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特定的族裔身份和性别赋予了美国黑人女性戏剧独特的写作主题、手法和风格。黑人女性戏剧作家们从女性视角出发,将本族裔的文化特征融入创作之中,表现身处族裔和性别双重压迫下的挣扎与反抗。黑人女性戏剧文学不仅极大地丰富了美国文学,也为从文化视角了解黑人文学创作提供了良好的文本参考。更重要的是,作品中所表达的争取自由、平等的观念和建构独立身份的观点,为黑人女性自我解放意识的觉醒做了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2.
影片《被解放的姜戈》戏虐而巧妙地书写了美国奴隶制时期的黑人身份,其中依次出场的男性有五类:待售奴隶、自由人、奴隶贩子、曼丁哥、管家,而他们的身份位移区间分别为:待售奴隶一自由人,途径:白人购买;自由人一奴隶贩子,途径:在白人面前压迫本族裔;曼丁哥一胜者,途径:在主人面前打死对手;管家一准白人,途径:对主人忠心不二,对族裔摧残至极。女性则共有三个等级的身份:性奴一农奴一家奴,影响这些等级变迁的关键因素是其容貌和谈吐,而衡量这两种因素是否达标的终极决定者则是买卖她们的白人。由此可见,在白人宰制的语境中,黑人在“存在大链条”上的身份位移不过是一种本族裔内有关阶级变迁的伪位移。  相似文献   

3.
影片《被解放的姜戈》戏虐而巧妙地书写了美国奴隶制时期的黑人身份,其中依次出场的男性有五类:待售奴隶、自由人、奴隶贩子、曼丁哥、管家,而他们的身份位移区间分别为:待售奴隶→自由人,途径:白人购买;自由人→奴隶贩子,途径:在白人面前压迫本族裔;曼丁哥→胜者,途径:在主人面前打死对手;管家→准白人,途径:对主人忠心不二,对族裔摧残至极。女性则共有三个等级的身份:性奴→农奴→家奴,影响这些等级变迁的关键因素是其容貌和谈吐,而衡量这两种因素是否达标的终极决定者则是买卖她们的白人。由此可见,在白人宰制的语境中,黑人在"存在大链条"上的身份位移不过是一种本族裔内有关阶级变迁的伪位移。  相似文献   

4.
文化身份认同关系到个体的自我归属和精神命运,文化身份的不确定性和分裂会导向主体的焦虑感和无根感。在多元文化背景下,文化身份具有流动性,差异性、断裂性的特点,传统文化身份的恒定性,单一性受到了挑战。托妮·莫里森是美国当代黑人女作家,她感受到黑人对族裔文化传统的遗忘导致自我缺失,通过黑人族裔文化身份历史流变的书写,寻求白人语境中美国黑人文化身份的重塑和建构。  相似文献   

5.
文学人物的文化身份阐释是当代形象学的一个重要内容,作为美国少数族裔中黑人女性群体的代言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在她的作品中,揭示了美国黑人,特别是黑人妇女所遭受的社会压抑和性别歧视,唤起了黑人的自省和改变自我命运的勇气,同时也唤起整个社会对改善黑人成长环境的思索。本文通过对《宠儿》这部作品的分析,从独特的视角透视了美国黑人妇女多重的、复杂的族裔文化身份,同时也昭示了一个民族的觉醒。  相似文献   

6.
《一名女奴的人生际遇》是早期非裔女作家哈丽雅特·雅各布斯的一部自传式作品。它揭示了处在奴隶制与父权制夹缝中的黑人女性的生存境遇以及出现的身份危机。从女性主义的视角分析女主人公琳达的成长史,可以窥见其对身份的探索,以及黑人女性的觉醒对整个黑人民族身份建构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宠儿》是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妮·莫里森的巅峰之作。它揭露了美国黑人在奴隶制被废除前的悲惨生活,揭示了奴隶制给黑人所带来的巨大影响。从女性主义和种族的视角对文中四位女主人公:贝比·萨格斯、塞丝、宠儿和丹芙进行分析,可以窥见黑人女性对身份的寻求。  相似文献   

