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闽粤台地区民间信仰盛行,与这一地区信巫、尚鬼、重祀的社会文化背景密切相关,而相同的民系在三地之间的移民关系决定了闽、粤、台民间信仰具有较大的同质性。本文以闽粤台民间信仰的传承、变迁为重点,从不同角度分析了盛行于这一地区的临水夫人信仰、三山国王信仰、惭愧祖师信仰、开漳圣王信仰等民间信仰在三地的传承与变迁,进而引出对跨学科研究方法的思考和探讨,提出人类学、历史学、社会学等学科应该互相整合和互补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习惯法信仰浓厚、宗教法信仰普遍、国家法信仰欠缺是我国少数民族法信仰的现状。少数民族法信仰具有国家法信仰的整体差异性、民族习惯法信仰的普遍性,法信仰的多层次性,法信仰的多元性等特点。建设法治国家、法治社会,必须树立起少数民族群众对国家法的权威,提高他们对国家法的信仰。培植少数民族国家法信仰,对促进少数民族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维护国家的繁荣、发展、稳定和统一,巩固、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树立中华民族良好国际形象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采用大学生精神信仰问卷和自我和谐量表对172名大学生进行调查,以探讨大学生精神信仰与自我和谐的现状及其关系.结果表明:(1)总体来看,大学生的社会信仰占主导,其次为实用信仰,超自然信仰最弱.男生的家族崇拜、金钱崇拜信仰水平显著高于女生,女生的民族主义、国家主义信仰水平显著高于男生.金钱崇拜信仰水平随年级的升高而增加;(2)大学生的自我和谐总体上处于中等水平.男生的自我灵活性显著低于女生,大一学生自我与经验不和谐水平显著低于大二、大三、大四学生;(3)大学生的实用信仰和超自然信仰与自我和谐呈显著正相关,社会信仰与自我和谐呈显著负相关.实用信仰和超自然信仰对自我和谐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社会信仰对自我和谐具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4.
本文着重探讨了汉族民间信仰与儒、释、道之间的关系。认为 :一 ,由于儒家在汉族文化中的主导地位 ,汉族民间信仰形成了一切讲究实用、利用更甚于崇拜的独特文化个性。这是汉族民间信仰长期滞留在较低级的宗教形态中的原因。二 ,汉族民间信仰与佛、道之间长期的双向交流 ,使得汉族民间信仰虽已趋向衰微 ,却又得以顽强地存活下来 ,始终未能被人为宗教所取代  相似文献   

5.
20 0 1年 11月 16日《人民日报》第 11版 ,刊发了署名张理海的一则报道 :《信念、信仰、理想的本质及其关系》。该文说 ,由中共中央党校哲学部、清华大学哲学系等 2 2个单位发起并在西安举行了“理想、信念、信仰与价值观”学术讨论会。与会者普遍认为 ,“信念、信仰、理想是超越现实、对美好远景和远大价值目标的自觉的追求 ,是超越自我、塑造自我、发展自我、努力实现更高价值的自我意识。”这句话最简括的意思是 :信念、信仰、理想是自我意识。笔者认为 ,“信念、信仰、理想”与“自我意识”,在逻辑上没有种属关系。一、在社会意识系统中…  相似文献   

6.
许晔 《培训与研究》2006,23(1):129-131
文化背景的不同,风俗的不同,联想的不同,制度、信仰、世界观的不同和社交礼节的不同构成了第一个主要差异——社会文化与观念的差异。思维模式的差异,主要包括时间概念和空间位置关系两方面。信仰差异中经验信仰、信息信仰和推论信仰共同作用对翻译产生影响。因而,我们必须用一种客观公平的态度来看待各种文化,尽量实现翻译中文化功能的对等。  相似文献   

7.
自近代以来"科学是对世界的真实客观的反映"的观点遭到来自多方面的质疑,从而改变了人们对科学的信仰。伴随着风险社会的到来,高校大学生的信仰状况也随之发生了变化,表现在信仰教育上出现了偏差甚至缺失。引导高校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信仰观,创新信仰教育的理念,进一步明确信仰教育的内容,厘清信仰教育的界限,对避免信仰教育政治化、功利化、世俗化倾向具有十分重要而又现实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坚定科学的信仰能点燃人生的激情,激发人们的才智,激励人们奋发向上。古往今来,凡是为人类进步事业做出杰出贡献的人,无不具有坚定、科学的信仰。所以,面对社会转型时期,加强显得更加重要。本文正是从这个意义上分析了当前大学生的信仰现状、原因,提出了加强和改进大学生信仰教育的对策。  相似文献   

9.
伍家沟村与河北耿村民间故事中都较全面地反映了当地的民间信仰,两村民间故事所反映的民间信仰有同有异,相同的主要内容有:鬼魂信仰,精怪信仰,命运信仰等;不同的内容主要有伍家沟村民间故事着重反映了民众的巫术信仰、成仙信仰,耿村民间故事着重反映了天神信仰、水神信仰,两村不同的民间信仰产生的原因主要是由两村所处不同的地理环境、及两村处在两个不同文化圈所致。  相似文献   

10.
信仰作为价值观,存在两对矛盾:终极性(超越性)与现实性,理性与非理性。科学并不消解信仰,相反二者还会交合,产生科学信仰。马克思主义是信仰,是科学信仰,我们应用现实运动与终极理想相统一的思维方式对待马克思主义信仰。  相似文献   

