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课堂上,老师们都能积极贯彻《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以读代讲”、“读中感悟”、“读中体验”的新理念,让学生读中感知,读申晤情。“有感情地读一读”,成了老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说得最多的一句话。这本无可厚非,但许多老师让“有感情地读一读”只是停留在布置任务式的表面要求上,并没有实质性的指导,其结果是学生的朗读往往只停留于文字表面,读不到课文的语境里面去,读不出“情”,读不出“美”,更读不出“味”。  相似文献   

2.
读,一直是我国传统阅读教学的基本做法和经验。《课程标准》也明确提出:“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常常听到“请你有感情地读一读”,“请你美美地读一读”,“把某某的语气读出来”这类隔靴搔痒的引导,而学生的朗读往往只停留于文字表面,读不到课文的语境里面去,读不出“情”,读不出“美”,更读不出“味”。这样的朗读,情感是缺失的,心灵是空泛的,有感情地朗读变成了一句空话。要使学生达到真正有感情地朗读还需要教师切实地引导。  相似文献   

3.
何为“有感情地朗读”?在很多公开课上,常常听到教师对学生说:“请你有感情地把课文读一读。”于是,学生立马拿捏起腔调,“声情并茂”地读起来。读完后,往往会博得教师一句“你读得真好!  相似文献   

4.
一度以为,课堂完全动起来、活起来,这就是课堂教学改革。但是,“活”的课堂是否高效呢?语文味还在吗?这值得我们反思。一、课堂上书声琅琅,却没有感悟新课程中的语文课堂书声琅琅,各种形式的读,变成了课堂教学的主要手段,于是,我们常常看到自由读、指名读、齐读、挑战读、表演读、想象读等等,读了一遍又一遍,看上去很热闹、很欢畅,我们也常常听到语文老师说这样一些话:“同学们,让我们有感情地把这一段话读一读”、“带着欢快的心情把这句话读一读”、  相似文献   

5.
一篇课文如果学生能够声情并茂地有感情朗读,就说明学生对课文已经理解了,不需要再做烦琐不必要的分析,如果朗读一旦成为学生的快乐,那么阅读也随之被学生所深爱,成为他们无限的乐趣和不断的追求。因此,感情朗读在阅读教学中占有重中之重的位置。语文课上经常听到老师说“这段活写出了作者怎样的心情?”、“请大家带着这样的心情来读一读!读出作者的……”、“请同学们有感情地读课文,把……语气读出来”。细细咀嚼这些话,我觉得学生在老师眼里,好像是情感能任意生成、自由流露的机器,想让他有怎样的心情,就会有怎样的心情。这显然是很不科学的因为朗读指导只是停留在形式上,他根本不能催生学生的情感,学生也根本不会与作者、和主人公产生思想上的共鸣。强哭者,虽悲不哀;强怒者,虽严不戚。  相似文献   

6.
<正>在语文课堂上我们总会听到这样的声音:谁来评价这位同学的读文情况。随着老师的提问,学生纷纷开始评价:有的同学评价说我觉得他读得没有感情,我能有感情地读一读;有的同学评价说××同学声音太小,如果声音再大一些会更好;还有的同学会说我觉得他读某个词应该重读……那么为什么要有感情地读课文呢?我们要带着怎样的感情读课文呢?我们为什么只能带着这样的感情读课文,而不能带着那样的感情读课文呢?为什么读课文要大声,难道读整篇课文都大声,而没  相似文献   

7.
孙卫芳 《教师》2010,(34):74-74
“有感情朗读”,语文教师再也熟悉不过的字眼,“有感情朗读”已经日益成为语文园地里最具春意的一枝。于是,语文课堂上“读”占鳌头,“读”霸天下,“读”当一面。可谓语文教师之情有“读”钟。然而,当我们的语文课堂常常充斥着“美美地读”“有感情地读”“带着感受读”这些字眼;当不同体裁的课文、不同风格的作品的阅读都被“有感情朗读”“格式化”的时候,我们是不是该追问,有多少有感情地朗读是真正发挥了作用,多少有感情地朗读是真正让学生读进去了,又读出感情来了呢?动情之后是什么?动情之外还要什么?值得我们深忧与反思。  相似文献   

