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虚实相生是常见于诗歌、绘画、书法中的创造和开拓意境的艺术手法。所谓“实”即据实描摹,是眼前之景,当下之境;所谓“虚”是指虚拟想象,是想见之景,虚设之境。虚境可以是过去或未来之境,也可以是神幻或梦中之境。虚境和实境既可以相辅相成,  相似文献   

2.
在古诗词赏析活动中,我们常提到“虚实相生”这种表现手法,这里所谓的“虚实”,是从意象的角度来说的。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谓之“实”;已逝之景之境、设想的未来之境和神仙鬼怪世界等,当为“虚”。虚景和实景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与转化,最终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即通俗所谓的虚实相生。  相似文献   

3.
吴春来 《阅读与鉴赏》2006,(11):24-25,13
“虚实相生”是中国画的传统技法,也是诗歌重要的表现技巧。 诗歌中的“虚”,指眼前看不见、摸不着而又从字里行间体味出的虚象、虚物、虚景、虚境:诗歌中的“实”,指客观世界中实实在在存在的实象、实物、实景、实境。  相似文献   

4.
“虚实”说是中国古代文论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中国古典诗歌十分讲求“虚”与“实”的妙用 ,追求一种“虚实相生”的审美模式。虚实分写 ,情景互见 ;实象涵虚 ,融情入景 ;虚中有实 ,景藏情中 ,是“虚实相生”的三种常见形式。  相似文献   

5.
诗歌艺术之精华便是意境。古之诗家以创设意境为写作之第一要求。意境是诗人主观心灵与客观物境的融合,即“情”与“景”的融合。所谓“情景境界也”,即为此意,它是一种虚实结合体。虚实相生的典型手段是空白的运用和处理,教者应善于引导学生用“心”去发展空白,用“情”去领悟意境。一、发现空白,解读空白在中学语文教材中,大量的古代诗词乃至现代诗文作品都运用了空白手法。语文教学固然首先要引导学生从“实”处揭示、理解诗词的意义,还应该从“虚”处让学生领悟那未尽的言语之外的广阔意境和丰富内容。即学会发现空白,解决空白。如学习…  相似文献   

6.
"虚实相生"是中国画的传统技法,也是诗歌重要的表现技巧。诗歌中的"虚",指眼前看不见、摸不着而又从字里行间能体味出的虚象、虚物、虚景、虚境;诗歌中的"实",指客观世界中实实在在存在的实象、实物、实景、实境。  相似文献   

7.
虚实相生法     
一技:凡叙事散文、抒情散文都须借助“虚实相生”的手法。虚写,即文中真切的抒情、恰当的议论、巧妙的联想、入微的心理刻画等;实写,即生动、形象的描写,客观、具体的叙述。实写是叙事写人之作的主体,是一文之“本”;虚写既可以补充、丰富文章的表达,又有助于提升文章境界,从而彰显、深化主旨。虚写缘自实写,实写是虚写之基,二者相融相济。虚实相生处,就是佳构“出彩”处。一文:卖拐杖的女孩陈非我们是在再次上山的途中遇见卖拐杖的女孩的。上午10点左右正是游人最多的时候,清凉的山风中荡漾的花香扑鼻而来。不时有三三两两的游人走进山谷。…  相似文献   

8.
<正>今天,我们要从中国画的传统技法说起。清代书画家笪重光在《画筌》中有云:“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也就是说,虚实结合,化实为虚,化景物为情思,无画的地方也会有美妙的境界。绘画如此,文字亦然。在文学作品中,运用虚实结合,让两者相辅相生,互相映衬,同样会呈现出妙句、妙段、妙文。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什么是虚,什么是实。虚,是指知觉中看不见、摸不着的情感、虚幻、梦境等;实,是指客观存在的景物、实象、实境等。虚实结合,就是将二者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常见形式为先实后虚和化虚为实。  相似文献   

9.
以虚悟实法。 传统诗歌理论十分注重命题表意的艺术,总结了一整套实则虚之、虚则实之、虚实相生的艺术创作经验。所谓实,即指实事、实景、实境、实人;所谓虚,即指意象、意绪、幻景、想象。以虚悟实法,就是从诗歌的想象和意绪的变化中,看对现实世界的真实反映,并体会诗人写作的实在目的和主旨。  相似文献   

10.
一、虚实相生诗意自现虚与实本身是一对哲学范畴的概念,在抒情性较强的作文中,表现为实景和虚景的有机结合与统一。实景能使所描写的形象得到集中充分的表现,虚景能激发读者丰富的想像和联想。如果只实不虚,势必拥塞呆板,令人窒息;如果只虚不实,便空洞无物,不着边际;只有虚实相生,才能产生无穷的意味和悠远的境界。请看如下实例:①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②那榆阴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的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这里摘来的两例,有一个共同的规律,即真幻莫辨、虚实互现。①句中的“姑娘”是实体,“愁怨”是…  相似文献   

