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语文教材中蕴含着丰富多彩的情感内容 ,教学中如果能充分把握课文中的情感因素 ,围绕学生读这个中心 ,以读代讲 ,以读促思 ,以读促悟 ,就能使学生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 ,能使学生主动参与阅读实践活动 ,有利于培养学生自读自悟的能力。下面以六年制第十册《难忘的一课》为例 ,谈谈我们的做法。一、在初读质疑中入情由于有些课文所描写的内容与学生生活甚远 ,学生难以体会文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因此 ,在引导学生初读课文时 ,学生交流课前查阅的有关历史背景、作者生平和写作风格等资料 ,是学生入情的奠基石。如教学《难忘的一课》 ,通…  相似文献   

2.
青少年学生人小情多。学生的情感会形成一种驱动力,教师应善于利用学生的情感,亦引导他们主动投入、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初中语文教材本身蕴含着作者丰富的情感,可以说学生有情,教材亦有情。那“教材——学生”之间情感的桥梁便是教师之情,靠教师去传递,去强化,让学生随着教学过程的推进,人情、动情、移情、抒情。情感的纽带就连结、沟通在教材——教师——学生之间。[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语文课是培养中小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主要阵地。我国的文化传统和汉语的特征使语文有着它特殊的人文内涵,当然不可避免地充斥着人类无尽的情感。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情感教育"是语文教学义不容辞的责任。小学语文教师要善于把握学生的情感,积极发挥自己的情感因素,合理运用课文中的情感,使情感教育有机地渗透到语文听、读、写能力的培养中去。首先要善于在语文课堂中挖掘教材,以情激情对学生进行情感培养。其次要善于创设合理情境,获得体验。最后进行情感培养还必须贴进生活,体验生活。  相似文献   

4.
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有效地引导学生结合情感体验学习文本,有利于以情促学,增强文本体验。只要有效地引导学生结合情感体验学习文本,无论是以境促情、以情养情、读中悟情还是角色激情,都一定能带领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更深入细致地学习文本,真正实现以情促学这一教学理念。  相似文献   

5.
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有效地引导学生结合情感体验学习文本,有利于以情促学,增强文本体验。只要有效地引导学生结合情感体验学习文本,无论是以境促情、以情养情、读中悟情还是角色激情,都一定能带领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更深入细致地学习文本,真正实现以情促学这一教学理念。  相似文献   

6.
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已成为语文工作者的共识。经过几年的探索,我们总结出了多读自悟——入情入境——实践升华三段式课堂教学模式,即在学生多读自悟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点拨引导,达到教师、学生、教材三位一体、和谐共鸣,学生入情入境,既掌握了知识,又陶冶了情操。然后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有目的地创设一定的实践机会,提高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7.
当前的语文教学普遍存在教师讲的多,引导少,擅自拔高,牵得太宽,达不到让学生学会自读自悟的效果。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师“胸中无术”、“手中无法”,没有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没有注意语言文字的内在联系,没有架起使学生从已知通向未知的桥梁。总而言之,是用孤立而非联系的方法进行语文教学,从而使教学活动处于“启而不发”的状态,难以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这些问题使我们认识到,语文教学要注重学生现有水平与教材的有效联系,引导学生自读自悟。如何培养学生的自读自悟能力呢?我认为创新情景,巧妙切入,让学生大胆质疑很重要。  相似文献   

8.
陈灵 《考试周刊》2012,(64):29-29
要想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就要让学生进行自读自悟.但是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必须设计一些能够训练学生思维的题目,这样才能达到教学目的。作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介绍了教师应该如何设计自读自悟过程中的问题.以期为语文教学提供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9.
阅读教学是一个因文而读、以文悟情的过程。在“读文“悟情”的过程中,学生不停地感知着、感悟着,最后与作者产生共鸣。《可爱的草塘》是一篇情景交融、文情并茂的文章,我在教学中设计了指名读、对比读、范读、品读、齐读等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以读显形,突出感染性;以读动情,注重熏陶性;以情促读,加强理解性:以读促写,坚持拓展性。让学生在琅琅的书声中益智、怡情,发展语言能力。  相似文献   

