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5 毫秒
1.
文章从高句丽人的婚姻状况入手,勾勒了高句丽民族婚姻与家庭的演化情况;从高句丽民族的古老传说和平民、王公贵族的婚姻习俗以及考古材料中,可以看出高句丽女性在家庭中的地位日益下降。  相似文献   

2.
与北魏政权同时并存的有朝鲜半岛的高句丽政权,双方起初的接触并不是来自双边政府层面的对话往来。北魏道武帝于天兴元年(398)从后燕故地一带迁徙了一批包括高句丽人在内的徙民至新都平城,也正是道武帝此举,北魏同高句丽之间才就此拉开接触的帷幕。通过考察是年这批迁至北魏的高句丽民的原因、数量、受安置情况及日后去向,可见北魏初年对流入中原的高句丽人所采取的举措,及这批高句丽人对北魏政权建立之初所带来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高句丽是我国古代东北地区的少数民族,高句丽人生活在东北长白山以及鸭绿江沿岸地区。公元前37年,北夫余(其当时的活动区域为今黑龙江省南部、吉林省北部地区)部族首领朱蒙(东明)率领族人南下,初定居于卒本川(今辽宁省桓仁)、后迁都国内城(今吉林省集安),从而建立高句丽国,势力范围已达到长白山西南麓。在这期间曾多次朝贡,所以在文化上一直与中原地区一脉相承,深受中原汉族文化影响。服饰作为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囊括在这种影响之中。从文化范畴的服饰文化学的角度,通过中原地区在首服及发式、体服、饰品等三个方面来探寻中原服饰对于高句丽服饰的影响。虽属管中窥豹,但已足见中原文化对于高句丽文化影响之一斑。  相似文献   

4.
高句丽的建筑工艺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本文主要根据宫室、寺庙、墓葬、城郭等遗迹、遗址,论证了高句丽人在建筑工艺上的显著特点,指出高句丽建筑工艺水平较高,既具有民族性,又体现了中原典型的传统艺术风格和特征。  相似文献   

5.
高句丽建国传说包含了诸多神话内涵,它是中国少数民族神话研究的组成部分。传说本身分为虚幻的神话和历史的真实两大部分,虚实结合,成就了高句丽建国传说。文章从文献着手,一是关注外在形式,分析其表达高句丽人特殊的崇拜心理和神话学内涵;二是寻找传说的本质,体会中原文化对高句丽原始宗教信仰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高句丽建国传说包含了诸多神话内涵,它是中国少数民族神话研究的组成部分。传说本身分为虚幻的神话和历史的真实两大部分,虚实结合,成就了高句丽建国传说。文章从文献着手,一是关注外在形式,分析其表达高句丽人特殊的崇拜心理和神话学内涵;二是寻找传说的本质,体会中原文化对高句丽原始宗教信仰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高句丽人服饰面料在古代文献中记载不多,在中国和朝鲜境内发现并著录的高句丽壁画中保留着一批珍贵的服饰资料,还有少量的出土遗物。通过对高句丽人服饰面料的初步研究,从中考察高句丽人服饰面料的类型,面料来源与利用情况。  相似文献   

8.
本文根据历史文献记载,结合高句丽壁画和出土文物,论证了高句丽酿酒工艺的进步和饮酒活动的逐渐扩大。高句丽王公贵族进行祭祀、喜庆、犒军皆用酒宴,百姓婚嫁、农事也寄情于酒。饮酒是高句丽人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的一部分,也是反映其民族性格的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9.
高句丽是中国东北古老少数民族,高句丽民族的历史,有史载当自西周始,其先人即是《逸周书·王会篇》所记之高夷。追根朔源,高句丽人本为五帝系统高阳氏帝喾的后代,商人入主中原前后东迁的一支,周秦之际,崛起于浑江流域,后不断接受中原和东北各民族先进文化影响,社会进步较快,势力扩大到辽东和鸭绿江流域。  相似文献   

10.
辽东半岛地理位置显要,战略区位优势突出,其境内山地与江河纵横交错,构成了天然的水路交通网。高句丽人精心选择山河险固的要地,修筑了坚固的山城堡垒,囤积了大量的物资,使得辽东半岛地区成为高句丽后期重要的战略防御缓冲地带和战略物资储备的重地,同时辽东半岛地区的山城作为高句丽后期的政治中心——朝鲜半岛北部地区的重要军事防御体系,在抵御隋唐中原王朝的进攻中发挥了重要的防御作用。  相似文献   

11.
金王朝是由北方少数民族女真族建立的政权,有金一代,上到女真贵族,下到普通百姓,都极力地效仿学习汉族文化,女真人死后的葬俗也逐步向中原葬俗演变。本文通过对东北和北京地区金代女真贵族墓葬外在形制与内在构建嬗变的分析,展示有金一代女真民族在葬具、葬式、随葬品和丧葬理念等诸多方面不断融入汉文化的历史演变进程。特别是在政治中心迁入中原地区后,贵族墓葬中龙、凤、云纹的使用、“堪舆”学说的运用、昭穆制度和“众生必死,死必归土”观念的认同等等,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地步。  相似文献   

