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著名作家萧乾的《枣核》与美籍华裔诗人刘庶凝的《〈还乡梦〉自序》(分别见人教版初中语文第一、五册)均是精讲课文。两文写法各具匠心,但异中存同,确有异曲同工之妙。一、选材异,意境同《枣核》一文以物(枣核)为线索铺展情节表现人物,《〈还乡梦〉自序》则着重介...  相似文献   

2.
蒙雍香 《教育》2012,(18):58
大方之家都认为《史记·报任安书》和《太史公自序》两文是《史记》中最能体现司马迁思想与精神的经典之文。要研究司马迁的思想和《史记》的内蕴,不可不先必读《报任安书》和《太史公自序》。学习了《报任安书》一文之后,笔者感悟到文章的字里行间都流露出司马迁的爱和恨的思想。他的这种爱和恨隐晦而不可直言,因为"有些话是司马迁不愿说而不能不  相似文献   

3.
一、《自序》的写作时间 《史记·太史公自序》,人们一般都认为它作于《史记》全书完成之后.郑鹤声先生说:“古人作书,必全书完具,然后自述以殿之。《自序》一篇,为《史记》全书提要,必非书未成而先为之者。”然而,如果把《自序》当作全书完成后所作的提要,就有许多问题说不清楚。  相似文献   

4.
柴剑虹先生的<敦煌学与敦煌文化>一书,已由上海古籍出版社于2007年4月出版.全书除代自序外共收文47篇,约25万字. 本书除收入作者擅长的敦煌文学研究外,我认为最值得重视的是有关敦煌学术史的内容.  相似文献   

5.
赵胜庆 《中国教师》2009,(Z1):450-451
《史记》是史学、文学史上的不朽名著,其中也反映了司马迁的文学观。本文谨以《太史公自序》一文为主要依据,参考《报任安书》及《史记》中与文学有关的篇章,分析司马迁"发愤著述"说的产生原因、内在精神及价值,力图以此来解析司马迁文学观的内涵及影响。  相似文献   

6.
制作CAI课件,常常需要自己设计画面。在阅读教学中,精彩的画面能以其直观、形象的天然优势帮助学生突破“再现情境”的难关,进而步入“深入理解”的阅读境界。因而,画面的设计至关重要。笔者以为设计画面有“三忌”。下面以《〈还乡梦〉自序》一文《语言的欣赏》课件中一个欠妥欠佳部位作浅析。(笔者参与观摩的一堂研究课)一忌牵强附会。生拉硬扯,东拼西凑,“是那么回事”,结果弄巧成拙。《〈还乡梦〉自序》一文中有一表达作者远离祖国的苦闷和回归祖国的强烈愿望的精彩语段:“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在北美的沙漠中,我是一株水土不服的…  相似文献   

7.
一般地说,序跋文从属于议论文体。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比较容易受到议论文教法的影响,甚至生搬硬套议论文的分析方法(找论点——讲论据——析论证)。其实,这样做是不符合序跋文本身的特点的。高中语文第四册的序跋文,共选了四篇文章:《〈农村调查〉序言》、《〈呐喊〉自序》、《〈物  相似文献   

8.
《史记·太史公自序》,被历代学者当作《史记》的纲目,是读《史记》的门经。《自序》具备一部完整目录的三个必备条件,即:篇目、提要、小序。在中国目录学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在学术上有辩章学术的价值,在读书治学中有导读职能。《自序》对我国目录学有深远影响,它是一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目录学杰作。  相似文献   

9.
初中《语文》第五册《〈还乡梦〉自序》一文的注释中把何其芳的作品《画梦录》解释为“诗集”,这是不对的。何其芳以其热情奔放的诗歌享誉诗坛,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同时他还是一位散文大师,《画梦录》就是作者的第一本散文集。《中国现代散文120家札记》一书对《...  相似文献   

10.
虚词在汉语中虽然数量较少,但在语言中所起的作用却很大,甚至是实词所无法比拟的。刘淇在《助字辨略自序》中说:“盖文以代育,取肖神理,抗坠之间,轩轾异情,虚字一乖,判于燕赵。”陈望道《试论助辞》一文:“助词能将基本结构中的某一特定部分作特定的显  相似文献   

11.
一 鲁迅对中国人去做示众的材料和示众材料的赏鉴者,都非常悲愤;二者比较起来,对后者的悲愤尤为强烈。我们知道,鲁迅弃医从文的契机就是看了中国人做示众的材料和看客(《呐喊自序》)。此后,他在小说和杂文、散文诗中多次写到这个令人悲愤的场景。现摘录几处于下:  相似文献   