8.
作为20世纪描述美国黑人创伤小说之一的《看不见的人》,通过主人公看不见的人对其社会身份、自我身份和未来追求的焦虑,勾画了黑人探索个人命运和种族命运的众生像,展现了黑人长期被迫面对的种族歧视和文化身份危机,记载了黑人文化身份意识逐步走向自觉的历程.焦虑来源于对自己在世界中所处地位的担忧,因此在以白人价值观为主导的美国社会中,对自我身份、社会身份以及种族意识焦虑的探讨不仅对于黑人群体,对其它少数族裔群体的权利诉求也具有深远而现实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生活在西方主流文化的中心,关于少数族裔文化身份的探讨一直贯穿于她的作品之中.在小说《天堂》中,作者将对身份认同的探讨带向历史的源头,重新检查文化的生产和发布过程,希望能为充满焦虑的少数族裔身份找到可以安放的位置,从而寻求到真正天堂之所在.同样有着少数族裔身份的后殖民理论家霍米·巴巴认为文化意义的生产必然要穿越一个他称之为“第三空间”的地带,由于第三空间的介入,文化始源的纯真性遭受颠覆.为了重新寻回属于少数族裔的自我认同,带领黑人群体找到真正的天堂,英里森在《天堂》中构建了一个类似的介入性空同.文章旨在援引霍米·巴巴的第三空间理论,分析莫里森在小说《天堂》对于黑人少数族裔乃至整个人类出路的探讨.  相似文献   

10.
第86届奥斯卡最佳影片《为奴十二年》是批判美国内战前奴隶制的佳作。通过文本细读和分析发现,电影主要批判南方白人男性对黑人男性的规训以及南方白人男女对黑人女性的控制,暗含北方对南方的东方主义凝视,以及南方出于地域保护主义引申出的反凝视。究其根本,南方白人凭借奴隶制对黑人他者进行系统性歧视和劳动压迫,并对女性进行性别和族裔双重压迫,而美国北方以地域东方主义的视角对南方进行道德批判和凝视,激起南方反扑。由此可见,种族主义奴役黑人的同时,也在反噬白人自身,受到主流话语的批判。  相似文献   

11.
十七世纪起,国际奴隶贩子把非洲的黑人运到北美洲,卖给北部工商业者和南部种植园主做奴隶,于是黑人奴隶制在北美洲发展起来。美国独立后不久,由于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北部废除了奴隶制,而南部则继续经营农业,奴隶制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到了十九世纪中期,由于黑人奴隶制已经成为美国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的障碍,因而发生了南北战争。战争的结果,南部失败,黑人奴隶制被废除了。 黑人奴隶制的废除,已经有一百多年了。但是对于黑人奴隶制究竟是仁慈的奴隶制,还是历史上最残酷的奴隶制的问题,美国资产阶级的历史学家们似乎还没有取得一致的结论。在现代美国历史学家中,认为黑人奴隶制是仁慈的奴隶制的,为数不少。例如,美国有一位著名教授科特里尔(R.S.Cotterill)于1936年写道:  相似文献   

12.
美国黑人女性文学通过带有族裔色彩的抒写方式,从女性的视角出发,表现黑人女性处在种族与性别双重压制下的迷茫与困惑、挣扎与反抗,表达黑人妇女渴望改变"他者"的处境并获得身份认同的愿望。基于美国黑人女性文学视角,解析美国社会现象中的问题,将有利于人们更好地研究黑人女性文学写作主题和创作手法的文化根源,以及其中的精神和情感诉求。  相似文献   

