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比和比例”一章中几组容易混淆概念的主要联系和区别是什么? (一)除法、分数和比:联系密切表现在①a÷b=a/b=a:b(b≠0)②它们的基本性质相似,区别在除法是一种运算;分数是一种数;比是表示两个数(或量)的倍数关系。 (二)比和比例: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比例,所以比是比例的基础(组成部分);比例是比  相似文献   

2.
“比和比例”这一单元,概念多,易混淆。我注意抓住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区别,组成题组,让学生在比较中学习,收到良好的效果。一、按新旧知识联系组题,进行比较教学“比”时,为了使学生弄清比与除法、分数的联系与区别,编拟如下题组,让学生练习比较: 2.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 3∶4=( )÷( )=( )/( ) 18∶( )=36∶24=( )/30 ( )∶20=6÷( )=( )/24 3.选择适当的内容,填在括号里。①比的前项( )分数中的分子,比的后项( )除法中的除数。(等于、相当于) ②比的基本性质和分数的基本性质( )。 (类似、相同) ③比与除法、分数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比是( ),除法是( ),分数是( )。  相似文献   

3.
[知识导序 ][知识导练 ](一 )比、比例的意义和性质议一议 ( 1 )什么叫做比 ?( 2 )比和比例各有什么基本性质 ?( 3 )把表中 (   )填写完整。( 4 )比和分数、除法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填写下表。区 别各部分的关系比表示两个数的关系前项比值除法是一种 (   )除号 (÷ )分数表示一个 (   ) 分母 (不能为 0 )   ( 5 )比和比例的基本性质有何用处 ?请举例。( 6)解比例。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 ,如果已知比例中的任何三项 ,可以求出这个比例中的另外一个未知项。求比例中的 (   ) ,叫做解比例。做一做填空 :( 1 ) (   )÷ 2 4=58=2 0∶(…  相似文献   

4.
数学具有严密的逻辑性与系统性。学习中 ,抓住数学的这一特点 ,充分运用归类比较的手段 ,有助于学生准确理解、系统掌握所学知识。本文试就这一问题列举几例 ,以供参考。一、在比较中准确理解概念 ,沟通知识的内在联系如学习“比”时 ,可通过“比”与“分数”、“除法”的比较 ,得出 :比前项∶(比号 )后项比值 表示两个数相除关系 比的基本性质分数分子— (分数线 )分母分数值是一种数分数的基本性质除法被除数÷ (除号 )除数商是一种运算商不变性质从而看到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既有利于准确理解每个概念 ,又沟通了三者的联系 ,有利于对…  相似文献   

5.
(1)问:“比”、“分数”和“除法”之间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答:“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分数也可看作是两个整数相除(除数不为零)的商”。“比”、“分数”和“除法”三者之间的联系可列成下表:  相似文献   

6.
在比和比例的教学中,首先要让学生明确区分几个概念的意义。比的意义是:“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由定义可知,“比”表示两个数的一种关系,“比”的前后项不能随意调换,比号只是一种“关系符号”,它和除法、分数是有区别的。比例尺的意义是:“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可见比例尺也可以看作是比的知识的应用。比例的意义是“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由此可知,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关键是看两个比的比值是否相等,比值相等的就能组成比例,否则不能组成比例。正(反)比例的意义是:“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  相似文献   

7.
拜读了《小学教学设计》2005年第4期的《一个命题,两种观点》一文,笔者认为“被除数就是分数的分子”这一命题是错误的。理由是:除法和分数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它们之间有联系,也有区别。它们之间的联系是:除法可以改写成分数形式,在改写时,被除数相当于分子,除数相当于分母,除号相当于分数线。它们之间的区别是:除法是一种运算,只能表示两个数之间的倍数关系,而分数既可以表示两个数之间的倍数关系,也可以表示一个具体的数量,如12千克。它们之间并不是等价的,所以只能说“被除数相当于分数的分子”,而不能说“被除数就是分数的分子”。部分教…  相似文献   

8.
教学内容: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一课时(教材第68~70页)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在用比表示两个具体数量的关系时,一般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表示两个同类数量间的倍数关系;另一种是表示两个不同类的数量间的关系。然后感悟比的意义。(2)学会求比值的方法。能通过改写来体会和掌握比与除法、分数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比、除法与分数的不同之处。  相似文献   

9.
教学内容:苏教版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一册P52~P53。教学要求:1.理解比的意义,学会比的读写法,掌握比的各部分名称及求比值的方法。2.弄清比同除法、分数的关系。明确比的后项不能为零的道理,同时懂得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3.通过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以及讨论学习,激发合作意识,培养学生的比较、分析、抽象、概括和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学重点:理解比的意义,理解比、除法、分数三者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教学难点:理解比的意义。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诱发参与师:请看大屏幕,这儿有一组信息,请你仔细看一下(学生看)。出示信息:1.青铜有旧称叫“…  相似文献   

10.
一、复习内容:浙江省义务教材小学数学第十二册《比和比例》单元复习(一)二、复习目标:1.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比和比例以及正、反比例的意义和性质。2.进一步沟通比与分数、比与除法、比和比例、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关系,并能正确解答有关实际问题。3.通过课堂复习交流,培养学生探究交流的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三、复习实录:1.复习梳理比的概念和比与除法、分数的关系。教师出示8∶9。师:这是什么?生:这是比。(教师板书:比)师:什么是比?生:两个数相除又叫两个数的比。师:既然两个数相除又叫两个数的比,那么比与除法有什么关系?生:…  相似文献   