12.
《三国史记》记载了高句丽于氏的相关事迹,从对于氏两次婚姻的解读可知,高句丽王室存在着与不同部族以及其他民族之间通婚的状况,其民族在婚姻关系方面保留着原始的“蒸报”制,“兄死妻嫂”、女性改嫁均未受歧视。从对于氏家庭关系的解读来看,高句丽民族在原始婚俗的影响下,从王室贵族到平民百姓,存在着一夫多妻的家庭模式,王室家庭在一夫多妻的环境下存在着各种矛盾和利益冲突。纵观于氏的一生辅佐三代国王,其在男权社会有一定的政治权利,说明高句丽女性并未被排斥于权力核心之外,总体反映出其女性的社会地位较高。  相似文献   

13.
在维吾尔族人民生活中,为了表示对死者的悼念,死者的亲属根据血缘关系的亲疏,穿孝服服丧3至40天,并通过穿黑色衣服、黑色皮帽上缠散兰(缠在头上的自布)、黑色大衣腰上系自布、出声或无声地哭泣等形式营造一种悼念的氛围。在服丧期问一般禁止男士理发剃胡、女士化妆,不能说笑和参与娱乐活动,不能擅自脱掉孝服。这种文化现象称为“服丧”。不同历史时期的服丧形式不仅各具特点,而且跟人民当时的生死观、宗教信仰、人际关系以及愿望有着紧密的联系。本文联系实际分析服丧的形成过程、具体表现形式、服丧期限、除孝的方式以及各种服丧形式所表现的社会内涵和意义等。  相似文献   

14.
怒族是我国的古老民族之一,近十年来国内对怒族文化的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果,对2000年以来国内有关怒族源流、民族关系、宗教、婚丧、民间文艺、教育、民居、世界观、节俗、经济等问题的研究成果进行了分类综述,以对前人的研究做一补充和参考。  相似文献   

15.
在我国中原地区农村婚姻与彩礼密不可分,农村民众基本认可女方收受男方适当数额的彩礼。目前,农村彩礼的数额越来越大,彩礼的支付形式主要有现金与实物两种形式,但开始多样化;彩礼影响婚姻的成败和婚后生活;彩礼纠纷主要采取协商的方式解决;借婚骗彩现象严重。而彩礼作为一种婚姻文化,法律应正视并适当规制:完善现行婚姻法司法解释中有关"彩礼返还"的规定;对高额彩礼进行法律规制,同时加大对借婚骗彩行为的刑法打击力度。  相似文献   

16.
祀祭丧葬文化在我国古代繁缛的礼节仪制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丧葬制度以礼教符号为载体,将个体的哀痛情感内化为文字以试图对死亡这一永恒概念进行审视和对话,通过礼教来对吊祭程序进行点缀,使得丧亡的个体生命在“礼制”层面上存活于吊祭者内心成为了可能。家奠是诸多祭祀仪制中的一种。它受到“昭穆制”与“祭不越望”观念的影响,对它起源与仪制程序的考证,可以探求古人在祭祀中的细微心理,从中可以得出,家奠弔祭仪制应当是诸多繁杂礼仪中个体情感最为真切的一种,从已有的文献资料中高度提炼出家奠弔祭的一般程序,有助于我们对古代生死哲学的探赜。  相似文献   

17.
元杂剧中之所以出现了一批性格各异、光彩照人的女性形象 ,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宋辽金元时期 ,北方民族不断入主中原 ,不同的民族文化相互融合造成的 ,北方民族的民俗风气尤其是婚俗观、妇女观等对中原传统文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冲击了封建的伦理道德观念 ,从而塑造出新的女性形象  相似文献   

18.
重庆土家族婚俗文化,是巴渝文化的"活化石"。文章通过田野调查与相关文献研究,探讨土家族婚俗特色及其文化价值,试图为土家族婚俗(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提供一些理性的思考。  相似文献   

19.
高句丽后期“城人”与“城体制”略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句丽“城人”即是高句丽各城中的军士。它是高句丽后期地方行政体制变化和部族化政权体制相作用的必然产物。“城人”是高句丽“城体制”社会结构最基础的组成部分,是高句丽山城防御所倚重的最主要力量。通过部族体制组织起来的“城人”使得高句丽后期的各“城”团聚成了一个个难以攻克的军事据点,是“城体制”得以取代五部制成为高句丽后期地方行政体制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0.
青岛崂山是中国著名的道教名山。古时有人称崂山为"神仙之宅,灵异之府",过去最盛时,有"九宫八观七十二庵",全山有上千名道士。因此崂山的道教文化也一直影响着附近居民民风民俗的方方面面。崂山脚下的一个普通渔村——雕龙嘴村的丧葬礼仪风俗充分展现了崂山地区民俗中的道教文化因素,客观反映了道教思想文化的生死观如何影响普通老百姓生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