13.
盖茨非裔文学理论的"逆生长性"是指它从族裔书面文学文本到口头民俗祝酒词,再从非裔口头文化传统到非洲口头文化传统的归根性,这种特性是挫败"欧洲中心主义"的历史产物。整个"逆生长"之旅表现为:族裔文学文本的互文性→意指的猴子→新奥尔良的猴子→哈瓦那的猴子→猴子→埃苏-埃拉巴拉→意指理论,旨在借助非裔传统与非洲传统的关联来证明黑人"有"文论传统的统一性和完整性,以解构"白文论"霸权。然而,这个归根旅程一方面由于缺失真正衔接意指的猴子与埃苏的历史证据而变成了非裔元素与非洲元素的牵强拼贴;另一方面则由于"意指性"和黑人口语体语言无法涵盖多数族裔文学作品而削弱了"黑文论"传统的形而上性。这就是非裔学者在申诉黑人文化身份,通过杂糅新大陆黑人传统与非洲黑人传统建构"非洲中心主义"时无法规避的文化困境。  相似文献   

14.
《梅丽迪安》是美国黑人女作家艾丽斯·沃克的代表作之一,它通过讲述黑人女孩梅丽迪安的成长,反映出美国黑人族裔群体的生存状况。对自然的刻画是小说中一个突出的主题。自然同种族、性别问题联系在一起,作者不仅借自然的破坏来隐喻美国黑人族裔与本民族历史的断裂、揭露年轻一代黑人的生存困境,还强调自然在黑人女性自我实现和黑人文化延续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因此小说也体现出强烈的生态内涵。《梅丽迪安》可视为研究沃克生态观的溯源之作,有助于更深入、全面地了解沃克的生态世界观;同时,其少数族裔身份的加入也必然对当代生态批评研究向多元化发展起到更好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5.
赫斯顿的长篇小说《他们眼望上苍》叙述了奴隶制废除后,仍处在男性权威和白人至上的思想桎梏下,黑人女性寻找自我,发现自我,女性意识觉醒的思想和感情的故事。通过对小说主人公珍妮的"身份"解读,引导读者分享作者所特有的黑人女性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16.
《宠儿》是非裔美国女作家托尼·莫里森的历史三部曲之一。从霍米·巴巴的后殖民主义视角解读小说《宠儿》中的黑人女性身份的建构,通过分析莫里森在小说中对黑人女性一段被遗忘历史的痛苦回顾,揭示出生活在奴隶制及其阴影下的人们,只有爱自己,积极融入黑人社区,才能直面历史的阴魂,重新寻找历史对现实的意义,粉碎无法言说的过去附加于身的他性,走上获得主体地位之路。  相似文献   

17.
由于历史和自身经验的原因,南非白人作家库切,面临着一种身份认同危机:从族裔上讲,他属于欧洲,但却对欧洲的意识予以抵制;他虽然同情非洲黑人的不幸,却又无法拥有和进入黑非洲的文化传统,他的文化身份具有明显的混杂性特征,他只能以中间人的身份在历史的移位造成的文化夹缝中进行调适和协商,以期能最终实现消除了种族差异的理想的南非国民身份。  相似文献   

18.
纵观历史,身份危机的出现导致各非裔美国作家致力于探寻非裔美国人真正出路。华特·莫斯里则以其自身特殊的散居经历为依据,反对因本族群固步自封而忽视其他族群的文化精髓的做法,强调各族裔之间的融合才是解决之道。华特·莫斯里在其作品《黑人贝蒂》中对人物价值观的塑造阐释了其所体现的散居的族裔群体之间文化融合的美好前景。  相似文献   

19.
美国黑人女性戏剧作为少数族裔女性文学之一,旨在实现其边缘文化身份认同。黑人女性剧作作家运用其独特的女性文本书写范式抵制主流文化的侵蚀,维护黑人女性文学。后殖民主义批评主张多元文化共存,反对主流文化的霸权主义。对美国黑人女性戏剧与后殖民主义批评的研究有利于世界文化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20.
莫里森的长篇小说《宠儿》为人们展现了奴隶制下的黑人母亲所承受的巨大的创伤。即使在奴隶制被废除后,黑人母亲仍然生活在创伤之中。虽然黑人母亲在创伤愈合的过程中会受到多方面的影响,但母女情谊对于黑人母亲的创伤愈合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