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刊登在《中国铁道建筑报》2003年1月11日上的消息《今天火车登陆海南》一稿,在第十四届“中国新闻奖”的评选中,被评为消息二等奖。据介绍,在新闻事件发生的当天,全国有150多家新闻媒体的200多名记在现场采访。之后,在众多的新闻媒体上刊登和播发的“火车登陆海南”的消息中,唯独这一篇一枝独秀成为获奖的新闻精品。它之所以受到评委们的青睐,  相似文献   

2.
刊登在《中国铁道建筑报》2003年1月11日上的消息《今天火车登陆海南》一稿,在第14届“中国新闻奖”的评选中,被评为消息2等奖。据介绍,在新闻事件发生的当天,全国有150多家新闻媒体的200多名记者在现场采访。之后,在众多的新闻媒体上刊登和播发的“火车登陆海南“的消息中,惟独这篇消息一枝独秀,成为获奖的新闻精品。它之所以受到评委们的青睐。  相似文献   

3.
在第16届“中国新闻奖”的评选中,刊登在2005年11月16日《文汇报》上的消息《“院士崇拜”不可过度》一文,荣获消息二等奖。这篇消息获奖并成为大家学习的新闻精品,是记者敢于直言,客观准确报实  相似文献   

4.
在第16届“中国新闻奖”的评选中,刊登在《文汇报》2005年11月16日上的消息《“院士崇拜”不可过度》一文,荣获消息二等奖。这篇消息的获奖并成为大家学习的新闻精品,是记者敢于直言,客观准确报实情、讲真话的结果。  相似文献   

5.
刊登在2006年7月28日《温州日报》上的《海归硕士当选村委会主任》荣获第17届“中国新闻奖”消息三等奖。这是一篇报道新农村建设的新闻精品。  相似文献   

6.
刊登在1999年2月27日《长江日报》上的消息《簰洲湾溃口“淹”出7000多人》一稿,在第10届“中国新闻奖” 的评选中,被评为消息二等奖。这篇580个字的短新闻,之所以获此殊荣,我认为主要在于它有如下几个特点: 新闻主题切中时弊。如今的腐败问题,可谓花样翻新,形式多样,手段更加复杂、  相似文献   

7.
在第16届“中国新闻奖”的评选中,刊登在2005年11月16日《文汇报》上的消息《“院士崇拜”不可过度》一文,荣获消息二等奖。这篇消息获奖并成为大家学习的新闻精品,是记者敢于直言,客观准确报实情、讲真话的结果。记者的这种精神,是值得新闻界同行称道和学习的。  相似文献   

8.
刊登在2006年7月28日《温州日报》上的《海归硕士当选村委会主任》一稿,在第17届“中国新闻奖”的评选中,荣获消息三等奖。这是一篇报道新农村建设的新闻精品。它有如下特色值得大家学习和借鉴。  相似文献   

9.
在第12届“中国新闻奖”的评选中,刊登在《浙江日报》2001年12月18日一版上的《浙江贫困农民依法享有最低生活保障》一稿,被评为消息一等奖。这是一篇上乘的新闻佳作。是一篇独特而亮丽的新闻精品。其主要特  相似文献   

10.
在第16届“中国新闻奖”的评选中,刊登在《文汇报》2005年11月16日上的消息《“院士崇拜”不可过度》一文,荣获消息二等奖。这篇消息的获奖并成为大家学习的新闻精品,是记者敢于直言,客观准确报实情、讲真话的结果。记者的这种精神,是值得新闻界同行称道和学习的。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新闻界提出了“多出精品”的口号,有的新闻单位还确定,“精品年”的奋斗目标。时代呼唤新闻精品,“多出精品”成了新闻界的永恒主题。广播,在诸多新闻媒体中常常处于劣势地位。面对着日益激烈的新闻竞争,广播工作者不甘心身居劣势,他们要自强,要奋起直追,公开向社会宣布“广播不愿屈居老三”。我  相似文献   

