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翻译策略是指译者在处理源语与译语文化差异时所使用的方法。翻译中有两种基本策略:归化和异化。通过对中国古典小说《红楼梦》回目中两个英译本的比较研究.作者分析了两位译者在传递不同背景的文化信息方面所采取的归化、异化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纽马克的语义翻译论和交际翻译论为理论基础,分析了《红楼梦》的两个译本在花文化翻译中的取舍,探讨了译者的翻译策略与方法的选择,并由翻译目的论分析了两译本翻译策略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翻译活动在文化交流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翻译活动主体是翻译工作者。作为翻译活动主体的译者,其身份影响翻译策略的选择,而译者的翻译策略则会影响原作在异域文化中的形象。本文以《红楼梦》两个全译本中典故的翻译为例,从跨文化交流的角度研究了译者文化身份对翻译策略选择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翻译目的论认为,翻译是人类有意图的跨文化的互动活动,译者决定翻译目的,而翻译策略的选择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译者的翻译目的。通过对Uncle Tom’s Cabin和《红楼梦》各自两个译本的分析,得出不同历史时代、社会环境、国度和文化等,都会照成译者翻译目的不同,从而采用不同的翻译策略以实现其各自翻译目的。  相似文献   

5.
被誉为中国长篇小说巅峰之作的《红楼梦》以庞大的叙事结构、丰满的人物形象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成为外国学者了解中国的必读小说之一,直至今日仍不断复译。翻译目的论强调译者根据不同的翻译目的选取恰当的翻译策略。《红楼梦》中大量的文化负载词为翻译增添了难度,更考验译者的功力。选取德国汉学家史华慈和吴漠汀合译的《红楼梦》全译本,在翻译目的论关照下探析译者对于文化负载词采取"归化""异化"等不同翻译策略的原因。  相似文献   

6.
倪晓丽 《英语广场》2023,(22):46-50
随着世界各国交流日益频繁,饮食文化交流也变得越来越重要。中国菜名翻译在中国饮食文化对外交流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中国菜名翻译需要综合使用归化与异化策略。本文通过对这两种翻译策略进行探讨,希望能够帮助译者更加规范地翻译中国菜名,从而更好地实现跨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7.
翻译是文化交流的一种方式,一个民族的文化地位及特定文学多元系统内翻译文学的地位都会对译者翻译策略的选择产生重大的影响。根据Evan-Eohar的多元系统假说,分析我国著名翻译家杨宪益夫妇及英国汉学家霍克斯翻译《红楼梦》时所选用的不同翻译策略异化和归化的原因可以发现:译者的翻译目的、对源语文化的认同程度及源语文化在目的语文化系统中的位置等诸多因素,皆会影响译者翻译策略的选择。本文从多元系统理论视觉,以《红楼梦》的两个英译本为例,就翻译策略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8.
黄敏慧 《海外英语》2012,(3):123-125
小说《红楼梦》人物对话中存在着大量仿拟修辞。但是仿拟的翻译却是一个艰难的任务,因为有的词句在汉语中能够制造出仿拟效果,但英语中不一定存在着与它们对等的词句。该文以彼得·纽马克的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理论为基础,对比分析杨宪益和霍克斯的《红楼梦》英译本中仿拟辞格的翻译,归纳出两位译者在处理仿拟时使用的翻译方法,并分析了两种方法的巧妙之处。  相似文献   

9.
《红楼梦》是一部反映中国封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其中也充满着佛教和道教文化意识及其有关的语汇。对这些宗教词语文化内涵的理解和处理,不仅体现了译者的文化取向、价值观念,而且也关系到其译作的成败。以杨宪益与霍克斯翻译的《红楼梦》英译本为例,从互文性视角就《红楼梦》两译本宗教文化翻译策略及其宗教渊源进行阐释与解读,可看出,《红楼梦》英译本对宗教文化因素的翻译策略,反映了译者在其所属元文本影响下所形成的宗教文化取向和翻译观,从而使其译作呈现出各自的特色。  相似文献   

