"气"呢?怎样为之充"气"呢?  相似文献   

19.
宋代绘画有着鲜明的写实性特征,其原因是多样的."人之舍于画,造乎理者,能尽物之妙,昧乎理则失物之真",宋代绘画求"真"的风格显然与宋代理学"格物致知"思想的影响有莫大的关系.本文从宏现角度概述了宋代理学"格物致知"思想对宋代绘画"写实性"的影响,及熙宁后新儒学的发展与其对宋代绘画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反常化,作为一种陌生化修辞,就是使词句的运用不符合语法规范和逻辑思维规律,初读悖理逆情,细品方见理真情切,让人回味悠长.清人叶燮曾曰:"文章千古事,苟无胆,何能千古乎?吾故曰:无胆则笔墨畏缩.胆既诎矣,才何由而得伸乎?"有胆者有摇山撼岳、排江倒海的,也有踏雪无痕、履水无迹的.明末散文家归有光当属后一种.他的散文风韵疏淡,清而能瘦,感情真挚,悖理逆情的用语,更是风味醇厚,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下面斗胆以<项脊轩志>中的两个字--悖理的"娘"字和逆情的"死"字--来探幽烛微,饱尝其中"真"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