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技术理性是现代工业文明的主导性文化精神之一,作为人类理性与近代科技相结合的产物,它不仅延伸和拓展了人的身体,而且超越了人在自然上的维度。但技术理性在推动社会发展的同时,也给社会带来了新的问题,如现代人的异化、世界的祛魅、生态危机等。技术理性的泛化和它与价值理性的分离,使现代社会陷入了深深的危机之中。如何摆脱技术理性的控制及这种危机,不仅关乎技术理性未来的命运,而且关乎整个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以往人们总是从技术的工具化倾向诉诸技术理性批判,忽视文化层面的技术理性考量。从文化角度切入的技术理性化分析表明,物性与人性的冲突是人与技术的矛盾关系,技术理性的人文意义植根于技术理性与人文的内在关联,保持技术理性内在张力的平衡是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基石。  相似文献   

3.
哈贝马斯并不是停留于简单的"接着"法兰克福学派的技术理性分析逻辑视角,而是在对技术理性批判的同时,对这种批判理论自身的合法性进行了更深层次的论证,不仅提出了批判理论的合法性问题,而且也提出了基于合法性基础上的正当性问题。哈氏的理论显示出了与该学派的老一代理论家之间的理论张力,强调进行社会批判之前先要反思批判理论自身。  相似文献   

4.
人类走向工业化并逐步迈进现代化的历程中,技术理性功不可没:它彰显了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本质力量;提供给人类充裕的物质财富和高质量的物质生活。然而,技术理性泛化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最终获得了思想的权威地位,便把地球推向了濒临全球性灾难的边缘,也使人类自己遭遇了发展上的瓶颈。消解泛化的技术理性,成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构和发展的最终旨归和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5.
由现代技术及其应用所引发的生态环境危机和人性的价值危机其根源在于技术理性对自然、人类社会及人自身的全面统治。技术理性因其所具有的无可抗拒的生产效率和能顺应任何目的的纯中性的工具化意味而蕴含着强烈的统治逻辑。正是这种统治的逻辑使现时代的人丧失了其批判和超越的维度而沦为工具性的存在。因此,技术理性的全面统治必然导致人的自由的全面丧失。人性危机的根源在于人自身的思维方式的危机。只有借助"审美思维"超越技术理性的对象化思维,人类才能彻底摆脱工具性的存在方式,从而真正实现自己的自由本性。  相似文献   

6.
古希腊人生来就具有探究宇宙来源、探索万物真实的精神,他们强烈地关注自然。古希腊文明在自然、经济、社会等因素的影响下成为当时世界文明的顶峰。尤其是其早期自然哲学的杰出成就。不仅为后世哲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且也对后世科学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法国的印象派绘画重建了绘画与自然的关系,表现在追求自然的色彩,创作了一批真正意义上的风景画,画家不仅在自然中获得了欢乐,而且热情地歌颂着大自然,体现了人的生命与大自然是息息相关的。  相似文献   

8.
马尔库塞认为技术理性是造成社会异化的根源,社会异化在当代发达工业社会集中表现为“单向度的社会”。同西方发达工业社会一样,我国在大力发展生产力、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异化,极大地阻碍了和谐社会的构建。马尔库塞的社会异化理论蕴含着丰富的和谐思想,启示我们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应善用技术理性,坚持多面性的社会和谐观,更要注重人本精神,保障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9.
技术理性的僭越使教育背离了自己的目的,Web2.0网络文化所折射出的网络道德教育现象呼唤更自觉的网络教育文化反思,对教育技术的技术理性与价值理性做些深入探讨有助于明晰教育技术理性的内涵、本质与功能.本文提出伦理意蕴是内蕴在教育技术理性中的已然内涵和根本特质.教育技术理性是技术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内在契合和高度统一.基于Web2.0网络技术平台,教育技术理性应当而且可以得到充分表达.  相似文献   

10.
教学技术理性批判有合理的地方,但也存在着片面和极端的问题。关于教学技术理性批判的误区主要在于:基于二元对立的思路,把教学领域内的价值理性与技术理性对立起来,看不到二者统一的可能性;忽略了技术理性的重要作用,离开技术理性去空谈价值理性;在对教学技术理性的认识上,前后逻辑不一致:在界定教学技术理性内涵时是出于自然科学和技术哲学的视角,然而对其批判,却又站在了社会学批判理论的立场;把某种具体的教学技术手段,或是教学设备当作技术理性加以批判。应当客观、辩证地看待教学技术理性,不能盲从于技术乐观主义或技术悲观主义。教学技术理性是教学的重要理论基础,失去教学价值理性规约的教学技术理性的确会使教学面临困境,但离开教学技术理性的支撑,教学价值理性的诉求只能是一种乌托邦。克服教学技术理性批判的误区在于发展统合教学价值理性和教学技术理性于一体的教学实践理性。  相似文献   

