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进入web2.0时代,便利的网络操作技术让"全民写作"具备了可操作性,由此衍生了"公民新闻"这一全新的网络概念."公民新闻"的诞生首次促使部分新闻发布的权力规模化地转移到普通民众的手里."公民新闻"在内涵和外延上给传统的新闻概念带来了冲击、对传统的主流媒体施加了微妙的影响力.如何应对这种影响力带来的利弊,是主流新闻媒体难以避免的挑战.  相似文献   

2.
现代信息社会,网络在带来高效、便捷和丰富的信息的同时,也给人们带来了诸多烦恼,"人肉搜索"侵犯公民隐私权就是其中的典型。本文将从近年来几起典型案例中,探讨网络隐私权保护问题。  相似文献   

3.
王莉超 《新闻世界》2014,(10):108-110
网络围观极大地推动了公民政治参与的过程,是丰富治理主体,创新治理理念,推进政府与市场、社会之间友好互助合作,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手段。但是非理性的网络围观随时可能带来社会风险,给社会治理带来巨大挑战。用理性透视热点,守望社会公平正义,可以从政府角度、媒介角度和社会大众角度采取相应措施,充分发挥网络围观在社会治理中的积极效应,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4.
张戈 《今传媒》2013,(11):108-109,114
自媒体时代,智能手机在引发的一个个深刻改变人们所认知的传媒生态数码革命的同时,也变相的成为了网络谣言滋生与传播的温床。智能手机是把双刃剑,给人们带来了方便,同时也带来了谣言。面对来势汹汹的网络谣言,公民应尽到自己应尽的义务,抵制谣言,也要从合理使用手机做起。  相似文献   

5.
今天,互联网在给人们带来巨大价值的同时,也给这个社会带来种种不安和困惑。为了应对互联网的挑战,我国的互联网治理正在从技术层面走向内容层面,从而进入了一个关键时期。应当指出,在推进互联网立法过程中实际上正在面临一个根本性的问题,那就是如何看待我国公民的网络表达权问题。从宏观角度看,  相似文献   

6.
王美英 《新闻世界》2012,(10):170-171
我国已经进入了“大众麦克风”时代。在麦克风效应下,网络反腐呈现出一些特征:借助技术手段晒腐败行为的作用机制;官方与民间相结合的反腐主体;网络反腐力度大,成效显著。与此同时,网络反腐的影响也是巨大的:网络反腐开辟了舆论监督的新战场;是我国公民政治权利的重要实现形式,给党和政府的反腐工作带来了考验和机遇。  相似文献   

7.
人类每次信息技术革新都会给政治生活带来巨大的影响.报纸、电视等传播技术的出现已经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公民参与政治的程度,而互联网的出现更是给公民参与政治带来了更好的契机.  相似文献   

8.
一个国家公民的媒介素养水平关系到这个国家的公民素质,大学生是国家的希望,他们的媒介素养提升至关重要。我们国家开展媒介素养教育的研究较晚,目前我国的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还处于缺失状态,网络媒体等新兴媒体的出现,给大学生带来了众多负面影响,提升网络文化时代的大学生媒介素养已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9.
澳大利亚学者詹姆斯·雷柏德在《孤独的博客:中国网络的民主虚像?》一文中,讨论了网民在网络上对中国社会和政治带来的影响。一般认为,和对西方网络参与的讨论不同,中国的网络"革命"似乎被美化了,学术界几乎是一边倒的言论:网络爆炸对促进中国社会的转变是积极的,网络给中国人带来的是更简便的公民参与。有趣的是,哪怕这些学者自己的微博被删除了,他们依旧持有这种乐观态度。但雷柏德不这么认为,他和一些专门研究社交网络、尤  相似文献   

10.
杜哲 《新闻世界》2013,(6):170-171
信息技术的革新,带来了公民网络参与的繁荣。形式诸多的网络应用中都渗透了公民的态度与观点,这些言论似乎成为了现阶段民主的一种有力表达形式。那么公民网络参与对于中国民主进程的推进究竟影响如何?是推动力还是阻力?本文就此作出讨论。  相似文献   

11.
赵欣 《中国传媒科技》2012,(12):241-242
我国公民社会组织在社会经济的多元发展带来的社会利益多元化的催生下逐渐兴起和成长,它们对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都产生重要影响,也给舆论监督带来新的语境。公民社会语境下的舆论监督,在社会转型过程中面临着法制的薄弱,公民社会的柔弱等问题,这些都给其发展完善带来了影响。从法制建设、环境营造、监督功能加强等方面,对新语境下我国舆论监督的完善进行思考。  相似文献   