12.
在前不久出版的上海一家报纸上,赫然登出《<深圳青年报>可看可吃》的奇闻。时隔不久,我们又从上海和北京的另外两家报纸上看到了同样的消息。看到报纸接二连三地刊登这一新闻,我们好奇心强的几个年轻人便兴致勃勃地议论开了,都说要写信给《深圳青年报》,去买张“可看可吃”的“周末报”来“尝尝味道”。谁知,信还未来得及发出,就见《羊城晚报》头版登出了辟谣的消息,说那条“新闻”,是“某印刷  相似文献   

13.
刘保全 《新闻传播》2006,(11):43-44
刊登在《科技日报》2005年3月17日一版上的评论《农科院所制假坑农的多重恶劣性》一稿,在第16届“中国新闻奖”的评选中,荣获评论二等奖。这是一篇主题重大、言简意赅的新闻评论精品。它的获奖,为我们撰写新闻评论提供了下述三点值得学习和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   

14.
刊登在《新闻研究》2012年第2期上的《关于对新闻精品的一些认识》(以下简称《认识》)一文中说:“打造新闻精品”似乎成了当前新闻界的口头禅.然而,深究下去,什么是新闻精品,有没有新闻精品,如何打造新闻精品,对于这些问题,长期以来在理论界、实践界似乎都还比较模糊,人们的认识并不一致.  相似文献   

15.
刊登在《工人日报》2001年8月2日上的消息《郑州:罚单“赶”走首家擦鞋店》一文,在第十二届“中国新闻奖”的评选中,被评为消息三等奖。从写作上来说,它为我们提供了以下几点可以值得学习和借鉴的经验。1.主题专一,中心突出。清代刘熙载在《艺概·文概》一文中,把“旨戒杂”作为文章“七戒”中的头一戒,他强调在写文章时,主题不可繁杂含糊。用通俗一点的话来说,就是不能搞多主题,而应专一、集中。大量的新闻实践证明,一篇文章或一篇报道,若能抓住一点写深写透,能把一件事情、一个意思写清楚、写透彻,这篇文稿便是好稿;要是分散笔墨,这也写一…  相似文献   

16.
围绕去年6月12日《人民日报·海外版》一版头条消息的写作,在新闻界和读者中引起了不同的议论。分别刊登在《新闻战线》1996年第8期上的《一条违反新闻写作原则的新闻稿》和1997年第2期上的《什么是新闻的写作原则?》,就是一例。无疑这对于加强新闻队伍的业务建设,改进新闻的写作,是有益处的。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十分关心新闻事业和包括努力提高业务素质在内的新闻队伍的全面建设,多次提出要“出精品,出人才”,要培养“新闻名家”,要做到“业务精”,要“脚踏实地,在打好思想政治和业务根底上,老老实实地下一番真功夫…  相似文献   

17.
新华社2006年7月1日播发的《火车首次跨越“世界屋脊“》一稿,在第17届“中国新闻奖“的评选中,被评为消息一等奖。这是在众多新闻记者参予采写,之后又在多家媒体上播发的同一题材的新闻。而在多家新闻单位送交的“中  相似文献   

18.
刘保全 《新闻实践》2002,(10):34-35
在第12届中国新闻奖评选中,刊登在浙江日报2001年12月18日一版上的《浙江贫困农民依法享有最低生活保障》一稿,被评为消息一等奖。这是一篇上乘的新闻佳作,是一篇新闻精品。其主要特色如下:一、它是一篇独家新闻。“太阳每天都是新的”。借用这句话来说明新闻工作者这个职业的最  相似文献   

19.
刊登在《工人日报》2001年8月2日上的消息《郑州:罚单“赶”走苜家擦鞋店》一文,在第12届“中国新闻奖”的评选中,被评为消息3等奖。评委们之所以青睐这篇消息,原因是它是一篇成功的短新闻。从  相似文献   

20.
刊登在《武汉晚报》2002年8月10日上的消息《看个“咳嗽”要掏1065元》一稿,在第13届“中国新闻奖”的评选中,被评为消息类最高奖1等奖。这篇582个字的短新闻给我们采写新闻佳作提供了如下三点值得借鉴的成功经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