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后殖民语境下,翻译研究因意识形态的介入走向社会、文化层面,赋予翻译深刻的现实意义。以杨宪益和霍克斯的《红楼梦》英译本为研究范本,分析两译本在习语典故、宗教文化以及诗词意象方面的不同处理策略,探究在权力差异环境中不平等的文化交流现象,进一步说明译者所处的意识形态和文化背景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他们采取的翻译策略,以及在后殖民主义语境下,强势文化运用归化翻译策略来达到文化同化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萨迦格言》是藏族格言诗中获得关注最多的作品,目前国内外共出现了四个英译本,本文选择其中三个英译本中的宗教文化负载词的翻译进行对比研究,并发现三位译者在处理宗教文化负载词的翻译上采用不同的策略和方法,产生差异的主要原因有宗教信仰、意识形态和非专属词汇的理解差异等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3.
《红楼梦》是一部反映中国封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其中也充满着佛教和道教文化意识及其有关的语汇。对这些宗教词语文化内涵的理解和处理,不仅体现了译者的文化取向、价值观念,而且也关系到其译作的成败。以杨宪益与霍克斯翻译的《红楼梦》英译本为例,从互文性视角就《红楼梦》两译本宗教文化翻译策略及其宗教渊源进行阐释与解读,可看出,《红楼梦》英译本对宗教文化因素的翻译策略,反映了译者在其所属元文本影响下所形成的宗教文化取向和翻译观,从而使其译作呈现出各自的特色。  相似文献   

4.
吴娜 《华章》2013,(15)
《聊斋志异》是中国古典奇幻小说的顶峰艺术之作,对后继文学影响深远。本文通过对两个不同英译本进行比较分析,意在证实翻译是基于不同翻译目的,译者在不同意识程度的指导下,对语境关系及语言结构做出动态顺应选择的语言转换和文化传递的过程。顺应论对翻译有很强的解释力,即翻译中的绝大多数问题在顺应论框架下都能得到很好的解释,因而能够指导对英译本的比较赏析。  相似文献   

5.
文章以<红楼梦>杨氏和霍氏英译本中关于龙、凤俗语的不同译法为例,比较翻译语言学派和文化学派两大翻译研究范式,探讨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指出将翻译研究置于文化比较语境之下,实现从一种文化向另一种文化的转化、阐释和再现.  相似文献   

6.
宗教与文化密不可分。民族文化之间的差异是造成翻译障碍的一个重要因素。从关联理论的角度出发,通过对杨宪益《红楼梦》英译本中部分代表性宗教词汇的翻译策略及技巧进行了探讨,从而证实了关联翻译理论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7.
文章以《阿Q正传》的两英译本为研究对象,依据“意识形态理论”、应用统计学方法从历时角度考察不同时期、不同民族文化语境下的译者意识形态与其翻译转换策略的关系.调查数据显示杨译本为异化本,拉译本为归化本,译者翻译策略受到各自民族、时代文化语境的制约.译者在意识形态内容方面翻译策略与总体翻译策略相一致,但自身在分布上存在细微差异.  相似文献   

8.
从文化的涵义,语言、文化和翻译的关系出发,提出归化和异化两种文化翻译策略。归化指以目的语文化为归宿的翻译策略;异化指以源语文化为归宿的翻译策略。并从跨文化翻译的角度对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的两个英译本中的文化因素进行研究,包括生态文化、语言文化、宗教文化、物质文化以及社会文化五个方面。根据译者目的和目标读者的不同,杨完益主要运用异化翻译,而霍克斯主要运用归化翻译。  相似文献   

9.
社会文化语境对理解会话含义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英国ITV热播的古典剧《唐顿庄园》──反映了20世纪Grantham伯爵一家关于家产继承权而衍生出的勾心斗角、阴谋诡计、阶级斗争等等繁复又诱人的故事。剧中语言特色非常具有研究价值。文章试从理解会话含义的重要因素:文学文化语境,艺术文化语境,政治文化语境,经济文化语境,宗教文化语境,社会风俗文化语境等方面对《唐顿庄园》的会话含义进行解读,旨在为观众更好地理解《唐顿庄园》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
史诗《玛纳斯》是柯尔克孜族的文学经典,其英译受到广泛关注,但是针对国内英译本的研究较少。以张天心《玛纳斯故事》英译本为研究对象,从译本的文体特点、文化意象的处理、语言特点及视觉模态的应用等角度对译文特点进行探讨。研究发现,该译本与后现代语境下出现的通俗化翻译倾向、碎片化阅读倾向和翻译的视觉转向相匹配,能够较好地实现普及柯尔克孜文化,推动《玛纳斯》英译发展的目的,对其他民族典籍的通俗化翻译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受中国和英语国家不同的家庭结构、宗法观念、姓名文化、文化模式和礼貌原则等的影响,汉语和英语中称谓语的使用不尽相同。在四大名著的多个英译本中,根据不同的语境和翻译目的等,分别采用了归化策略和异化策略,通过替代、改写、直译和加注等具体翻译方法对称谓语中存在的文化差异进行了翻译处理。  相似文献   

