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一、揭题明法,自读探究师:这是一首古诗,对于古诗的学习我们并不陌生,根据你的经验你认为古诗学习有哪些方法?生:读,背,思,悟。师:我们来交流一下怎么读背,怎么思悟。生:读诗、背诗都要体会出古诗的韵味和情感,要有滋有味地读读背背,这是理解古诗的基础。生:边读边想诗人究竟要表达什么情感,说明什么道理?对于我们有何意义?生:遇到不明白的问题可以提出来和大家共同研究。  相似文献   

2.
一、数字引趣,谈话导入(出示写有2、4、6、8、10的CAI课件)同学们看,这是数学上学习的数字,大家认识它们吗?那么在语文中又是怎么写的呢?古时候,有位诗人很巧妙地把这些数字写到了一首诗里,想知道他是怎么写的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看图读拼音识字’2 一去二三里”。二、初读古诗,掌握节奏1.读通诗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不认识的字看音节读,把古诗读通、读顺。2.让学生朗读。谁愿意来为我们读一读。3.老师范读。小朋友,现在听老师读,看看每句诗的什么地方停顿时间比较长,再请同学们自己练习朗读。三、借助媒体,步入诗境1.边读诗…  相似文献   

3.
问题教学法,就是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为线索,并把这一线索始终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在高三古诗鉴赏复习课中,老师同样可以用问题教学法来解决学生古诗鉴赏题难得分的问题。主要抓住下面三个问题就很容易应对高考古诗鉴赏: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用了什么艺术技巧?有什么表达效果(思想感情)  相似文献   

4.
一顺势而导,抓实言语运用 师:同学们,如果说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年的灿烂文化是一座瑰丽无比的宝库,那么古诗就是这座宝库中一颗颗璀璨耀眼的明珠.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古诗,齐读课题—— 生:江雪. 师:课前,同学们完成了预习作业.首先,我请一位同学来朗读古诗. (生读) 师:这里有个字,(出示:径)它读—— 生:jìng. 师:我们在哪首诗中见过"径"? 生: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师:"径"是什么意思? 生:是小路的意思. 师:(出示蓑衣图片)先读好"蓑". (生读) 师:看看图,"蓑"是什么? 生:"蓑"是用茅草和竹叶编成的遮风挡雨的工具. 师:就是以前人们下雨天时穿的避雨工具.这个字是什么偏旁? 生:草字头. 师:(出示斗笠图片)先读读"笠",再说说"笠"是什么. 生:是用竹子编的帽子,可戴在头上. 生:因为是竹子编的帽子,所以它是竹字头. 师:读"蓑笠翁"这个词时要注意"翁"的后鼻音."蓑笠翁"是什么意思?  相似文献   

5.
中国的语文教育素有重视诗教的悠久历史和优良传统:既教"读诗",又教"写诗"。但是,当下小学语文古诗教学的课堂却早已见不到完整意义上"既教读又教写"的诗教的影子,而是"只教读不教写"的"半拉子工程"的诗教。这既不利于诗教质量的提高,又阻碍了诗学人才幼苗的培养,也严重地影响着我国诗教传统的继承和弘扬。那么,在当下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有没有既可"教读"又可"教写"的诗教新途径可以探寻和开辟呢?这个问题值得探讨。我的新探索是:教小学生学写"新古诗"。  相似文献   

6.
一、课前准备:营造爱诗的氛围师:刚才我们一起背了许多古诗。古诗是我国古代文化的一座宝库。一首好诗,蕴含着一种心情、一个故事,甚至是一段历史,让人回味无穷。这一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古诗———《江雪》。二、整体感受:勾勒寒江独钓的轮廓师:请大家翻开课本。可能有一部分同学已经接触过这首诗。会读的同学想一想怎样读得更好;不会读的试着把它读正确。(学生自由读诗)师:谁来试一试?(一生读错了一个音)师:同学们听,有没有需要提醒一下的?生:“径”不读第一声,应该读第四声。师:呵,你的耳朵真灵。我们一齐读。这个字的意思是———生…  相似文献   

7.
一位教师执教《早发白帝城》一课,在课上她想体现新课标精神,就让学生大胆提问,结果学生提出了以下的问题:李白写了多少首诗?李白的酒量有多大?李白这首诗是怎么写出来的?李白这首诗有什么特点?江陵在什么地方,现在叫什么名字?李白有个好友叫杜甫,李白的诗歌风格与杜甫有什么不同?我听说这是李白在被流放的途中重获自由时写的,他为什么被流放?他又为什么获得自由?白帝城的名字是怎么来的?有什么掌故?……一连串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把这位老师“镇”住了。这些问题与她设想的教学思路风马牛不相及,面对一大群听课老师,尴尬极了,于是她在课后伤…  相似文献   

8.
<正>师:大家好。通过前两节课,我发现我们班是思维特别活跃的班级,也是知识比较丰富的班级。同时我也发现了我们班的一些秘密,比如班级里有"朗读担当",有"苏轼代言人"。(学生大笑)这节课已经是第三节语文课了,大家累了吗?生:累。师:这节课我们相对轻松一点,以最舒适的姿态来上这节课,从阅读的最初感受来说一说自己最想说的话。我们读过很多诗歌,大家感觉什么是诗?诗给了你什么样的感受?  相似文献   