12.
江泓同学问:《〈还乡梦〉自序》是实用文体,还是抒情散文? 序言,是一种实用文体,为自己的书写的序言称“自序”。在这篇自序里,作者介绍了自己的经历,追忆了对自己影响最大的老师,说明了这本诗集《还乡梦》的创作意图等。  相似文献   

13.
《还乡梦》自序【课文题解】这精深文是美援华裔诗人刘厥庄为自己的诗集《诬乡梦》一书写的库昌。《还乡多》是一不以百四怀乡和回国见图为题往的,充满爱国渡槽的中、英文对照请8。【课文简析】在这两自民坚,作章介绍了自己是组回走上文学适用的,回忆了对自己创作影间...  相似文献   

14.
“把整个的心捧出来献给小孩子”一语,出自陶行知先生《(中国教育改造〉自序》一文。陶先生的原话是,“大家愿把整个的心捧出来献给小孩子才能实现真正的改造”。这句话十分清楚地告诉我们,教育者把整个的心捧出来献给小孩子,是对教育进行真正改造的前提,是办出真正教育的根本。我认为,这句话最能形象、本质地反映陶先生的生本思想。  相似文献   

15.
家谱是记述血缘集团世系的载体。家谱正式诞生于周代,汉代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修谱,西汉私人家谱首推司马迁的《太史公自序》中所载家谱。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中叙录了司马氏家族迁徙、姓氏源流、家族世系、先祖名字、职官、事迹等。这些对于从事历史和家谱的研究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自司马迁自序其家谱后,汉代文人纷纷仿效,扬雄和班固也自序其家谱见于《汉书》,体例都仿《太史公自序》。随着宗族势力的复苏,私人家谱迅速发展起来,并出现了专门独立的家谱。  相似文献   

16.
本文系阅读陈庆元君《江淹“筋力于王微,成就于谢”辨》一文后有感而发。笔者认为钟嵘《诗品》中的“成就于谢”的“就”应解释为“接近”,而不应解释为高于”。从作品来看,江淹在创作五言诗时也具有内容扼要、含意深切、音调婉转、语言清丽等接近谢诗风的特征,而陈庆元君的误解与其引用吴丕绩《江淹年谱·自序》中的内容有着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17.
自传:以第一或第三人称来叙述自己的生平事迹和著作等。古人于著书后常作自序,如司马迁《太史公自序》具有自传性质;后来王充《论衡·自纪篇》、江淹《自序传》,即两人的自传。  相似文献   

18.
魏禧明末清初人,世居江西之宁都,字冰叔,号裕斋,诸生,明亡,遁金精之翠微峰,颜其庭曰勺庭,世称勺庭先生。与兄祥弟礼俱以文章著,有宁都三魏之称。翠微峰四面削起,自山根至绝顶若斧劈然,难登,宜于隐居。彭士望、林时益、李腾蛟、丘维屏、彭任、曾灿与禧兄弟共九人,讲易其中,所谓“易堂九子”者是也。禧未入仕途,以布衣终。十岁,从同里杨一水学,专力制举文,早年即负盛名,自谓出入夏仲彝、陈卧子、黄蕴生之间。二十四岁,弃科举,从姊丈丘维屏学古文。其《内篇一集自序》,斥当时制举之业,“浮词失意,诡言贼理”。又《内篇二集自序》,以明思宗甲申  相似文献   

19.
一、书序古之书序与今天的书序基本内容大致相同,有作者的自序,亦有他人作序。始于西汉,以司马迁《史记》的《太史公自序》为最早。早期的序,为单篇文字作的序放在正文的前面,为整部书作的序放在全书后面。司马迁的《太史公自序》即在书后。至晋萧统《文选》等书,序始移至书前,此后,写在后面的称“跋”,或称“后序”。  相似文献   

20.
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培养真正的人才。作为中学语文教师,我们要完成这一神圣的使命,就必须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始终把德育放在首位。那么,语文教学如何做到文道统一呢?一、抓住导入新课的有利时机新课的导入是渗透德育的极好时机。我在教学《〈还乡梦〉自序》一文时,引用作者诗集《还乡梦》中的一首《重庆赞》作导语,和学生一起分析这首诗歌,体味作者对经历了巨火的洗礼的重庆所发生的巨变的赞美之情和对故土的眷恋之情,从而让学生明确这既是一篇自序,又是一篇充满爱国主义激情的散文。二、在探求新知中渗透德育教师在讲解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