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语文教学中要加强情感教学,充分挖掘语文教材中的情感教育因素,使学生在语言文字的训练中进行积极的情感体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理性认识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和心理品质。在语文教学中加强情感教学,笔者可以从在朗读中激发情感、在想象中促进情感、创设情境体验情感、组织讨论抒发情感等四个方面进行。  相似文献   

2.
李春林 《成才之路》2010,(20):32-32
语文教学从本质上看是以认知活动为载体的情感活动,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鼓励学生思维的内在活动。教师要从教材上挖掘情感因素,认真设计情感活动,通过创设情境、启发诱导人格熏陶,让学生获得真实的情感体验。教学要充分协调师生情感活动,让情感教育更好地渗透进语文教育,相辅相成,将语文情感活动推进到“春风化雨”的境界。  相似文献   

3.
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善于采取策略,创设教学情境,让自己首先进入“角色”,把作者寄托的情感化为自己的真情实感,以情动人,然后去扣击学生的心弦,营造课堂群体心理气氛,用“真情”激发“兴趣”,用“真诚”启迪“智慧”,用“真爱’’鼓励“创新”,形成课堂教学情感交融的效应,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思想的教育和智慧的启迪,从而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学习欲望,进一步推动教学活动向纵深发展。  相似文献   

4.
“培养高尚的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培养学生陶冶情操、感悟人生、升华精神境界”这是新课标给语文教学的定位。这就决定了语文教学必须重视情感的培养。苏露姆林斯基说过“只有当情感的血液在知识的肌体中欢腾跳跃的时候.知识才会融入人的精神世界”。那么在语文教学中怎样才能激发学生的情感.让教师和学生的情感。飞扬于课堂上呢?下面我就对语文教学实践的探索谈谈几点个人看法。  相似文献   

5.
李运梅 《新疆教育》2012,(12):72-72
在语文教学中,如充分关注作者的情感,引导学生用心体悟,与作品中的人物同呼吸、共命运,聆听作者的心声,爱其所爱,憎其所憎,这样才能轻松地把握文章的主旨,愉快地投入到语文学习中。教师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充分运用情感教育,引导学生用心审视文章的内在情感,才能让学生情动于衷,发之于外,导之以行,使学生在“情感”的熏陶下,完美自己的人生。  相似文献   

6.
把学生看作教学活动的主体,一直是教学活动,特别是语文教学中需提倡的观念。新课标把“情感、态度、价值观”作为三维目标提出来,强调教学活动以人为本,注意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以便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语文教师应是情感教育的出色设计师、有力执行者、成功迁移者,应运用情感教育的方法,使学生在教学中产生共鸣,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动力,从而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本文拟从情感教学出发,探讨语文教学的具体实施,以期能对语文教学研究的发展起绵薄之力!  相似文献   

7.
庞德华 《广西教育》2011,(26):37-37
在语文教学中,情感因素是不容忽视的,听、说、读、写训练的过程也是情感活动的过程。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学生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是一个很好的教学切人口。课堂上要激发学生的情感必须掌握好“导”、“读”、“讲”、“演”四种基本方式。  相似文献   

8.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语文教学“要注重情感体验,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这不仅体现了语文学科的人文特点,也为语文教育培养学生情感提供了有效途径。培养学生的语文情感,教师一要修养情感,感染学生;二要创设情境,激发情感;三要把准契机,表达情感。  相似文献   

9.
语文教学要激发出学生的情感,学生才能更容易进入课文情境中去,从而深入理解课堂教学内容。教师可以从多方面入手激发语文教学中的学生情感,笔者在这些方面做了系统的调研,并据此提出了几点看法,期望对传统语文教学寻求出点滴新意。  相似文献   

10.
语文学科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征。人文性是指语文教学不单是语言文字的教学,单纯地“授之书而习其句读”,更承担着培养学生良好的人生态度、正确的人生价值观的重任。“文以载道”,每一篇选入语文教材的文章都承载着作者丰富的思想情感,深厚的文学积淀,教学中教师依托这些美文,“润物细无声”,能更有效地渗透积极健康的人生导向,于语文知识的传授中实现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相似文献   

