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中文诗歌意象丰富,译者在翻译时应将诗歌的文化意象忠实而准确地传达给译语读者,当译文的语言文化信息与原诗不符时,译者要采取适当的翻译补偿手段,使中国诗歌的文化意象为译语读者所知晓和接受,从而通过诗歌翻译传播了中国文化。  相似文献   

2.
文化意象的翻译近年来受到很多学者的关注,而对于文化意象传递过程中出现的类比错位的研究却很少见.以阐释学为理论基础,对类比错位分析的基础上,探讨文化意象翻译中类比错位的取舍及翻译.结论证明,“舍”与“留”并非绝对,译者须在传递原文文化信息的基础上,能动灵活选择合理的翻译策略,以期符合读者的期待视野.  相似文献   

3.
从关联翻译理论的视角,本文探讨了译者在翻译文化意象时对可能出现的亏损现象进行补偿的七种语用翻译策略:直接翻译、直接翻译加脚注、直接翻译加修饰语、直接翻译增加隐含意义、音译、直接翻译间接翻译合用、转换文化意象等.本文认为,在翻译的跨文化交际中,在确保原文文化意象不会亏损的前提下,译者应尽可能地使译文释义性相似作者的信息意图和交际意图,使其与译文读者的审美期盼相吻合.只有这样,译者才能真正肩负起传达原语文化的神圣使命.  相似文献   

4.
翻译是两种文化的交流,英汉互译中文化意象的错位与遗失的现象比比皆是,究其缘由,只能归咎于文化的多样性。为了更有效地减少文化意象的错位与遗失,译者应尽可能地使译文释义性相似作者的信息意图和交际意图,与译文读者的审美期盼相吻合。只有这样,译者才能真正肩负起传达原语文化的神圣使命。  相似文献   

5.
从跨文化交际角度出发,以《浮生六记》的两个英译本中的补偿现象为例,探索汉语文化负载词语的英译补偿限定因素与准则。补偿是翻译中主观见之于客观的现象,但并不是可以随意补偿,补偿泛滥会对原文造成损害,因此要在充分考虑译者翻译目的、读者群体以及文本类型等限定因素的前提下应用补偿准则对汉语文化负载词语的英译补偿加以限定,以确保补偿实施的有效性、准确性。文化词语英译补偿应该遵循三个准则,即质与量的准则、关联准则及方式准则,以此对补偿进行限定。翻译过程中补偿手段的选择受到翻译目的及目标语读者等因素的制约,对这些手段的选择及使用要充分考虑各种因素。译者一方面要准确理解并传达原文内容及文化信息;另一方面要在此基础上采取恰当的补偿手段对文化缺失进行弥补,以达到异域语言文化传播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由于文化涉及知识、信仰、艺术、道德、习俗以及人们作为社会成员所获得的一些能力和习惯等等,文化的复杂性不言而喻,由此也造成了翻译中诸多障碍。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很难使译文保持原作的风味。文化意象的错位时有发生。因此,在习语翻译中,译者应该时刻注意原文与译文的文化差异,最恰当地传达原文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7.
文化意象指语言中包含的文化因素。习语是语言发展的结晶,含有丰富的文化意象。从翻译的角度来看,英、汉习语体现出文化意象的缺失和错位两种现象,习语的翻译也相应存在文化意象的丢失和不恰当套用两个问题。  相似文献   

8.
语言与文化的密切关系决定了翻译离不开文化,因此,要对一种语言进行翻译,译者必须先理解这种语言的文化意象的不同背景知识,全面考虑源语所包含的文化意象因素,才能使译文符合译入语的习惯,否则就会造成文化意象的失落或错位。本文探讨了英汉语言中一些文化意象的不同表现形式和意蕴,结合人们对中西文化意象的不同理解,提出了处理文化意象的具体翻译策略,以准确地再现源语文化所要传达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文化意象随处可见。翻译和阅读这些经典诗词需要很强的互文性鉴赏力。同时,互文性的使用也给诗歌翻译提供了新的灵感。在翻译过程中,有的译者因对文化意象考虑不够,没有将其恰当地体现或简单将其删除,就不能完整地传递原语文化的完整性和自主性,造成文化意象的缺失。以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文化意象为研究对象,提出译者首先要通过语境分析确定一个词是不是具有文化意象,然后根据不同的文化背景,确定某一文化意象在两种语言中引起的联想及独特的感情评价,最后精心地选择翻译策略,可采用直译,意译及替换等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10.
徐牧 《海外英语》2013,(1):150-152
《红楼梦》诗词与中国古典诗词一脉相承,其中大量存在的文化意象误译,是文学翻译中的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翻译的过程中,译者相关文化认知图式的缺失或不匹配是造成误译的重要原因。该文用认知图示理论探讨《红楼梦》两英译本中诗词文化意象翻译的异同。  相似文献   