11.
当代高中生的主流信仰积极健康,但也有部分学生过度关注自我发展和个人生活幸福,存在信仰困惑,对国家前途缺乏信心。从影响高中生信仰教育的各种内外因素出发,推动构建全员、全学科、全方位、全过程育人的大课程体系,改革和创新信仰教育方式,构建家庭、学校、社会、网络组成的“四位一体”育人格局,形成“处处讲思政、课课有思政、人人重育人”良好氛围,让每位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坚定理想信念、把握正确人生方向,让每一粒信仰的种子都能扎根发芽、茁壮生长。  相似文献   

12.
基于青年特殊阶段性的考量和信仰生成层次性的认知,青年信仰的生成既是一种需要认同,又是一种伦理内化;既是一种心理整合,又是一种环境塑造,更是一种实践确认和巩固.青年信仰的发展历经接触、摹仿、学习、反思和深化阶段,遵循模仿—创新律、层次—发展律,个体—社会律和突变—连续律.青年信仰危机则是在信仰的生成发展过程中,不断否定旧我、扬弃本我、追求自我的精神演进过程,表象为行为激烈、理想迷失、信念流逝.信仰危机既有深刻的现代性根源,又与青年自身因素和成长特性密切相关,青年信仰危机的消解过程本质上就是信仰重塑、信仰建构和信仰科学化过程.  相似文献   

13.
民间信仰的发生与人类的生存活动息息相关,并具有潜隐性、多元性、弥散性等特征。黄河流域山陕豫民间信仰的远源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的万物有灵观,其根脉孕育于农耕文化的土壤之中,围绕着物的生产与种的繁衍这两大需求,形成了以自然农业神信仰、社会保护神信仰、世俗化的儒释道信仰为主干系统的民间信仰谱系。九曲黄河、险象环生的地理形势和十年九旱、雨不逢时的气候条件衍生了独特的河神信仰与雨神信仰,经由灵验传说、人格化、世俗化等环节的演进机制,走向人们心灵深处,参与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在社会转型期,民间信仰发展要加强信仰内部各要素的互动,促进民间信仰与社会结构各个环节的交融,发挥民间信仰对社会群体的道德伦理教化功能、社会组织整合功能和社会秩序的软性控制功能,彰显民间信仰在乡村振兴中的内生性力量。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600名大学生的问卷调查与回归分析发现,大学生的生活满意度、生存压力与人生信仰存在一定的相关性:总体生活满意度对国家和民族信仰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生活的主观满意度对生命信仰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经济状况满意度、经济压力和就业压力对金钱信仰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经济压力对马克思主义信仰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学习压力对马克思主义信仰具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5.
伍家沟村与河北耿村民间故事中都较全面地反映了当地的民间信仰,两村民间故事所反映的民间信仰有同有异,相同的主要内容有:鬼魂信仰,精怪信仰,命运信仰等;不同的内容主要有伍家沟村民间故事着重反映了民众的巫术信仰、成仙信仰,耿村民间故事着重反映了天神信仰、水神信仰,两村不同的民间信仰产生的原因主要是由两村所处不同的地理环境、及两村处在两个不同文化圈所致.  相似文献   

16.
李白诗歌中经常出现浮云、烟雾、彩霞等意象,这是诗人道教信仰的体现.浮云、烟雾、彩霞等是道教仙界的象征也就是李白关注云、雾、烟、霞的动因;云、雾、烟、霞意象呈现出李白得道成仙的强烈愿望,并且表现了其道教信仰的前后变化;同时具有道教色彩的云、雾、烟、霞意象促成了李白道教信仰诗的浪漫主义色彩.  相似文献   

17.
徽州忠义神信仰是其民间信仰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种带有儒家价值观的神灵崇拜,其形成与发展经历了长期而漫长的过程。从现实人物到忠义神灵,从小范围的民间祭祀到整个徽州的信仰活动,忠义神信仰发生了量到质的蜕变,这些变化离不开民众和政府的双向推动,而徽州社会对忠义神信仰的实践也构成了其独特的民间信仰图景。  相似文献   

18.
为了构建心理韧性在精神信仰与生活满意度关系的中介模型,采用大学生精神信仰问卷、Connor-Davidson韧性量表与青少年生活满意度量表对570名大学生进行测量。结果显示:超自然信仰与心理韧性、生活满意度呈显著负相关,社会信仰与心理韧性、生活满意度呈显著正相关,心理韧性与生活满意度呈显著正相关;心理韧性在超自然信仰与生活满意度间具有中介效应,在社会信仰与生活满意度间也具有中介效应。结论:心理韧性在精神信仰对生活满意度的关系中起重要作用,注重增强大学生的社会信仰,减少超自然信仰,提升个体的生活满意度水平。  相似文献   

19.
:高校“两课”教学是一种高层次的信仰教育 ,准确理解马克思主义是形成信仰的前提 ,引导学生自觉接受马克思主义是确立信仰的关键。这是“两课”教学的着力点  相似文献   

20.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是新时代我们不断前进的重要精神力量。青年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要以信仰为纲、信念为轴、信心为目,把握"三信"的理论逻辑和整体意蕴,引导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