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25 毫秒
1.
目前,新闻媒介都把经济报道摆在重要位置,突出宣传,但是,经济报道的主题“浅、散”,力度不够是普遍问题.要解决这一问题,关键是要练好经济报道的“硬功”, 这个“硬功”,就是指编辑记者强化经济意识,熟悉经济工作,了解经济建设的基本知识和一般规律,提高捕捉经济新闻的能力,采写出“外行看得懂,内行不觉浅”的高质量的经济新闻稿件。练好经济宣传的“硬功”,进入“角色”是首要的。经济建设是长期任务。经济报道作为新闻宣传的一个主要内容也非一日之计,这就迫切要求编辑记者从思想上对加强经济宣传要有充分的认识,把自己置身于经济建设的洪流中。现在新闻界有一种现象,有  相似文献   

2.
在报纸宣传的过程中,我们经常碰到一些颇费思忖的问题:某项政策是早点宣传好还是晚点宣传好?某个热点问题是从宏观角度报道好还是从微观角度报道好?某种社会现象是一般议论好还是深层剖析好?某篇批评稿件是来文照登好还是有所保留好……凡此种种,归根结底都有一个如何把握好“度”的问题。把握好报纸宣传的“度”,不仅仅是稿件处理技巧问题,还是关系到舆论导向、宣传基调的政治性、政策性问题。因此,把握好“度”是报纸宣传中必须看重和练好的基本功。根据大局需要确定宣传节奏的急缓与报道材料的取舍。我们的一切工作包括报纸宣传,都要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来进行,如何加快与促进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如何维护  相似文献   

3.
张力 《声屏世界》2010,(3):25-26
叫好就是叫座,叫座就是叫好,这几乎是毋庸置疑的。可“叫座、叫好”这两个概念一旦被引入到电视经济报道中,却出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说法,有的经济报道节目是“叫好不叫座”,有的是“叫座不叫好”。如何突破电视经济报道叫好不叫座、叫座不叫好的怪圈?笔者认为要在另类视角中寻求突破.从现象中拨云见雾,把经济问题社会化,打造经济报道的“微笑曲线”三方面来解决。  相似文献   

4.
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里,人们的一般印象是:经济报道单调、枯燥,呆板,不如政法报道、文体报道,特别是社会新闻花样多,受欢迎。这难道是经济问题不重要,群众不关心吗?不是的。“一要吃饭,二要建设”,整个经济问题关系着国计  相似文献   

5.
周慰蔚 《视听界》2004,(1):77-77
近几年,农业、农村、农民“三农”问题,一直受到党中央的高度关注,对“三农”的报道也是目前经济报道中的重点之一。笔者是采访农口的记者,在这二三年的工作实践中体会到,农民的思想观念、生活水平已发生巨大的变化,新闻工作者对“三农”的报道,必须随着农业经济、政策、形势的变化而变化,尤其要注重理性思考。因为,在对农报道中普遍存在这样几种问题——  相似文献   

6.
电视新闻报道,经常出现同质化现象。特别是一些县级电视台,忽视电视新闻特性的存在,长期坚守一种僵化的模式,长期以往让观众产生厌烦之感。面对竞争异常激烈的新闻事业,能否实现电视新闻的个性化,写出受众喜爱的电视新闻?笔者认为关键要把握“三性”、练好“三功”。  相似文献   

7.
<正>“要准!要稳!要快!要狠!刺杀的要领牢记在心,月光下练刺杀,越练越有劲,月光下练刺杀,越练越精神。要准!要稳!要快!要狠!刺杀的动作要用劲,练好本领奋勇杀敌人,练好本领奋勇杀敌人。”这是1949年2月军中广为传唱的《刺杀歌》。这首苦练刺杀、鼓舞士气的战斗歌曲的创作原型是第一野战军特等战斗英雄、拼刺英雄刘四虎。  相似文献   

8.
邓崴 《新闻战线》2015,(7):63-64
新常态不仅仅是引领中国经济的大逻辑,也是指导党报经济报道的大逻辑。在新常态下,党报经济报道面临一个“转方式调结构”的问题:要从单纯关注发展速度、规模转移到关注质量效率的提高、关注发展方式的转变,经济报道要鲜明体现新常态下的新发展观——“发展必须是遵循经济规律的科学发展,必须是遵循自然规律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是遵循社会规律的包容性发展”。这也是衡量新常态下经济新闻价值的重要标尺。  相似文献   