11.
冯友兰先生的"天地境界"说包含着丰富的环境伦理意蕴。人不仅应对社会承担责任,而且也应对宁宙自然承担责任;人类不应一味地征服自然,而应该顺应自然。从冯先生天地境界说的角度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对我们体悟人生境界及人生意义是一重要的指导和参照。  相似文献   

12.
作为马克思历史哲学的逻辑起点,现实的人蕴含着马克思对前人的超越和继承,也是唯物、能动、辩证地说明历史和改造世界的唯一根据。现实的人体现了人类历史的三大自然前提转变为三大历史前提的内在机制,即原始自然转变为人化自然,原始人转变为社会实践中的人,原始人群共同体转变为人类社会,因而不仅为马克思历史哲学正确理解历史过程的主体与主体性确立了逻辑前提,而且也为完整准确地理解马克思历史哲学的整体结构奠定了基础和开辟了道路。  相似文献   

13.
教育的时空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问题的提出人是具有自然属性的。人首先是一个自然实体,从出生那天起,就成了大自然中的一个成员,占有一定的空间,并在时间的连续推移中成长和发展。人作为自然存在物,而且作为有生命的自然物,是具有能动性的。人的能动性表现在人能使自己的生命活动本身变成自己的意志和意识的对象,人在生产劳动中发展着人的自然实体。这个自然实体的发展,不仅是人能从事生产劳动的必需,而且也是人能接受教育的自然基础。人,从生到死整个过程,都处在有定的空间(人体占有的空间)和无定的空间(人的思维空间)之中;也处在有定的时间(人所经…  相似文献   

14.
人是自然界最高级的动物,人与其他自然物最根本的区别在于人的劳动,在于人不仅能够适应自然,而且能认识自然,并能改造自然。然而,正当人类高奏征服大自然的凯歌的时候,却惊奇地发现自己正陷入从未有过的危机之中。  相似文献   

15.
教育管理组织:技术理性的视角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旨在从技术理性的视角审视教育管理的组织理论。首先对技术理性进行了探讨,然后从技术理性角度审视了教育管理组织理论的两种主要观点:古典组织理论和人本主义组织理论。指出古典组织理论完全是技术理性精神的体现,人本主义组织理论也是以技术理性为基础的。同时探讨了后现代教育组织理论,认为它没有也不可能脱离技术理性而存在。在此基础之上,进一步指出了它对我国目前教育组织变革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法兰克福学派认为,启蒙催生了现代工业文明的发展,但它也使技术理性成为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内在组成部分和社会控制的工具,这必然会导致自然的异化和人的异化。威廉.莱斯发挥了这一观点,指出"控制自然"观念与消费的异化催生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生态危机。他强调只有实现制度的变革和伦理价值观的转换,才能实现自然和人的解放。这种试图从资本主义制度层面分析生态危机的观点奠定了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成熟形态的基本研究范式。  相似文献   

17.
贾平凹在小说《怀念狼》中讲述了发生在秦岭地域关于人和狼的故事,建构起商州秦岭世界,表达了深切的生态忧患意识。在技术理性的掠夺之下,狼群即将消失,折射出秦岭自然生态危机。伴随自然生态危机,人陷入精神世界的荒芜。面对自然和精神生态危机,作家呼唤野性力量,呼吁回归自然本性。秦岭文化寄予了作家对人自然本性复归的内在追求,同时在现代文化烛照下,秦岭又是落后愚昧的写照,乡村不是生态的救赎圣地。  相似文献   

18.
技术理性批判对当代资本主义世界具有无畏的批判精神,值得充分肯定。它不仅对理性、知识、科学、技术、科学技术方法、科学技术的社会意义和实践功能等方面的分析、反思和批判,而且更从深层意义上对文化价值观念、历史文明形态和人的存在方式等的内在批判和本质思考。  相似文献   

19.
现代继续教育的发端,与科学技术具有紧密关联。在现代社会科学技术已成为人的生存环境,知识与技能构成人的日常认知与行为的核心内容。继续教育走向实用性与功利性,是体制、组织机构、个体共同参与的结果,但能够形成这种趋同性的更深层的原理则在于催生和操控实用与功利价值观的工具理性或技术理性。继续教育本身应体现发展之义,发展不仅关乎个体的完满人生,也关乎人类精神文化的世代传承与创造,而在伦理意义上,教育也不只是为人的生存,它更是为人更好地生活。  相似文献   

20.
卢梭笔下所诠释的"自然"不仅是对纯粹自然界美景的赞叹和描写,而且其中包含着他对人自身原本的"自然"状态深层次的理解,其教育思想更被人誉为自然教育思想。但他从未对"自然"给予一个明确的定义,而是通过对"自然人"的表述和自然教育过程的详细阐述,生动地刻画出了一幅完整的顺应人身心发展的教育蓝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