11.
(一)比和比值 [比]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相当于“除”。 [比值]比的前项除以后项所得的商叫做比值。它是一个数值。可见比和比值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它们相当于除法中的除式和商。 (二)比和比例 [比例]表示两个比的比值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比和比例是两个密切联系的概念,比例是在比的基础上发展来的,表示两个比的比值相等。但它们是两个  相似文献   

12.
【课前慎思】在研读教材时,我思考:比在生活中产生的必要性是什么?它的独特价值在哪里?学生联系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有关素材,在生活情境中认识比、理解比的意义,会用比来表示两个量之间的关系。通过自主学习,认识比各部分的名称,掌握求比值的方法,在建构比的意义中,体会比、除法和分数的联系和区别。应用比来表达周围世界,充分感受比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用数据激发爱国之心。在了解黄金比的过程中,感悟数学的美丽与神奇。  相似文献   

13.
比与除法存在着明显的区别,比表示的是两种量的倍数关系,而除法是一种运算,但是比与除法又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透彻理解比与除法的联系,有助于提高学生一题多解的能力。例如:某校五年级有450人,男生是女生的23,五年级男生和女生各有多少人?从题中知道,这道题的分率句是“男生是女生的23”,根据分率句列出的数量关系式是:女生人数×32=男生人数。想一想,求其中一个因数的23,该怎样做?根据分数除法的意义,得出:男生人数÷女生人数=23。“男生人数÷女生人数”按照比的意义也可以说成“男生人数∶女生人数”。因此,分率句“男生是女生的23”也…  相似文献   

14.
教材简析 "比的认识"这部分内容主要教学比的意义,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教材通过两个例题说明两个数量(可以是同类量,也可以是不同类量)之间的关系可以用比来表示,并逐渐抽象出比的概念.进而引导学生根据比的意义以及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自主探索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从而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  相似文献   

15.
<正>教学片断一:铺垫理解师(出示13、35、34):怎么理解这些分数的意义?怎么用除法算式来表示它们的意义?生1:把单位"1"平均分为3份,表示这样的1份就是13,用除法来表示就是1÷3,除法的结果可以用小数来表示。……师:几个几分之一就表示成几分之几。师(出示16米、79吨):怎么理解这两个分数的意义?和之前的分数比有什么区别?生2:这两个分数表示的是数量,而不是比率。16米表  相似文献   

16.
一、知识梳理1.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1)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根据两个比的比值是否相等,可以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相似文献   

17.
定义分数的方法通常有四种:份数定义,即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一份或几份的数:商定义,即两个整数(除数不为0)的商;比定义,即整数a与b(b≠0)之比;公理化定义,即有序整数对(a,b),其中b≠0.[1]份数定义揭示了分数从现实生活中产生的过程,便于学生借助实际操作或头脑中的操作表象比较容易地进入分数世界,这可能是小学数学中普遍采用这一定义的原因.当然,这一定义也有局限性,如不能很好地解释教师经常讨论的0/5、5/1等是不是分数的问题.商定义实际上就是小学里讲的分数与除法之间的关系,有了这个定义,就可以解决非整数商的除法问题.不仅如此,由于除法对应于现实生活中的数量关系,这就为我们利用分数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开了方便之门,如分数、百分数应用问题,等等.当然,我们也看到,份数定义中其实也包含着除法,这就使在份数定义的基础上学习商定义成为可能.本课教学就基于这样的认知.比定义源于两个同类量之间的倍数关系,即在保证每份所含数量相同的前提下,两个量之间是a份与b份的关系,这种关系可以用分数来表示,用除法来求得.这一概念的产生为研究两个同类量之间的比例关系提供了方便,它的思想方法也成为研究两个不同类量之间比例关系的有力武器.为满足这一概念扩充的需要,比就被一般性地定义为两个数相除.  相似文献   

18.
比与除法存在着明显的区别,比表示的是两种量的倍数关系,而除法是一种运算,但是比与除法又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透彻理解比与除法的联系,有助于提高学生一题多解的能力。  相似文献   

19.
成功的数学课堂教学小结,不仅对教学内容起到梳理概括、画龙点睛和提炼升华的作用,而且能使学生保持旺盛的求知欲望和浓厚的学习兴趣。现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总结出数学课堂教学小结18式。1.新旧联系式对于新旧知识联系紧密的课,小结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把新旧知识纳入同一系统,形成知识网络。如,教学“比例的意义”小结时,可作如下启发谈话:为什么说802=2005是一个比例?(它表示两个相等的式子)前面学习比的时候,这个式子表示什么意义?(表示比的基本性质)如果等号前后都看作一个分数时是什么意思?(分数的基本性质)由此引导学生得出:分数和…  相似文献   

20.
教材简析 “比的认识”这部分内容主要教学比的意义,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教材通过两个例题说明两个数量(可以是同类量,也可以是不同类量)之间的关系可以用比来表示,并逐渐抽象出比的概念。进而引导学生根据比的意义以及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自主探索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从而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