10.
情感教育是语文教学的一个永恒的话题,语文教学没有了涌动的情感,就是一潭死水。初中语文教材中有很多文质兼美的文章都饱含深厚的情感。作为语文教师,要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以自己的激情去感染学生,要善于创设情境,渲染情感,并合理引导,使学生从语中悟情,从而引导学生对语文产生兴趣,激发他们的热情。  相似文献   

11.
何玉智 《学周刊C版》2020,(1):105-105
情感教育是语文教学的一个永恒的话题,语文教学没有了涌动的情感,就是一潭死水.初中语文教材中有很多文质兼美的文章都饱含深厚的情感.作为语文教师,要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以自己的激情去感染学生,要善于创设情境,渲染情感,并合理引导,使学生从语中悟情,从而引导学生对语文产生兴趣,激发他们的热情.  相似文献   

12.
教学艺术的感染力,往往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产生一种悦人心目,牵人情思的吸引力,形成一种扣人心弦,催人奋进的感召力。课堂学习是师生的双边活动,而教材则是师生情感交流的纽带。这是因为语文教材是一篇篇的文章,文章不是无情物,师生俱是“有情”人。文章情,教师情,学生情决定了语文教学突出而强烈  相似文献   

13.
<正>"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只有抓住情感的激发点去"以情激情""以情带情""以情悟情",学生才能"动之以情""悟之以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具有独立的阅读能力,注重情感体验,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深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这就要求我们在阅读教学中注重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因此,培养学生丰富的思想情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是语文教  相似文献   

14.
薛国芳 《文教资料》2009,(35):52-53
学生对内容阅读领悟的多少主要表现在理解和感悟的深度方面,在“读中悟情”中要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读中悟情”是指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以不同方式反复地朗读课文。使其在阅读实践中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从而有所领悟和收获:“说中悟理”是让学生把自己在读中所感悟到的内容说出来:“思中悟美”则是有目的、有重点的组织教学.因势利导地让学生自主体验文章所蕴涵的伦理道德.在学生讲述完自己的收获后.让学生经过辩论和思考,形成阅读理解中的共识,从而达到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15.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为小学语文教学注入了活力,语文教学应挖掘教材资源在课堂教学中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整合,让学生的情感生命与智慧生命得到更多生成与融合,从而实现三维教育目标。在教学《大江保卫战》这一课时,我着重从悟读、育情、明理这几方面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16.
自读自悟是提高阅读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设计一些激发学生思维的题目。本文在阐述阅读教学中学生自读自悟必要性与重要性的基础上,探讨了自读自悟问题设计的策略。  相似文献   

17.
教学成功是靠“水磨的功夫”,并无诀窍可言。说穿了.“诀窍”就是“掌握规律”,以情感为纽带。 我们的教学对象是“儿童”。我们常常会忘记孩子是有情之人,学生有情,教材亦有情。那“教材一学生,,之间情感的桥梁便是老师的情感。靠老师去传递、去强化.让学生随着教学过程的推进,人情、动情、移情、抒情。因此,情感的纽带就联结沟通在教材、学生、老师之间。  相似文献   

18.
《学周刊C版》2016,(25):91-92
新课标指出:“小学阶段,教师要重视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和提高,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机会让学生去读,去感悟,去体会,从而使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是一种简单而有效的教学手段,但是在当前教学中,因为教师们受到新课改的影响,只重视学生对文章的精读和体会,而忽略了学生的自读自悟和情感的升华。这样学生往往会受到教师思维的影响,缺乏个性的形成。  相似文献   

19.
目前,英语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重语言知识技能,轻情感因素的现象。许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关注学生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而忽略了情感的调动和体验。因此,教师要利用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引导学生主动倾入情感,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达到以"情"促教,以"情"育人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成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作品只有学生自己阅读、品味、感悟,才能领悟其情、掌握其知、习得其法。教师要指导学生:读中自悟情──达到情感的共鸣,思想的升华;读中自求知──达到知识的掌握、规律的揭示;读中自得法──达到方法的领会,学法的运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