8.
葛莉 《教育文汇》2012,(9):39-39
前不久,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来我校为三(1)班学生上《给予树》一课。于老师板书课题后,含着慈祥的目光问有哪位同学愿意来读一读课题。一位学生主动站起,用足气力读起来,声音特大。于老师先是扶着学生的肩铡馔参岢说:“孩子,请保护你的嗓子”,然后又面向听课老师说:“我们读书要注意保护孩子的嗓子,不要总是让他们那么大声地读。”  相似文献   

9.
看学生读     
前不久,我听了一位语文老师的课,她在让学生读《三峡之秋》这篇课文时对学生说:“这是一篇非常优美的散文,文章为我们描述了长江三峡美丽的景色,我想请同学们读一读,看你们是不是真正的融入到了这幅美丽的画卷之中”这位老师的话一说完,同学们就开始声情并茂地放声读起来,有的摇头晃脑;有的正襟端坐,有的神情严肃,一个个读得都非常认真在学生读书的过程中这位老师一直都在凝视着学生们的举止神情,还时不时地点头微笑。  相似文献   

10.
大音希声     
翦凯 《教育文汇》2011,(10):42-43
从教十余年来观摩过不少课,但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于永正老师执教的《林冲棒打洪教头》。 在教学生字中,于老师首先投影生字让学生自读,然后指名读;之后指导理解重点词“踉跄”,并在文中划出此句,让学生读一读、说一说“踉跄”的意思;接着又用动作演示“踉跄”,帮助学生理解;最后齐读词生词。对文中出现的多音字,他投影出含有这个词的句子,找学生读。  相似文献   

11.
新课程实施以来。“有感情地朗读”在课标中被列为“阅读教学”的第一条,这充分说明“有感情地朗读”在语文课程的学习中非常重要。任何一堂语文课,“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都是无可非议的,因为它已深植在每个语文老师的心中。  相似文献   

12.
每每去听课,总是听到老师对学生说:“请带着痛苦的感情读,请带着内疚的感情读,请带着自豪的感情读,请很有感情地美美地读……”于是,学生按老师的指令去读书,可读出来的仍然平平淡淡,波浪不惊。课后又常听老师说:“语文教学中难教的不是语文基础知识,而是不知道怎样指导学生进行感情朗读,不知道该怎样做,才能把学生的情感挖掘出来?”可见,语文课堂要有读书声,这已成为许多老师的共识。但是课堂教学中到底应该怎样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呢?下面选取两个教学片断,也许从中可以悟出点什么。到痛的情读的仍课教础导道情课许教学选中片段一学习课…  相似文献   

13.
在我校青年教师赛课活动中,两位老师执教了《夕阳真美(》苏教版二年级下册)这一课,却不约而同地对“太阳慢慢地往下沉”这句话进行朗读指导。由于指导方式的不同,收到的效果也明显不一样,这激起我们对新课改以来朗读指导的思考。案例一师(:出示句子:太阳慢慢地往下沉)谁来读一读?(第一个学生大声地朗读句子)师(:在“慢慢地”三个字下面加“·”)谁再来读一读?(第二个学生再读句子。读得比第一位同学慢)师:再慢一些。(第三个学生读句子,读的语速更慢)师:读得不错。怎样把这句话读得更有感情呢?同桌讨论一下。生“1:太阳”要读得重一些。生“2…  相似文献   

14.
王静亚 《湖南教育》2005,(24):38-39
寓释词于生动形象的活动中教学片断一《:(小稻秧脱险记》)师:我们读了一节课的书,黑板上的词有些同学肯定都读懂了。如果还有不懂的,请听于老师读课文,听后自己再读两遍,我想大部分词语都可以读懂。(老师有感情地配音朗读课文,学生不时发出赞叹声。师读完后,同学们禁不住鼓起掌来)师:怎么样?生:好——!师:请像老师一样读书。(学生像老师一样有感情地读,老师不时地进行表扬)师:读到这里,我想“,团团围住、气势汹汹、蛮不讲理、一拥而上”这些词语的意思同学们肯定懂了。谁知道“团团围住、气势汹汹”是什么意思?(老师喊了几位举手的同学到前…  相似文献   