12.
文化因素对网络舆情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任洪涛 《新闻世界》2010,(7):226-227
网络舆情传播是文化传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虽然一定程度上开拓了广大公民参政、议政的民意表达渠道,推动了社会民主化进程,但也造成了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特别是它给维护国家安全、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带来了新的威胁和挑战。如何看待文化因素对网络舆情的影响?本文对此加以探讨。  相似文献   

13.
本文梳理了"公民社会"的内涵,指出公民意识的普遍确立是公民社会发展的基础和土壤,而网络舆论的发展恰恰为中国公民意识的普及提供了良好的平台,有力促进了中国公民社会的发展.网络舆论展现出的强大力量基于其公开性、互动性、隐蔽性等技术特征,网络舆论带来公民意识的发展、张扬是一种"技术赋予的自由";由"技术赋予的自由"转换到"自然觉醒的自由"还有赖于长期的政治实践,在实践中学习做公民.  相似文献   

14.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图书馆的建设也在不断地推进与深化。网络图书馆资料的共享给阅读者带来了诸多便利,但网络图书馆的建设也给传统书籍的版权造成了威胁。在当下信息时代,完善书籍版权的保护措施显得格外重要。  相似文献   

15.
论微博时代的公民新闻传播与公民意识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琛 《东南传播》2011,(9):77-79
微博的兴起推动公民新闻传播不断发展。在微博传播机制之下,公民新闻的扩散性、真实性和客观性都得到了提升。与此同时,从社会政治学角度看,公民新闻也在不断培养公众的公民意识。本文从话语权、公民权利与义务等方面探讨了微博时代公民新闻与公民意识提升之间的紧密关系,旨在揭示微博技术给公民新闻和公民意识带来的巨大变革。  相似文献   

16.
牟雪 《新闻传播》2023,(16):134-136
在网络舆论的传播过程中,公民新闻目前已经成为了关键的舆论传播组成部分。公民新闻产生于非专业性的公众传播主体,其借助于网络信息化的渠道平台能够得以快速地广泛传播。从网络舆论的环境氛围角度来讲,现阶段的网络舆论环境不能够缺少公民新闻这股推动促进的力量。同时,公民新闻的舆论传播方式应当得到正确的引导,确保发挥出公民新闻对于净化网络舆论氛围的良好实践效果。因此,本文探讨了网络舆论环境中的公民新闻重要推动影响,合理给出完善与改进的路径。  相似文献   

17.
随着微时代的到来,网络平台成为大学生参政议政的重要渠道,网络政治参与提升其参政议政的积极性与可行性。同时,网络多元、虚拟、互动、开放等特性给大学生带来政治观念芜杂、责任感弱化、网络集群效应突出、疏离现实政治生活等问题。针对这一现象,需从媒体、高校、大学生自身合力纠正,通过网络政治监管、高校思政教育、公民素养培育等三个方面共同提升强化,引导大学生正确行使政治权利、有效参政议政,促进开放和谐的公民政治空间的形成。  相似文献   

18.
罗伟成  杨旭 《声屏世界》2010,(12):33-33
网络舆论监督是指社会公众通过互联网,利用其舆论表达方式,对国家事务、社会现象和事件、个人行为,发表自己的观点、意见和看法,产生并形成一股强大的舆论压力.对现实社会起到监督、检查和评定的功效。网络舆论监督是一把双刃剑.它既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社会民主政治建设.同时也带来了一些不良的社会影响,诸如助长网络暴力、滥用人肉搜索、践踏公民隐私权利,更有匿名的诽谤诬蔑……种种现象,若任其肆意滋长,将给社会生活带来严重隐患。如何正确规范网络舆论,净化网络环境,提高网络公信力是值得探索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赵聪 《报刊之友》2013,(9):61-62
公民新闻与社会化媒体的融合在带来积极效应的同时,也正在滋生一系列不容忽视的问题,网络暴力便是其中之一。社会化媒体环境下的公民新闻对网络暴力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这与公民新闻强调信息的片面真实性相关,也与公民新闻传播主体的情绪化、非理性特点相关,同时也和互联网自身的传播环境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20.
欧洲法院通过司法判例确立“被遗忘权”,规定个人可以要求谷歌这样的搜索引擎运营商删除涉及其个人信息的网络链接。作为保护公民隐私权的“利器”,“被遗忘权”也成为网络信息自由传播的桎梏,关闭了公民透视社会的窗户,加剧了公民隐私权与知情权的冲突。在“被遗忘权”设定的法律框架内,必须保留网络数据备份周期、给新闻报道留有“余地”以及规范其司法适用条件,实现公民隐私权与知情权在现代信息社会的平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