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恨水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小说大师,而事实上,新闻记者才是他的正业,他从事新闻工作长达30年,在整个报业生涯中,他的支撑点都落在报纸副刊上。目前,学界关于张恨水新闻思想的研究不多,本文着重探讨张恨水在编辑副刊的实践中形成的主要新闻思想,包括以小说反映社会新闻事实,予副刊以鲜明的新闻性;重视副刊的舆论监督作用;主张新闻自由等。  相似文献   

2.
朱大建生于上海,祖籍常熟。1970年上山下乡,在江西生产建设兵团(五星垦殖场)担任农工、新闻干事。1978年2月考入复旦大学新闻系,1982年2月毕业。分配至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新闻出版处任新闻干事,1985年任上海《宣传通讯》杂志副主编,1988年任主编。1995年调任《新民晚报》副总编辑,长期负责分管文化新闻、副刊、专刊的采编工作。1991年被评海市优秀新闻工作者,2004年被评为全国百佳新闻工作者。高级编辑。  相似文献   

3.
孙如陵,民国时期知名新闻学人。在国民党中央政治学校新闻学系就读期间,担任《新闻学季刊》编辑。毕业后历任《中央日报》记者、《中央日报》专门性副刊《报学》双周刊编辑、《报学杂志》编辑。孙如陵的新闻为学之路,是民国时期的一种典型,求学伊始即开始新闻实践与新闻学术研究。这种“半工半读”经历不仅给他带来新闻实践的切身体验,还有新闻学理的深刻体悟。本文就民国时期孙如陵的新闻学观、新闻观、新闻教育观、报业发展观进行分析,揭示其独到的理论洞见。  相似文献   

4.
副刊新闻化的口号提出由来已久,从中国报刊发展史中我们可以了解其端倪。新时期,报纸副刊如何新闻化运作就是一项比较实际的问题。《唐山晚报》副刊近年来在此方面做过许多尝试和努力,并积累了一定经验。笔者担任副刊编辑多年,体会良多。  相似文献   

5.
方勤 《新闻大学》2002,(2):66-70
在新文学运动中,一些优秀的报纸副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大公报》的《文艺》副刊从创刊起,直至抗战开始培植了一批青年作家,发表了不少作家的处女作、成名作,①成为20世纪30年代北方乃至全国颇具影响的文艺阵地。30年代《大公报》文艺副刊的盛况与它的灵魂人物——从1935年至1939年历任津、沪、港版《文艺》主编萧乾的功劳是密不可分的。萧乾是作家,是记者,同时也是个副刊编辑,关于他的副刊编辑思想在新闻史学界很少有人涉猎。本文打算在这方面作一探索。  相似文献   

6.
在当今新闻业务探讨上,"策划"当属最常用的词汇之一吧.所谓新闻策划,就是对新闻及版面的精心构思、表述及安置.我在这里所说的策划,是作为一名党报副刊编辑在编辑每一个副刊版时,在不经意间做到精意,在不刻意间做到娴熟.  相似文献   

7.
张恨水先生系安徽省潜山县岭头乡人,他是一位誉满中外的高产作家,又是主编报纸副刊的高手。他自1919年步入新闻界,在长达30年的新闻生涯中,先后主编过《皖江日报》副刊、《世界晚报》副刊、《世界日报》副刊以及北平《新民报》副刊等。张恨水主编报纸副刊有以下特色:  相似文献   

8.
王满新 《编辑之友》2011,(5):121-123
提起张根水,人们都知道他是一位通俗文学大师,一位有广泛而深远影响的小说大家。其实,他还是一位采、写、编、校、管理、发行样样在行的"全能报人",是一位终身从事新闻工作的优秀报刊编辑工作者。在数十年的报刊编辑工作中,他先后在许多家报社供过职,担任过校对、新闻编辑、副刊编辑、通讯员、记者、特约撰稿人、总编辑等职务,还亲自出资创办过报纸——《南京人报》。在所有的报刊编辑工作中,他于的最长久的是主编副刊。他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  相似文献   

9.
不期而遇的机缘袁鹰作者简介:袁鹰,原名田钟洛,1924年10月生。1947年毕业于之江大学。1945年12月起从事新闻工作。先后在上海《世界晨报》《联合晚报》担任记者、编辑主任和副刊编辑。1949年5月起在上海解放日报担任记者、编委会秘书和文教组长。...  相似文献   

10.
萨空了原名萨音泰,蒙古族人,1907年生于四川成都,是我国杰出的新闻工作者和著名的社会活动家.1935年,他追随成舍我南下上海,担任《立报》副刊编辑工作.这段时间既是他新闻实践活动中空前成功的一个阶段,也是新闻史上富有传奇色彩的一笔.  相似文献   

11.
如今,使用网络上的稿件,对报刊编辑们来说比较普遍,即使你是本地新闻的编辑,这种情况也并非全无可能。尤其是化和副刊成倍增加的版面让这些栏目的编辑们绞尽脑汁疲于应付,从网络上“下稿子”自然而然地成为他们的必然选择。但是编辑们在“下稿子”时,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应该引起高度警惕。  相似文献   