11.
<正>"虚实",原是中国画中的传统技法,是指图画中笔画稀疏或空白部分与勾画出的实物、实景以及笔画细致丰富的地方。化用到诗歌中,"虚"即指直觉中看不见摸不着,却又能从字里行间体味出的那些虚像和空灵的境界。而"实",就是写眼前所见所闻。虚实相生,相辅相成,就能避免方法上的刻板平直,更能准确地传情达意。  相似文献   

12.
诗歌鉴赏常会用到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那么到底什么是虚实相生呢? 虚实相生是意境的结构特征。虚境指由实境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的空间,虚境通过实境来实现,实境要在虚境的统摄下来加工,虚实相生成为意境独特的结构方式。应注意“虚”“实”的不同内涵和二者的辩证关系,联系具体作品来理解。  相似文献   

13.
虚实结合是中国古典诗歌中重要的艺术表现手法之一。所谓“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景、实事、实境,是可以通过视觉、听觉等感觉捕捉到的部分。所谓“虚”是指主观意识中存在的情感、设想、梦境,是通过诗人主观想象得到的部分。虚实结合是指现实的景、事与想象的景、事互相映衬,交织融合。  相似文献   

14.
虚实相生是古典诗歌创作追求的审美境界.古典诗歌善于由实入虚以虚显实,化虚为实以实写虚,使虚实互济相辅相成,形成美好的诗歌意境.在虚与实的关系中,古典诗歌看重虚境的作用,主张诗要有象外之象、意外之意,称虚境为"灵境""神境".认为虚境处于灵魂地位,制约着实境的创造运用;主张以虚为本,以实为用.从而形成各种虚拟空灵的境界.  相似文献   

15.
<正>虚实相生,本是绘画中所运用的艺术手法。在中国画的传统技法中,虚,是指图画中笔画稀疏的部分或空白的部分。它给人以想象的空间,让人回味无穷。实,是指图画中勾画出的实物、实景以及笔画细致丰富的地方。除了绘画之外,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同样可以运用到诗歌、散文等文学作品中。那么,在文学作品中,什么是"虚"、什么是"实"呢?大体有以下几类:眼前之景为实,想象虚构回忆之景为虚;景物为实,情感为虚;形象为实,抽象为虚;有限为实,无限为虚;正面描写为实,侧面  相似文献   

16.
在我们的小学语文课文中,类似于“无画处皆成妙境”的篇章段落比比皆是,它们与画论中的“虚实相生”异曲同工。课文中的“实”指的是通过语言、文字、声音、图像或者其他媒介来描绘的具体形象;“虚”指的是文章给人们留下的思考、想象的“空白”。这种“空白”艺术大体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内容的“空白”是课文“实”的部分的延伸即用具体形象来描绘作品中所蕴涵的内在意义,也就是所谓的“超以象外,得其环中”、“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如《五彩池》一文中有“池边是金黄色的石粉凝成的,像一圈圈彩带,把大大小小的水池围成各种…  相似文献   

17.
虚与实是文学艺术广为运用的艺术表现手法。虚,多指空灵超脱或引人产生联想、补充的笔墨;实,指真实具体的描绘文字。它们是一对矛盾的辩证统一体。“虚”并非是虚无缥缈,而总是依托于一定的“实”;“实”也不等同于生活中的实,而是艺术再造的“实”,导向一定的“虚”。构思行文过程中.虚笔与实笔兼使,二者密切配合,互为补充,相得益彰,这种技法即所谓的“虚实相生”。我国文学批评家金圣叹论诗有言,诗家写景“必须写得又清真又灵幻”。这其实是对诗“贵虚实见意”的强调。所谓“写得太实则无诗”,此理也同样适用于写作中,请看《三国演义》中罗贯中对关羽“温酒斩华雄”一段的精彩描写。  相似文献   

18.
“半”字是个模糊的慨念,但诗人们却巧妙地将它写入诗中,或状景写人,或记事言理,生动形象,含蓄隽永。古住今来,佳作迭出。以“半”字绘景,能表现出一种虚幻缥缈的景象。李白《登金陵凤凰台》中有“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州”的诗句,诗人登台所见的远山——“三山”,那半隐半现、若隐若现的景象,就是凭这个“半”字表达出来的。“三山”是实景,“半落青天外”是虚景,虚实相生,自然  相似文献   

19.
芮瑞 《学语文》2003,(6):12-13
虚”和“实”是中国艺术中的一对重要范畴 ,也是美学研究中一个重要问题。已故著名美学家宗白华先生一生执著于艺境研究 ,在他的多篇文章中都谈到了中国艺术虚实相生的艺境结构 ,《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见人教社高中《语文》第五册)就是一篇关于虚实问题的专论。“虚实”是一对美学范畴 ,“本义指空无与实在相对立的两种状态。”(《中华美学大词典》) ,运用于艺术和审美活动的空间意识的表现 ,则具有多种含义 :1、实指艺术作品中直接可感的形象 ,虚指艺术作品中由直接形象生发而又联想或想象所得的间接形象 ;2、指真假 ;3、指虚构与实…  相似文献   

20.
诗歌意境“虚”与“实”的辩证关系,“虚实结合,虚实相生”是创造意境的一条重要的艺术辩证法则和总的创造方法。实现诗歌意境虚实结合的三条途径是:化实为虚、化虚为实、虚实分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