9.
经济报道要有“人情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经济生活已成为社会的主题,经济与百姓的关联度越来越大,市场经济对群众生活的影响不断增强,人们对经济报道的注意力不断提高,媒体间的竞争在经济新闻报道方面也显得愈发突出。经济报道欲吸引更多受众的“眼球”,必须转变传统经济新闻报道理念,在题材选择上要广开思路、在报道方式上要大胆创新,特别是要重视经济活动中的“人”的因素,在新闻宣传工作中切实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经济报道要有“人情味”经济报道是“关于人们如何进行经济选择和经济决策的报道”,经济报道的主角是人。“以人为本”的报道方式,就是要在经济报道中关注…  相似文献   

10.
濮雨婷 《视听界》2001,(5):54-54
广播媒体如何搞好经济报道?首先要在可听性上下功夫,也就是要让听众愿意听,听得懂。因此,广播经济报道重在“入耳。”具体地讲: 一、经济报道要找准人们的“感情共鸣点”。今年以来,镇江市城市建设相继展开三大工程,特别是在市中心黄金地带,通过拆迁商用房和民宅,开辟大面积的公共绿地,建设一座“城市客厅”。这一工程,受到市民普遍关注。在报道中,我们充分发挥广播直播互动优势,针对市民群众所关心的问题,将有关领导、专  相似文献   

11.
论文缩微     
经济报道:专业与通俗融合才完美高路在《新闻战线》2003年2期上撰文说,对于专业性的新报道--尤其是经济新闻报道,人往往有这样两句颇为不屑的评:“在外行眼里是内行,在内行里是外行”;“内行不愿看,外行不懂”。这两句评价,既反映出济报道的难度,也为专业性的新报道--尤其是经济新闻报道指了努力方向:既要追求通俗生,又要具备一定的经济学专业水,即专业化与通俗化融为一体才美。经济报道属于专业性新闻报的范畴。这里的“专业”,指的是济学的专业知识。新闻也是一种业,也有专业水平高低的问题。是,在“经济报道”这…  相似文献   

12.
相对于目前经济报道的生硬而言,经济报道的“软化”看似一个技巧问题,实则是一个视角问题,说到底是一个读者意识问题。由于我们赋予了新闻过多的职能,使新闻功能发生了一定的错位,而这种错位又被不同社会层面及其部门的功利主义所利用,导致目前的许多经济报道成为一种部门或机构工作操作程式的一种翻版,读来味同嚼蜡,读者望而生厌、这种又干又硬的经济报道一直是媒介头痛的一个难题。“软化”这类报道,实际上是如何寻找工作性与趣味性结合的最佳接D。我认为,解决这一问题而达到“软化”目的的途径在于以下几个方面:①要有平民视…  相似文献   

13.
运笔如飞     
新闻贵“新”。欲“新”,就要“快”。古人不论写诗或著文,有不少“运笔如飞”的快手。曹子建七岁成诗,已脍炙人口。初唐四杰中年纪最轻的王勃所作千古名篇《滕王阁序》,就是触景赋篇,一气呵成的。当记者,也应苦练硬功,争当才思敏捷,运笔如飞的快手。这是由新闻的特性决定的。早在一九四六年,胡乔木同志就指出:“新闻的发表不光是论日子,而且要论钟点。”应该“在十分钟里写成一条新闻,所谓‘倚马可待’,我们确是要练成这副本领。”  相似文献   

14.
搞经济宣传,既要随时明确认识宣传什么,还要经常考虑怎样宣传。要解决“宣传什么”的问题,一方面要深入学习党的政策,体会政策的精神实质;另方面要做艰苦细致的调查研究工作,从丰富的群众实践当中寻找报道主题。“怎样宣传”,即怎样把经济宣传工作做得更好的问题。它同“宣传什么”既有某些联系,像:扩大报道面、题材的选择、取舍材料的角度,等等;同时,它又有其特定的内容,这是新闻  相似文献   