15.
<正>在许多语文课上,我们经常会听到老师对学生说:"请你有感情地把课文读一读。"于是学生便会声情并茂地读起来,读完后往往会博得老师一句"你读得真好!老师从你的朗读声中听出了……"等诸如此类的表扬。如果有学生的朗读并未达到老师的标准,我们又会听到:"如果你把××读得更重或者更轻肯定会更好!"于是,学生要么用提高一个八度的嗓音使劲地读,要么用低得只有自己才能听见的声音轻轻地读。然而,这样的朗读真的有效吗?这可能是盘桓在我们语  相似文献   

16.
在阅读教学的路上,我和其他的语文老师一样,一直在坚持不懈地探索,下面是我在小学阅读教学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三要素:一、“读”——以读为本语文实践有很多种形式,其中读最为重要,《语文课程标准》规定:“小学生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而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也说:“朗读的作用很大,理解课文的唯一手段就是朗读,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最重要的手段。语文能力是讲出来的吗?不是!语文能力是读出来的,是学出来的。”在阅读教学中,首当其冲的就是“读”。  相似文献   

17.
在领略了《送给盲婆婆的蝈蝈》第三自然段的优美意境后,老师请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一小男孩把手举得高高的,小脸涨得通红。老师摸着他的脑袋说:“你这么急切地想读,就来试试吧!”小男孩摇头晃脑地读起来,读得还真有感情,可就是把“歌声会领您走进田野”中的“您”读成了“你”。同学们指出后,老师让小男孩再读一遍,可连续读了三遍,他还是读成了“你”,班上的同学忍不住都笑了。小男孩的嘴巴瘪了,晶莹的泪珠夺眶而出。一个快嘴学生大喊一声:“于晨威哭了!”顿时,教室里静极了,那个名叫于晨威的小男孩的抽泣声显得格外清晰。老师关切地注视…  相似文献   

18.
许多老师都认为朗读教学的“头”特别难剃。要说方法,有的,但指导读起来又好像翻来复去就那么几板斧;要说让学生多读熟能生巧嘛,多读几遍他们又都腻味提不起神来。让我们来看看于永正老师指导学生读《翠鸟》。有些句子、段落反反复复不知读了多少遍,不说学生依然好兴致,就连我们读者不在现场,没受那种现场特定气氛感染,就仅从抽象的文字去接触它,也不觉得烦。这真的不能不说于老师好功夫。为什么?我们认为主要有两点:1.读的方法多变;2.每次读与读之间的引导过渡得法,很有情趣。不信,你还是自己把下文读一读。  相似文献   

19.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纵观当今的语文课堂,一味地进行“双基”训练。条分缕析、深挖细掘的现象的确少了.“没有琅琅的读书声算不上一节好的阅读课”已成为共识。于是.课堂上始终如一地贯穿“以读为本”,一读到底:“读出精彩来”“读出感情来”之类的提语不绝于耳,可谁知道精彩在何处.感情从何而来?随着一声声“读一读你喜欢的句段”.于是完整的文章被读得支离破碎。听者不难发现,不少的是为朗读而朗读,有的是朗读走过场.有的是只重技巧的指导.朗读成为点缀和附庸.只图形式不求实效的随意性朗读充斥整个语文课堂。  相似文献   

20.
《我们爱你啊,中国》这一课已经上完了,可我依然沉浸在文章第二小节的教学中,回味着两位教师创设出的两种不同的教学情境。犤案例一犦老师请学生介绍“桂林山水”、“杭州西湖”、“黄山”、“庐山”、“长江”、“黄河”的有关内容,学生热情高涨,纷纷踊跃上台发言。有的介绍了西湖十景,有的述说了桂林游历,有的展示了山河图片……老师激动地说:“听了同学们的发言,老师都恨不得现在就去一睹它们的风采!课文中是怎样用诗的语言来介绍这些地方的呢?让我们有感情地来朗读诗句吧!”学生深情地自读,并有许多学生争先恐后站起来朗读这一部分。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