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鲁迅的散文诗集《野草》,在他的创作中无疑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鲁迅说过他的全部哲学都在《野草》里。蕴含着作家自己深沉凝重的生命体验的《野草》,反映出了鲁迅灵魂的“真”与“深”。运用弗洛伊德的梦的解析的原理,对《野草》中几篇和梦境有关的散文诗进行分析,力图探索作家写作的心路历程以及其中所蕴含的丰赡的哲学意蕴。  相似文献   

2.
《野草》与“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野草》是鲁迅创作中写梦最集中、最执着、最自觉的散文诗小集。在二十三首诗篇中,涉及梦幻的就有十二篇,占百分之五十强。开篇《秋夜》就出现了花、叶、枣树三个秋夜之梦,终篇则以《一觉》作结,梦与醒前后呼应,暗示着作者1924年9月至1926年4月这一段独特的心灵历程。《野草》中有九篇重笔写梦,尤其是连续出现了七篇均以“我梦见自己……”开首的精品,作者写梦真可谓执着、自觉。如何看待《野草》时期鲁迅的精神世界,  相似文献   

3.
鲁迅的散文诗集《野草》中除了通过诗化的语言书写对现实的直接感受之外,还有部分篇章鲁迅则是借助梦境来表达自己内心世界的所思所想的。《野草》中的梦包括现实之梦、怪诞之梦和虚实之梦三种形式,鲁迅借助梦境曲折地表达了自己的内心感受。  相似文献   

4.
鲁迅的小说和杂文侧重于思考外部世界,而《野草》则是鲁迅自己孤独、痛苦、绝望而抗争的灵魂的体验和升华,完全是鲁迅的“心灵史”。《野草》的每篇作品都不同程度地交织着作者在特定历史时期的矛盾情绪:一方面顽强坚决、渴望战斗;一方面又彷徨苦闷、忧伤寂寞。  相似文献   

5.
鲁迅先生的《风筝》写于一九二五年一月二十四日,最初发表于一九二五年二月二日出版的《雨丝》周刊第十二期,一九二七年四月编入散文诗集《野草》。“因为那时难于直说,所以措词就很含糊了”(《〈野草〉英文译本序》),同《野草》中的其它作品一样,对《风筝》的理解不是一下子就能吃准的。为此,我们就几个具体问题谈谈不成熟的想法。  相似文献   

6.
《野草》历来以其艰深隐晦吸引着学者们执笔与伟大的文学家鲁迅进行心灵的沟通与感应。由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 0 0 3年出版的刘彦荣的学术著作《奇谲的心灵图影———<野草>意识与无意识关系之探讨》,则于新时期文学研究中展示了又一独特亮丽的风景。这本论著,注重从意识与无意识相互关系的角度探讨《野草》的创作缘起,于传统研究方法外另辟蹊径,兼顾微观分析与宏观把握,构筑了“奇谲的心灵图影”。正如书中提到的,《野草》措辞的含糊使有的学者认为它是鲁迅留给后人的世纪性的“文学猜想”。而本书即是从诸如精神分析、原型批评、符号学等领…  相似文献   

7.
《野草》是鲁迅生命的哲学.其中九篇是以梦的形式而构建的,在这九个梦里鲁迅展现了他对生与死的两难困惑,面对这样的困惑鲁迅选择了无奈的回避,其中“梦中梦”的独特艺术构筑体现了鲁迅纯然的生命艺术.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鲁迅《野草》的文本分析,以死亡和梦这两个意象为基点,力图寻找鲁迅心理投射的基本模式,以达到对《野草》意蕴的把握。  相似文献   

9.
《孤独者》与《伤逝》相隔四天完成,鲁迅不公开发表的原因与《野草》直接相关。《野草》记录着鲁迅“难于直说”的爱情心理历程,含蓄委婉,有意掩饰爱情色彩以免引起对手的攻击。而《孤独者》、《伤逝》在彻底反封建主义思想中又蕴含着作者自己的情感世界。鲁迅为了保护《野草》的神秘,保护自己的爱情,于是把《孤独者》、《伤逝》锁进抽屉,不公开发表。  相似文献   