10.
本文尝试运用许渊冲的"三美"论,分析《红楼梦》"红豆曲"在杨宪益与戴乃迭夫妇译本以及大卫·霍克斯译本中的翻译。探讨两位译者采取的不同翻译策略,及其在传达原作的过程中在音、形、意方面的得与失,论证"三美"原则在"红豆曲"翻译中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11.
《考试周刊》2016,(20):15-16
作为中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红楼梦》中有大量颜色隐喻,尤其是"红"的隐喻。鉴于目前颜色隐喻及其翻译研究的缺乏,本文在概念隐喻理论框架下,通过对《红楼梦》中"红"隐喻及其英译策略的分析,探寻其隐喻意义、目标域及两英译本中译者对其所采用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2.
"翻译适应选择论"是从"适应"与"选择"的视角对翻译作出描述和解释的新译学理论。翻译行为就是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活动。文章将译者对翻译环境的适应与选择作为切入点,从生态翻译学的角度比较杨宪益英译《红楼梦》和霍克斯英译《红楼梦》在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三维转换上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浮生六记》的两个英译本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比较,从译者主体性的角度探讨分析了两位译者翻译策略的选择及其成因。本研究认为,不论译者采取什么样的翻译策略,都会受到自身价值观、意识形态或文化背景等因素的潜在制约,并在翻译的过程中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纽马克的语义翻译论和交际翻译论为理论基础,分析了<红楼梦>的两个译本在花文化翻译中的取舍,探讨了译者的翻译策略与方法的选择,并由翻译目的论分析了两译本翻译策略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5.
翻译是一种复杂的动态活动。翻译作品的最终出炉除了译者的主体作用外,还受到各种规范的制约,这些规范是通过译者发挥作用的。本文将以杨宪益翻译的《红楼梦》为例,分析翻译文学在文学多元系统中的地位;意识形态与赞助人;意向读者和翻译目的等规范在译者翻译策略抉择过程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文章从功能主义目的论的角度探讨了《红楼梦》茶文化的翻译。作者以杨宪益和Hawl〈es~《红楼梦》英译本为依据,通过对比分析译文,得出:翻译目的决定翻译策略,任何大胆的改动只要服从目的法则都可接受。从这一角度看,霍译本旨在带给西方读者更多的阅读愉悦感,他采用归化的策略来满足接受者的需求。这样的转变达到了译者的翻译目的,是成功的文学翻译范例。  相似文献   

17.
勒菲弗尔的翻译改写理论认为赞助人、意识形态、诗学形态等方面对译者的翻译策略起关键作用。笔者以《七律·长征》的斯诺英译本以及许渊冲英译本,从上述理论出发,剖析两位译者的翻译操控与截然不同的翻译选择。  相似文献   

18.
从功能翻译理论的角度对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的两个英译本(杨宪益、戴乃迭译本和霍克斯译本)中的典故翻译进行研究,对比和分析杨译本和霍译本对于典故所采取的不同翻译策略和方法。通过研究表明,两个译本体现了翻译目的对翻译策略的影响,不同的翻译目的决定了译者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和翻译原则。  相似文献   

19.
杨宪益夫妇和霍克斯分别翻译的《红楼梦》可谓二十世纪中国翻译史上的两部标志性作品。文章从翻译目的论的角度分析了翻译目的对《红楼梦》译者的翻译过程所产生的影响。主要从文化、意识形态、译本的编排三方面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20.
文学作品中的文化缺省是指作者在与其意向读者交流时,对双方共有的相关背景知识的省略.文化缺省的存在妨碍了跨文化言语交际的顺利进行.译者作为文化交流的使者,有责任在翻译中对之进行重构,以帮助译文读者建立语义连贯,从而更好的理解原语作品的内涵,了解异域文化.本文以《红楼梦》为例,归纳和说明杨宪益、戴乃迭两位译者针对文本中的文化缺省所采取的翻译策略,并对此加以评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