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唐代"古文运动"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它是由文化、政治、哲学、思想等多种外界因素与古文自身演进综合作用形成的。其中,唐玄宗在推动古文的发展中起到了积极作用。其贡献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重视经籍的搜集整理;二、注疏《孝经》,提倡孝道;三、促使文风由骈而散的转变。而这三点恰好与古文作家倡导的"宗经明道"、文风复古精神相契合,由此也印证了唐玄宗对"古文运动"发展的有力推动。  相似文献   

2.
很多时候,文字是一种高雅的装饰品。大唐盛世,诗歌王朝,连空气中都飘飞着诗意。可就在这样的极盛之时,韩愈柳宗元却倡导"古文运动",推崇先秦诸子散文的理性笔调,怒斥浮华的文风。这一运动,对后世几百年的文学创  相似文献   

3.
北宋江西文风的发展可分做三个阶段:庆历以前,南丰曾氏、临川王氏已提出"长于议论、务用应世"的文学理念;庆历至嘉年间,欧阳修、曾巩、王安石结成师友,使江西几个古文家族汇流,遂形成江西古文家主盟文坛的事实;嘉以后,江西籍作家归纳欧、曾等文风特色,进一步塑造了"江西文风"的概念。  相似文献   

4.
近现代以来,论者多以为唐宋"古文"是作为"骈文"对立面出现的。实际上,唐宋古文运动反对的并不是骈俪形式本身,而是文道分离的浮靡文风。韩柳欧苏不仅在理论上对骈俪相当友善,柳宗元、欧阳修、苏轼、王安石甚至还是整个骈俪文学史上的关键人物。从概念上看,"古文"与"近体文"相对,它不完全是指散行文,还部分地包含了骈文。从影响与效应的角度看,古文与骈文在唐宋以后也一直是并行发展,直到20世纪初,在现代白话文的强力打击下,才一起退出历史舞台。  相似文献   

5.
在韩国高丽、朝鲜两朝,韩愈被韩国的众多评论家誉为成就最高的诗文作家。韩愈的诗歌在科举考试的影响下,从高丽初期开始就较快地受到了当时读书人的瞩目;而他的散文是在进入高丽中叶古文之风兴起之时被正式引入,以后便广受知识界人士的关注和推崇,高丽中后期以来因被评定为学习古文写作的典范而叹为观止;进入朝鲜时代,韩愈的文集更是广泛刊印,风行整个朝鲜,影响深远。这样的推崇和风行主要在于两项历史文化和政治背景:一是从高丽武臣执政时期后正式推动的文学主体与文风的转折,二是受到国家政策的关怀和国君的爱好。  相似文献   

6.
作为《岳阳楼记》的作者、北宋“庆历新政”的领袖人物范仲淹是广为人知的。然而,他对北宋古文运动所作的巨大贡献,却长期不被学界所重视,未引起人们注意。实际上,范仲淹不只是大力支持了文风文体的改革,直接孕育了古文革新的高潮,而且也为北宋新古文运动培养和准备了包括欧阳修在内的大批人才。文章的好发议论、忧患意识和参与意识的强烈,文风的明白晓畅,也是在这一时期开始形成的。  相似文献   

7.
李华、萧颖士、元结与独孤及乃韩愈、柳宗元之前"古文运动"的酝酿者,他们在古文理论与古文创作上都为"古文运动"高峰的到来做好了铺垫,因此,他们可以称为"古文运动"的奠基人。其中,李华可谓佼佼者。他很好地实践了古文的精神,在理论上主张复古,强调文章补世之用;创作上也实践了这一主张,尤其是"安史之乱"的遭际,李华文章风格发生了很大的转变,乱前"文体温丽,少宏杰之气",乱后则其文风也逐渐变得"平易"、"朴实"。其作品也注入了更多儒家思想。李华文风由温丽到平实的转变,也正是唐代文章华丽之风逐渐向质朴过渡的真实反映。  相似文献   

8.
阮元是清代著名学者。他提倡骈文,推崇《文选》,反对桐城派的古文。他对《文选》的推崇和研究,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他是《文选》学上的关键人物。  相似文献   

9.
自宋以来,学界对<古文尚书>的真实性多有怀疑,清人阎若璩著<尚书古文疏证>,判定<古文尚书>为"伪古文".然而,近年来,有些学者对"伪书"、"辨伪"态度有所改变,认为<古文尚书>并非伪书,<尚书古文疏证>所定之案是一个错误结论.前人的讨论,涉及多个方面,然鲜少语言学的角度.本文以<胤征>为例,探讨<古文尚书>的成书年代.通过文献调查,发现"火炎昆冈"、"玉石俱焚"、"猛火"、"天戒"、"常宪"五个词语,都不见于先秦文献,而见于东汉或西晋等的典籍.虽不能就此判断<胤征>为伪书,但可以推断<胤征>的最后成书可能在东汉魏晋时期.另外,从汉语史的角度来说,也不能够认为<胤征>所反映的都是先秦时期的语言现象.  相似文献   

10.
北宋诗文     
一、北宋初期诗文在继承晚唐五代文学传统的基础上而出现的宋初浮靡文风,遭到柳开、穆修的反对。柳开倡导于前,穆修继起于后。他们所侧重的是在散文方面。柳开(公元九四七——一○○○年)字仲涂,大名(今县名)人。他提倡古文于举世不为之时,最推崇韩愈、柳宗元的文章。他指出,所谓古文,不在于“辞涩言苦”,使人难以诵读,而在于“古其理,高其意”,“应变作制,同古人之行事”,为当前的  相似文献   