12.
孟庆军 《青年记者》2006,(15):22-22
2004年5月改扩版以来,按照编委会提出的编辑方针,文体采编中心编辑、记者在党报怎样办好体育娱乐新闻、专刊副刊方面进行了一些积极探索,针对目标读者群,树立起读者想看什么,就提供什么的办报理念,注重新闻策划,跟着热点走,突出新闻性,加大信息量,增强视觉吸引力,起到很好的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13.
蒋忠波 《编辑之友》2010,(3):101-104
戈公振,江苏东台人,我国著名的爱国报人、新闻学者和新闻教育学者。戈公振先生参与报纸编辑工作的时间最早可以追溯到1912年,当时他参加了《东台日报》的编辑工作,担任图画编辑。  相似文献   

14.
钱毅的农村报刊编辑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沛 《青年记者》2006,(20):41-42
钱毅是我国现代著名戏剧家、作家阿英的长子,生于1925年,逝于1947年,终年22岁。在新闻战线上虽然只有短短4年的工作时间,但他的新闻活动与编辑思想,使得他足以称得上是我国抗日解放战争时期在民主根据地办农村报纸的典范。他为培养工农通讯员而不遗余力,他为让工农成为报纸版面  相似文献   

15.
史敏 《青年记者》2007,(6):49-50
曾经创办《明报》的武侠小说家金庸认为,副刊是报纸很重要的一个部门。据他介绍,在香港办报,有一个信念:新闻是攻的,副刊是守的,有大新闻出来,报纸的销路可能会增加5万份、10万份。大新闻过去了,销路要恢复原状,这时要保住大销路的话,就要副刊做得好。有大新闻时增加的读看到副刊做得好,以后就会常买报纸,成为老读。所以说,新闻是攻,副刊是守,新闻做得好,出了成绩,副刊守住,销路就上去了。所以,办好副刊是报纸的生命线。[第一段]  相似文献   

16.
谈谈新闻与文学的“杂交优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闻与文学的结缘由来已久,在我国报业初创时期,即在新闻纸上给文学辟出一块地盘,称之为副刊。如当时京沪报业有名的四大副刊———北京《晨报》的《晨报副镌》、上海《民国日报》的《觉悟》副刊、《京报副刊》,上海《时事新报》的《学灯》副刊,为中国新文化运动摇旗呐喊,建立了功勋。当时副刊上发的多是一些纯文学性的文字,如鲁迅的小说《阿Q正传》,郭沫若的诗《女神》等;也不时发一点颇具文采的政论性文字,如毛泽东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也发表于文学副刊之上。这说明,很早以来,我国的老报人就十分重视新闻与文学的结合…  相似文献   

17.
在新闻报道越来越及时、新闻版面越来越扩张的同时,副刊在新闻的高速公路上,被挤入人行道的状况时有发生。曾经在2003年,一些著名的报人就已经意识到,并深入探讨过副刊所面临的尴尬局面。大多数人认为。副刊尴尬状况的出现,并不主要缘于人们对副刊需求的降低,而是因为副刊的老面孔已经不再适应于新的读者需求。可以说,副刊正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副刊的创新势在必行。笔者认为副刊的创新应该突出以下几方面内容。  相似文献   

18.
王霞 《新闻传播》2004,(6):42-42
“让副刊作品新闻化”作为口号被喊出来,是近两年的事情。与正刊一样,副刊也有引导舆论的功能,副刊应在一定程度上围绕着当前的新闻热点来办,不能游离于新闻之外。如果说,新闻版面标志着报纸的广度,那么,副刊则更多地标志着报纸的深度。新闻加副刊、广度加深度形成报纸的高度,由此提升报纸的品位。因此,在副刊上做文章,“打新闻的第二落地点”,已成为报业同行认可的应对竞争的办报发展方向之一。  相似文献   

19.
从广义上说,新闻采访是一项调查研究性质的活动,从狭义上讲,新闻采访是新闻工作者搜集素材而进行的带有特殊性质的调查研究活动。报纸副刊新闻与正版新闻在报道内容和形式上都存在较大差别,目前,报纸副刊新闻的采访活动正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 一、克服“社会刻板印象”,把副刊新闻做“活” 副刊是党报适应形势要求,顺应受者呼声和面向市场经济的必然产物,是与正版有机的统一,是正版的必要补充和自然延伸。随着副刊新闻竞争的日趋激烈,受众对副刊新闻报道不断提出新的要求,期望值越来越高。我们所说的副刊新闻与历史上的副  相似文献   

20.
左林 《新闻前哨》2005,(9):36-37
报纸的副刊,在中国有一百年以上的历史。它是由报纸的编辑们在新闻的后面刊载少量的旧体诗词和散文、随笔、小说等文学作品逐步发展起来的。从第一份正式的报纸副刊《字林沪报》附出的《消闲报》创刊到现在,中国报纸的副刊走过了一条漫长的道路,在新闻史上,形成了一条绵延不绝亮丽多彩的风景线。报纸副刊培养了好几代的青年作家,同时也教育和滋养了整整一个世纪的报纸读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