11.
语文教学过程是语言文字训练的过程,也是求索作者思想观点的过程,同时也是感受、领悟、体验情感的过程。情感教育既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又是语文教学目标赖以实现的手段。纵观中学语文教材中的大量作品,无一不凝聚着作者的爱憎,深蕴着作者的感情。因此,必须注意把情感教育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启发学生对课文中的情感因素进行挖掘和体验,并以之去感染学生,达到“学文”、“悟道”的目的,真正提高学生的素质。语文教学只有激发学生的情感,学生才容易进入课文情境中去。  相似文献   

12.
对语文教学中情感运用进行了论述,认为应从以情激情,营造课堂情感氛围;披文入情,触摸作者感情脉搏;妙手煽情,身入情境“文”“我”合一诸方面加强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  相似文献   

13.
教育心理学和情知教学论都认为,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情感是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心理因素。课堂教学中,教师注重激发学生的情感,让学生以丰富的情感参与学习活动,这样既能达到教与学的和谐统一,又能让学生获得情感体验,丰富其情感世界。那么,语文教学中,如何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呢?一、创设跨越时空的情境氛围,激发情感。课文中有许多历史上的人或事,离学生现实生活的距离十分遥远。因此,教师可充分利用多媒体、CAI课件,再现一些感人的故事,让学生有亲临其境之感,油然而生出一种感慨,一种激动,由此获得情感体验。教学《倔…  相似文献   

14.
情感教学能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实施情感教学是语文教学取得高效的必由之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通过师生平等,课堂互动;创设情境,引发情感共鸣;以情传情,再现作品情感;以文陶情,激发学生情感等方式,让学生亲身主动参与和体验,才能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培育出健康而理智的情感。  相似文献   

15.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传授语文知识,还要进行情感传递和情感教育,因此,学生的情感激发就非常重要。语文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情感呢?笔者认为应做到以下三点:第一,要善于抓住学生情感对立性的表现,循循善诱、因势利导,使学生的情感向着有益的方向发展;第二,要善于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情境,“以境动人”;第三,要善于表达内心的情感,有效地感染学生,做到“以情动情”、“以形育人”。  相似文献   

16.
语文以其特有的工具性和人文性而成为基础教育中最重要的学科。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学目标有着明确的定位:“工具性和人文性”,以“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为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我们要正确把握语文教学的特点,让语文课上出“语文味”。所谓语文味,是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在语文教学要返朴归真的思想指导下,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丰富学生的生存智慧、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为宗旨,通过情感激发、语言品味、意理阐发等手段,让学生体验到一种富有教学个性与文化气息的,同时又令人陶醉的诗意美感与自由境界。那么,如何让语文课上出语文味?下面,我以《地震中的父与子》为例,谈谈自己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17.
赵素勤 《教学随笔》2014,(10):20189+189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运用多种方式激发学生情感,加深学生的体验,学生就会捕捉到作者熔铸在作品中的情和意,产生与作者情感上的共鸣。本文对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情感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8.
李肖 《文教资料》2014,(4):39-40
新课程提出。要让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渗透到阅读的内容和方法中。学生在阅读文学作品时,要求“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意调控自身的情感,充分调动学生内在的“情感动力”,因材施教,对不同学生采取不同要求,寓教于乐,使学生乐而好学。实施情感教育,乃是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所在。在语文教学中,只有挖掘课文,点化情感,展示在语文课堂上,才能打动学生的心弦,激起学生的情感共呜.使整个语文教晕过程兴趣盎然.  相似文献   

19.
情境教学运用到小学语文教学中,能够给学生展示丰富有趣的教学内容,让他们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主动投入到学习中,在深入分析课文内容的过程中获得情感体验,收获语文知识,从学习中体会到快乐,激发他们的学习内动力,让他们从内心产生要学好语文的信心。在设计教学内容时,教师要根据课文内容和题材选择不同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融入到课文中,深入体会课文的内涵,提高他们的语文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20.
语文教学只有激发学生的情感,学生才容易进入课文情境中去,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使笔者体会到,要激发学生的情感,可以结合教学实际,灵活地运用以下七种方法。一、创设情境。激情引趣在课堂导入这一环节,教师可用多媒体课件、录音、模型、图片等形式创设一种生动感人的教学情境,使学生为之所动,为之所感,产生共鸣,以此激励他们快速进入课文的情感世界之中。比如教学朱自清的《春》,教师可先放有关春天风光的多媒体课件,悠扬的乐曲,芳草如茵,鲜花烂漫,春风拂柳、游鱼戏水,让人仿佛置身于美丽的大自然中,这样的情境,容易激起学生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