11.
正赫拉克利特说:"人不可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人生就是一部"变的哲学",新事物会不断替代或补充旧的事物,包括文学意义上的语体、文风,也会随着时代的变迁发生变革和革新。其中区别于六朝唐初泛滥的骈文而兴起发展的唐代古文,便是一种语言表达方式的变革。为了让学生分析鉴赏所要学习的具有唐代古文特点的文言文篇章,教师可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适当渗透古文理论。可具体从古文语言表达方式的特点、古文理论强调的思想、古文理论的影响等几方面切入,进行关于文章的鉴赏教学。当然,为了突出文章所表现出的唐代古文语言表达方式的特点,  相似文献   

12.
北宋古文运动是唐代古文运动的继续和发展。北宋古文运动的进展,同北宋文风的变化有着直接的关系。宋初西昆体的流行,固然是古文运动所反对的主要对象,但在古文运动进展的全过程,显然还有一些不同的反对对象。在过去的论者中,一般不很明确,因此往往造成问题的混乱和简单化。大体说来,宋初以柳开、王禹偁为代表,着重扫荡“五代弊习”;  相似文献   

13.
<正>桐城派初兴之际就强调"有所法而后能,有所变而后大"的文论观,"有所法"是文学流派的必然要求。桐城派的"有所法"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编纂圈点古文选本,作为学习古文的津筏;二是总结相对一致的文论观点,作为家法传承后学;三是明确师承统绪,作为正本清源、赓续薪火的依据。"有所法"有利于不断增强桐城派的凝聚力,巩固文坛地位。然而,因陈不变最易陷入末流,桐城派古文家清醒认识到这一点,故能通过"有所变"救弊求新,为桐城文章保持活力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4.
论独孤及的古文革新理论及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独孤及是天宝至大历年间,连接古文先驱与中唐古文家的重要枢纽。其古文主张与萧颖士、李华大体保持一致:内容上,提倡复古宗经;形式上,主张去骈复散;内容与形式发生改变的同时,形成一种古雅、渊奥的文风。独孤及的古文主张笃志于道德、继承中有新变,更加系统,对中唐的古文运动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5.
王斌 《现代语文》2008,(1):37-38
曾国藩对后期桐城派空洞的文风和树立门户之见的流弊进行批判,并把骈文与辞赋的写作经验引入创作,注意修辞与声调的运用,修正了桐城文派片面追求文字雅洁的单调贫乏之弊;他还提出了"古文之道与骈体相通"的理论,在遵从"道统"的前提下,在一定范围内对后期桐城文风进行了修正,并获得了一定的成功.  相似文献   

16.
桐城派文论在清代通过文传师授产生广泛影响,对词体发展有理论贡献,余绪波及近代。方苞推崇"雅洁"风格与姚鼐"阴阳刚柔"理论为词体在美学上提供另一种思路。谭献注意到词与古文相通,蔡桢、蒋兆兰等将古文笔法引入词论,沈祥龙主张词家应兼通古文诗赋;在修辞和篇章结构方面,古文可资借鉴,其法度体格与叙议功能为词境开拓提供参照。词与文均注重行气,"潜气内转"正是从桐城文派辗转接续的一个重要批评话语。  相似文献   

17.
唐代古文运动的兴起有着复杂的原因,若将其与中唐史官及史学联系起来,便会发现二者之间的密切关系:其一,古文运动的发起人员多为史官及其交游者;其二,古文运动的“文以明道”观与史家的道德裁判思想一脉相承;其三,古文创作的崇真尚质文风是史传文学实录直书精神的内在转化.  相似文献   

18.
欧阳修在北宋被尊称为"今之韩愈"。由天圣起步,庆历奠基,至嘉祐辉煌,欧门趋于兴盛,古文空前繁荣,北宋的宗欧是其时文人的共识。早在徽宗时,米芾对苏轼就有"文比欧公"的赞誉。南渡以后,苏轼更成为年轻士人尊奉的耀眼明星,文坛由宗欧转向宗欧与宗苏并重。这种变化还可以从《皇宋文鉴》、《崇古文诀》、《文章轨范》等精心选文中看出。"惟宋文章,曰欧与苏",这是南宋士人的共识,表明了北宋两大文学巨匠已成为两宋士人从文学到心灵都无限向往与极力追踪的楷模,显示出南宋人对包含文学、史学、经学等研究成就在内的博大精深的欧学与苏学的倾慕。宗欧与宗苏是对欧、苏所倡导的平易自然文风的确认,也是对欧、苏推崇创作自由、倡导不同风格发展的确认。这对宋代文学的发展,尤其是古文创作的繁荣,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9.
王斌 《考试周刊》2007,(38):107-108
曾国藩对后期桐城派空洞的文风和树立门户之见的流弊进行批判,并改变自方苞以来桐城派只重视唐宋散文的阅读习惯,广泛涉猎秦汉、魏晋文章,把骈文与辞赋的写作经验引入创作之中,注意修辞与声调的运用,修正了桐城文派片面追求文字雅洁的单调贫乏之弊;他还提出了"古文之道与骈体相通"的理论,在遵从"道统"的前提下,在一定范围内对后期桐城文风进行了修正,并获得了成功。  相似文献   

20.
冯志沂是清道光时期桐城派作家,刘声木《桐城文学渊源考》评价他是梅曾亮的"高第弟子"。在师事梅曾亮十余年间,他忠实地践行梅氏的古文理论,古文造诣日益精进,文风简净精洁,在梅氏诸弟子中堪称翘楚。因此,冯志沂在道光时期桐城派作家中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