12.
顺应论是Verschueren提出的语用学研究理论,强调语言使用过程中的选择必须与语境相顺应。翻译也不例外。在《师傅越来越幽默》的英译本中,译者葛浩文选择顺应英语语境,即英语读者语言语境和交际语境,使译本在英语世界易于接受,获得大量好评。但同时,对中国的文化特色也存在一些误读和屏蔽。  相似文献   

13.
《围城》作为中国的名著,从未被学术界和文艺界的狂热者忽视过。由Jeanne Kelly和矛国权翻译的英译本《围城》,在西方文艺界引起了轰动,并且好评如潮。很多学者认为,《围城》的英译本顺应了西方读者和西方文化。然而,这究竟是一种顺应还是一种暴力值得我们深思。文章主要从几个部分进行展开和讨论:首先,在分析前人对《围城》英译本的评论后,提出观点,翻译即归化暴力;以贝尔曼的异质性与韦奴蒂的差异的伦理为理论框架,从文化的各个层面展开讨论,即生态文化,物质文化,社会文化,语言文化,宗教文化;最后得出结论:翻译的归化暴力在《围城》的英译本中有很好的体现。  相似文献   

14.
明末著名戏剧家汤显祖创作的《牡丹亭》,是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一部不朽的杰作。本文拟从接受美学的角度,对汤显祖《牡丹亭》的两个英译本进行对比研究,从文化意象、韵律、修辞三个方面分析译本,发现不同的译本,所侧重的内容点不同,采取的翻译策略也不相同,要根据其特定的语境采取合适的翻译策略。通过这样的分析探讨,从而推动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继承与发展,帮助外国读者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的戏曲文化。  相似文献   

15.
文章基于生态翻译学的相关理论,对《道德经》中“虚”“静”观的不同英译进行对比分析,指出:具备生态伦理意识的《道德经》英译本在目的语文化中有更强生命力;翻译的生态伦理意识是将翻译的主体即译者与翻译生态环境中的各个要素看成一个互为联系的有机整体;培养典籍译者的生态伦理意识对全球化语境下汉语文化的传介与目的语文化的建构均有重要意义,其途径主要有翻译教育与翻译研究.  相似文献   

16.
根据关联翻译理论,以《浮躁》英译本为个案,探讨汉语独特文化意象英译的翻译方法。研究表明,当原文读者的认知语境在译文读者的认知语境中缺失的情况下,译者只要根据上下文语境推导出原文作者的交际意图,通过直译加注、舍去形象意译或者转换形象都可使译文达到最佳关联。  相似文献   

17.
基于德国功能派的翻译目的论,以理雅各的《礼记》英译本为研究案例,分析了理雅各对中国神秘文化的译介。为了襄助其传教事业,理雅各采取了归化的译法来翻译某些蕴涵中国神秘文化的词,体现出了他的宗教融合倾向,同时,当某些中国神秘文化现象在西方文化中找不到类似的文化意象时,他又采取了异化的翻译方法,以便划清中国宗教和基督教之间的界限。  相似文献   

18.
可及性是依赖于读者信息处理能力的一个心理学概念。本文通过莫言的《蛙》及其英译本的相互对照,对不同语境中各种前指标志词的使用及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对词汇的不同处理方式进行分析,进一步探究可及性理论对前指翻译在认知方面的解释力,为前指现象的研究开拓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9.
杨宪益英译本《红楼梦》使用了6种不同的英文称谓语来翻译同一个中文称谓"老太太",这种语言的选择不是随意而为,而是基于交际语境和语言语境的礼貌顺应。从顺应理论的视角研究礼貌,将有助于更全面地阐释翻译中的礼貌现象,从而对翻译理论研究和实践产生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在中西不同的文化语境中,“宗教”、“哲学”具有多元丰富的内涵。在西方文化语境中,“宗教”既表述了神人关系,亦说明了人的敬神态度;在中国文化儒释道格局中,宗教具有更为复杂的多维意蕴;同时,哲学作为一种理性思维和推断,反映出人类的认知达到了一定的高度。从历史发展来看,“宗教”与“哲学”两者呈现出交融互渗、彼此共构的关系。在一定意义上说,宗教曾是哲学的温床,而现在也仍可被视为哲学的继续,由此,展示出“宗教”与“哲学”在不同历史境遇中的价值与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