15.
今年以来,我们在做好会议报道上作了积极的探索与尝试。在改进会议报道的过程中,注重练好“软硬功”。  相似文献   

16.
搞经济报道的人都知道,“企业经营机制”这问题,提出多年,报道多年,主题差不多,写不好就是老一套,自己写着没劲,别人看着头疼。今年初,中宣部和国家经贸委提出,要把贯彻条例作为1993年经济宣传的中心,进一步加强企业转换经营机制的报道。“老问题”又提出来了,怎么办?  相似文献   

17.
敏感报道所涉及的一般是容易引起群众心理波动和社会震荡的问题,如物价问题、工资问题、就业问题、第二职业问题、住房制度改革和医疗保健制度改革问题、工农关系问题、干群关系问题,等等。按照十三大精神,“重大情况让人民知道,重大问题经人民讨论”,这些问题新闻媒介理应触及,这是问题的一方面;另一方面,一切报道都要有利于维护安定团结的社会局面,“敏感问题的报道一定要慎重”,这又是新闻改革的一项基本原则。北京新闻界提出的“挤门缝”观点,就是积极慎重报道敏感问题的形象表达。因为要触及过去视作“禁区”的题材,所以要有“挤”的勇气;  相似文献   

18.
经济报道不仅要加强,而且要搞活,这话我们讲了好几年。但是,怎样做才算“搞活”了? 如何才能“搞活”? 这问题又似乎没得到满意的解答。多年来,我们往往把“活”仅限在形式的范畴内,诸如报道形式的变革、报道体裁的创新、写作技巧的变化等等。因为把“活”限在形式范畴内,延伸下来的误会是:“活”的东西就深不了;甚至认为,“活”的东西就是那些“花里胡梢”没有份量的东西。这便把“活”与“深”对立起来,影响了人们对“活”和“深”的科学探讨和实践。其实,把“活”仅限在形式范畴内,本身是认识上的片面性,是不科学的。形式上的“活”,是“活”;但“活”,不光是形式问题,首先应是内容范畴内的问题。因为内容决定形式。内容是“死”东西,形式再“活”,其“活”也徒劳,不可能有可读性,因而也算不得“搞活”了。而内容有活力,形式又活泼,这才是“活”内容与“活”形式的完美统一,这才是“活”的科学含义,这才算得上是真正把经济新闻“搞活”了。这样的“活”就同时可能“深”,“搞活”与“加深”在此也可以得到有机的统一。至此,经济报道“数量不少、报道不活、质量不高、力作不多”的现状就可以得到改变。那么,内容与形式相统一的“活”怎样才能实现呢? 笔者认为,主要可从这样几个方面去综合努力:贴近实际、贴近群众;拓宽报道领域;畅所欲言;物中见人;形式多姿。这应视为“活”的几个基本要领。  相似文献   

19.
现在不少经济报道还没有实现从“生产型”报道方式到“市场型”报道方式的转变,它们游离经济“内核”,见现象不见本质,削弱了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正面引导力。其深层次原因在于这些报道缺乏经济理论知识的有力支撑。世界经济竞争的加剧,国内市场经济建设步伐的加快,落实“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的要求,使新形势下的经济报道面临严峻挑战。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为经济报道提供了进入经济“内核”的新机遇。记者、编辑应增强时代紧迫感和历史使命感,不断提高经济报道水平。为此,要结合经济报道实践学好经济理论,打好经济理论知识功底,这是经济报道由经济“外围”进入经济“内核”、提高质量、增强引导力的关键前提。  相似文献   

20.
“十五”计划是进入新世纪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是开始实施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部署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经济结构调整这条主线将贯穿经济改革和发展的全过程,“十五”计划的主要目标之一是“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明显成效”。2000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把经济结构调整作为主线,2001年要迈出大的步伐,有新的起色。 因此,关于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报道将是媒体新世纪经济报道的又一重大战役。 本刊推出“经济结构调整报道剖析与对策”专题,着重于在“十五”期间经济环境新特点下,探讨经济结构调整报道的新思路,梳理经济结构调整中的方方面面,为报道提供理论参考和可行的操作方法,让经济报道为新世纪我国经济发展开好篇、谋好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