10.
野草的发展历程和精神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散文诗集《野草》被鲁迅命名为“野草”绝非偶然。从“野草”来解读《野草》,解读《野草》中的其他篇章,也许能更深刻理解《野草》。倘若抓住了“野草”的发展历程和精神特征,就会更直接地掌握《野草》中鲁迅的精神。  相似文献   

11.
本文试图从一种全新的角度——色彩入手,选取《野草》中出现频率较高的三种色彩——青色、红色、白色,并把它们看做鲁迅世界的本体性颜色,进而对鲁迅的生命哲学以及生命体悟来进行重新的认识,以期还原一个更具丰富性的文学巨子,借以重新解读文本的意蕴。  相似文献   

12.
《野草》是鲁迅献给世界的证词。而《题辞》则是全书的总结之篇,是精髓之作。鲁迅通过"我"、"野草"、"世界"三者的回旋看到世界的哲学。在世界的矛盾之中完成对生命的本质超越,从而对向死而生辩证哲学进行充分的阐释。这一切都预示着鲁迅对世界的永恒、圆满的决绝。  相似文献   

13.
《过客》是《野草》重要的篇章之一,它不仅暴露了当时鲁迅自我认同和价值信仰的严重危机,更展现了作为生命个体的鲁迅全力自救的心理历程。过客的自省意识和实践精神激励起危机中的鲁迅,使得鲁迅通过自我拷问、自我调整,最终走出人生的第二次危机,重新建立起新的身份和信仰认同,由此凸现出"行走"这一生命情态在鲁迅个体灵魂自我拯救中的终极性意义。  相似文献   

14.
《野草》是鲁迅个体精神复杂性最典型的显露,光明和黑暗、绝望和希望、出世和入世,这样的二元对立在《野草》中全面展开,显示出鲁迅精神世界的多层面。从谱系学角度读解《影的告别》,可以看到鲁迅的四重主要的影,也就是四种有生命力的精神:儒家,道家,佛教,西方式个体精神;这四种大的文化多元共生,取长补短,共生生长出鲁迅的精神。鲁迅在《野草》中显示出这样的两面性:绝望的虚无感与反礼教精神;同时他对传统文化又是肯定的。  相似文献   

15.
作为开放性的文学阅读,《野草》包孕着鲁迅精神中逾常的离乡背井情结,弥漫着鲁迅对现实世界藏器待时的层层怊怅,然而这样的阅读长久以来一直被道德理性控制着,敬畏使《野草》成为鲁迅的哲学基准。该文试图从流变性思想资源、悲郁性意象空间、阴影性整合思维三个角度探究《野草》的能指和所指都不是对号入座的现实片段,论证《野草》的黑暗意识所构筑的鲁迅特殊审美境界。  相似文献   

16.
为了使鲁迅研究更加直面现实,有必要倡导“为人生”的鲁迅研究,即充分认识鲁迅的文化资源价值,面向中国当下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提出的问题,展开鲁迅研究。从思想文化层面来说,我们还处在“五四”时代,还处在鲁迅时代,“民主和科学”依然是我们时代的旗帜,我们更需要鲁迅。具体地说,鲁迅与大学文化精神,鲁迅的“民魂”思想,鲁迅的知识分子观,鲁迅基于社会公平和正义的和谐文化资源,鲁迅反对文化保守主义的斗争经验等,都是值得研究的课题方向。  相似文献   

17.
《野草》展现了鲁迅先生的伟大人格,也展示了其超凡的艺术创造力。通过对作品艺术形象的解读,挖掘《野草》的思想内涵,可以重新理解鲁迅先生写作时的心灵历程,进而感受《野草》中所蕴涵的生命的哲学,提高对文学作品的审美能力。  相似文献   

18.
徐坤的小说始终关注的是女性作为“第二性”在男权社会的遭际和抗争。无论是书写精英知识分子女性的《春天的二十二个夜晚》,还是关注底层草根女性的《野草根》,作家透过对爱情婚姻的审视,描摹了女性在传统性别秩序中的挣扎、无奈与绝望,在深层的心理与伦理结构中,反思男女两性整体在社会上的位置与关系。  相似文献   

19.
鲁迅在《野草》中塑造了一系列“过客”型形象——“过客”、“求乞”、“影”、“战士”、“死尸”等——构成《野草》独特的形象系列。“过客”是充满战斗精神、孤独而绝望地反抗着的战士形象,更是鲁迅本人精神人格在作品中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