9.
申申 《语文学习》2021,(1):14-16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古诗,大家之前也学过不少古诗,有什么学习古诗的好方法可以分享吗?生:我会先看课文的注释,理解这首诗的大概意思。生:可以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生:我会先把这首诗大声读几遍,读熟。  相似文献   

10.
(学习唐代诗人李峤的作品《风》时,教师通过自读、释词、朗读、想象画面等方法帮助学生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句意境基础上进行拓展训练)课例片段:师:学习这首古诗,你会回答老师的这几个问题吗?①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②诗中景物有哪些色彩?③诗中表现的是什么季节?④诗中景物体现出什么样的特征?(学生讨论后,教师归纳:古诗中描写了树叶凋零的秋景、百花盛开的春景、巨浪滔天的水面、随风摇摆的竹林。)[设计意图]对古诗的整体把握是我们改写古诗的前提,它可以使我们将古诗的内容全面地表现出来,为下面进行的改写做准备。师:这首诗让人看到了风…  相似文献   

11.
教学内容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20课《古诗两首》第一首。教学过程一、导入,理解诗题1.导入:友谊是什么?在李白的心中,友谊不仅是"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朋友间深厚之情,也是"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的对朋友远去的久久凝望之情。现在,我们来学习第20课的第一首古诗冥冥《黄鹤楼送孟浩  相似文献   

12.
(生课前背古诗)   师:同学们古诗背得真好,让我们给自己鼓掌吧! 人,要学会为自己喝彩.(生热烈鼓掌)这节课,我们要认识一个怪人,他一生最爱的是竹子.这个人就是郑板桥.他说:"举世爱栽花,老夫只栽竹."为什么他独爱竹呢? (出示竹图)谁来说说竹是什么样子的?   生:竹子是绿色的.……  相似文献   

13.
教学内容: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23课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想象"美" 二、理解朗读,感受"美" 1.假如有了神笔后,同学们想做的事很多很多.现在我们来读一读<假如>这首诗,看看诗中的小朋友最想做什么?  相似文献   

14.
师:今天学习一首写渔人驾着小船在江面捕鱼的古诗,题目是《江上渔者》 ,这是宋代文学家范仲淹的诗作。“江上渔者”是什么意思 ?   生:在江面上捕鱼的人。   师:在江面上捕鱼的人怎样呢 ?请小朋友打开书,听老师读诗,听清楚每个字的读音。   (学生听读 ) 师:请小朋友自由读这首诗,读准每个字音。 (学生朗读 )   师: (指鲈鱼图 )这就是鲈鱼,很多人喜爱它的鲜美味道。“但”是什么意思 ?请结合前后诗句选择正确的解释:   A.只,仅 B.但是,可是   生:“但”的意思是“只,仅”。   师:怎么朗读这两行诗 ?请看屏幕…  相似文献   

15.
师:这节课我们学习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者板书课题) 请同学们读两遍课题。(学生读) 师:过去,我们总结过学习古诗的方法,这节课我们就用它来帮助我们自学这首古诗。做到理解诗的内涵,想象诗的意境,体会作者寓于诗中的感情。请同学们打开预习笔记本。  相似文献   

16.
<正>《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指出:"高中阶段,以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性认识为重点,引导学生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心。"古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宋严沧浪《诗话》云:"诗者,吟咏性情也"。古诗是性情之文,其教学应让学生发于情,止于析,成于悟。这"情"与"悟"便是学生的审美自觉。然而面对考试压力,教师往往把诗歌课上成了考题课、技术讲解课;学生也努力地将那些美好的文字肢解成分数。世易时  相似文献   

17.
(生课前背古诗)   师:同学们古诗背得真好,让我们给自己鼓掌吧! 人,要学会为自己喝彩.(生热烈鼓掌)这节课,我们要认识一个怪人,他一生最爱的是竹子.这个人就是郑板桥.他说:"举世爱栽花,老夫只栽竹."为什么他独爱竹呢? (出示竹图)谁来说说竹是什么样子的?   生:竹子是绿色的.……  相似文献   

18.
课前,教师要求学生做一个小实验:把一只装满水的水桶沉入水中,再往上提,直提出水面,看看有什么发现。   一、谈话导入,共商目标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初读了《捞铁牛》一课。第一段给我们印象最深的话是什么 ?   (学生回答后,齐读:“让我来试试。铁牛是被水冲走的,我还叫水把它们送回来。” )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这篇课文,同学们想进一步知道些什么呢 ?   生:和尚是怎样让水把铁牛送回来的 ?   生:他为什么要这样捞 ?   师:好,我们就来探究这两个问题。老师有一个要求,学完这一课,同学们回去后要把这…  相似文献   

19.
江晓原(以下简称江):有些人对于我们所主张的,以"公众理解科学"或"科学文化传播"来升级、拓展传统的"科普",颇有微辞,或因守旧而难以理解,或因偏见而易于激动.现在这本<公众理解科学>(The Public Understanding of Science)--此书是英国皇家学会会员博德默领导的一个特别小组提交的报告,并且得到了皇家学会理事会的批准--正好可以给我们上一课,看看这两者之间到底有什么区别?而我们的主张又到底有什么理由?  相似文献   

20.
英国哲学家、散文家培根说过,"读诗使人灵秀"。诗可以开拓人的视野,可以带给人思想上的净化,可以带给人精神上的升华。倘若我们在教学中,能善于引导学生学习古诗,品味古诗,剖析其语言,探析其趣味,恰到好处地激发学生的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