11.
意象是诗歌审美的主体.在诗歌翻译中如何再现诗歌的意象是诗歌翻译的关键所在.文章通过对具体诗歌意象的翻译来诠释诗歌意象的翻译过程本身是译者对原诗歌意象进行再创作的过程,因为译者个人的审美趣味深刻地影响着译者每一次的审美体验中意象世界的生成.译者这种审美趣味,必然受到反映其时代、民族、文化教养、文化传统、习俗的社会审美趣味的影响.译者作为审美主体是社会的、历史的存在,其审美活动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环境中进行的.译者审美趣味对诗歌创造性翻译有其积极的意义,体现了译者翻译过程中的个人审美情趣和意象翻译的创造性.  相似文献   

12.
文化意象问题在文学翻译中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翻译中文化意象的错位会导致读者产生错误的印象。本文应用翻译实践中的典型例子,对文化意象的错位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3.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开始,翻译研究出现了“文化转向”,为我们提供了认识翻译的全新视角,译学界开始关注翻译主体研究,译者主体性地位在语言、文化与人的研究中逐渐被确立。翻译是一种文化话动,译者作为翻译活动的主体,贯穿始终,译文必然受译者意识的影响。翻译是不同语言字符的转换和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这种转换和交流,犹如自然界中能量的转换那样,不可避免地存在能量的损耗,存在文化意象的缺损和文化信息的损失(包惠南,包昂,2004:303)。文化意象的缺损必将影响读者对原文的欣赏,但译者主体性可以使文化意象得以重构和再现。1译者主体性与文化意象概说查明建和田雨(2003)在论述译者主体性内涵时说,译者主体性是指作为翻译主体的译者在尊重翻译对象的前提下,为实现翻译目的而在翻译活动中表现出的主观能动性,其基本特征是翻译主体自觉的文化意识、人文品格和文化、审美创造性。具体表现为:译者对作品的理解、阐释和语言层面上的艺术再创造;对翻译文本的选择、翻译的文化目的、翻译策略和在译本序跋中对译作预期文化效应的操纵等方面。换言之,译者作为主体贯穿于翻译活动的全过程,是具有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的个体,他在从事翻译活动时,以自身文化为参照对原作进行吸...  相似文献   

14.
语言文化差异必然导致翻译损失,翻译活动的特质性使译者有意无意进行相应补偿。为实现交际目的,文化缺省的翻译补偿异常重要。该文以《三国演义》两个英译本为例,对比分析两位译者对于文化缺省的翻译补偿手段,并探讨其背后的制约因素。  相似文献   

15.
翻译中文化意象的失落与错位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存在。对跨文化交际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传统翻译研究主要关注文化意象传递的途径和方法,而本文将从译介学角度审视翻译中文化意象的失落与错位现象,并寻求其积极的影响意义。  相似文献   

16.
通过梳理"补偿"概念的提出与发展,结合对诗歌翻译中缺失现象的分析,尝试对翻译过程中"补偿"的理论观点进一步做出解释,廓清诗歌翻译中缺失与"补偿"的关系。认为诗歌翻译过程中要追求音韵、结构、意向的重构,但是音、形、意的缺失在所难免,为此译者要灵活运用"补偿"策略尽可能达到原诗与译诗在这三方面的对等。  相似文献   

17.
文化意象是诗人常用的情感载体,诗词翻译应尽可能准确、完整地重构原作中的文化意象,传递其蕴涵的文化内涵。译者对原诗文化意象语义的识解直接关乎译文质量的好坏。论述从认知语言学识解理论的四个主要维度对汉诗文化意象及其翻译进行探讨,研究译者对诗中文化意象的识解操作及其对运用目标语进行文化意象重构的影响,从而为准确处理文化意象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18.
在英汉翻译译中,由于不同国家和民族有着不同的语言和文化,原作者与译文读者之间就会产生文化缺失,文化缺失会使译文读者不知所云,这就需要译者补偿。译者在目标语言中寻找可以激活源语言中缺省的文化背景信息或相似的词语,在保持原文含蓄性和简介美的前提下,补充原文的文化信息。在翻译中尊重文化差异,谋求文化共生与融合。异中求同,同中存异,异化为主,归化为辅的翻译策略是今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和文化交流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9.
赖君睿 《考试周刊》2014,(39):18-18
文化意象形象生动、寓意丰富,是文化翻译中不断面临的重难点。多数论文都是结合具体某个(或几个)译本探讨其中的文化意象翻译策略和方法;探讨译者如何提高双语能力和文化素养,从而有效促进文化意象的译介;探讨译者所遵循的翻译规范,抑或对其文化意象翻译效果进行评估,而对有关文化意象在译介过程中动态经历的描写和在异域文化中接受因素的探讨少之又少。界面研究时下兴起,其作为多学科、跨学科、复式学科的一种研究视角,可以为文化意象错综复杂的接受过程研究提供启示和思路。  相似文献   

20.
翻译的一个主要目的是能够正确传达原文意思,追求不同文化之间的和谐互融。然而,各民族在历史发展历程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文化;这些文化差异会给译者带来困难,致使在跨文化翻译信息传递中造成某种程度的文化缺失。首先简述了翻译和文化之间的关系;然后从三个方面阐释了导致文化缺失的原因;最后从翻译实践角度提出了一些相关补偿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