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弗吉尼亚.伍尔夫过早地面对了亲人相继离去,加之所承受的作为女性的困扰,以及弗洛伊德死亡本能理论的影响,使得她感到每一个人都不能走出死亡的阴影。然而,伍尔夫的价值不仅仅在于人们所普遍认知的其作品中包含着死亡主题,更在于她对生和死的深邃思考。笔者以《达洛卫夫人》、《到灯塔去》、《海浪》三篇名作为范例,分析了伍尔夫生死循环的死亡意识。  相似文献   

2.
弗吉尼亚·伍尔夫创作的诗化特质是她有别于其它英美现代主义小说家的一个主要特点,也是她的重要成就之一.该特质源自她对小说诗歌化的重要性的深刻认识和她的师承,也与时代的变化和她的女性主义思想有关.伍尔夫的主要作品《到灯塔去》、《达洛维夫人》和《海浪》)表明,她的作品具有象征性、音乐性和绘画性等突出的诗化特质,这是对现代主义小说美学的独特贡献.  相似文献   

3.
弗吉尼亚·伍尔夫是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家们不可回避的先行者,她的女性主义思想修正了传统的男性化的理论建设,肯定了女性自身的价值,使女性主义文学理论粗具规模。论著《一间自己的房间》是她女性主义思想的集中体现,她认为女性要想独立,首先应该有真正属于自己的写作空间,本文即从物质空间与精神空间两个方面简要分析了弗吉尼亚.伍尔夫女性观。  相似文献   

4.
陈菁 《快乐阅读》2012,(30):117
弗吉尼亚·伍尔夫是英国最杰出的现代主义小说家之一,她一生致力于现代主义的创作实践,作品形成了英国文学史上独树一帜的叙事风格。本文拟以弗吉尼亚·伍尔夫早期短篇小说《邱园纪事》为例,以现代叙事学理论为依据,从叙述时间和叙事空间的并置以及叙事聚焦等具体叙事元素入手阐释文本的叙事策略,挖掘作者所希望捕捉的人生"重要瞬间"。  相似文献   

5.
<雅各的房间>、<达洛卫夫人>、<到灯塔去>以及<海浪>是弗吉尼亚·伍尔夫的长篇意识流小说代表作.为了真实地描绘出人物内心不同层次的活动状况,弗吉尼亚·伍尔夫运用了内心分析和内心独白的创作方法.作为非传统的表达手段,它们在上述四部文本里经历了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起步阶段的内心分析逐渐过渡为日益成熟的内心独白,而间接内心独白的手段则完全占据了主要的地位.与此同时,弗吉尼亚·伍尔夫又以回忆、自由联想和象征符号的显现为文本的主要辅助方法.通过这些创作手段,弗吉尼亚·伍尔夫叙述了文本人物的内心世界,勾勒出意识的全方位变动.  相似文献   

6.
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小说中充满了死亡意识,这个与她不断遭受亲人离世的打击和处于战争的时代背景有关。在《达洛卫夫人》中,伍尔夫也对生与死的问题进行思考,达洛卫夫人通过赛普蒂莫斯自杀而获得了感悟,认识到了死亡并不是生命的终结,人只有在面临死亡时才能认识到自己生存的价值。  相似文献   

7.
弗吉尼亚·伍尔夫是二十世纪初引起中国文坛广为关注的英国作家,社会与家庭给伍尔夫创作提供了有利的条件,独特的生活经历,使她拥有了对女性细致独到的洞见,在其坚持不懈的写作中形成自成一家的伍尔夫女性主义思想,从多元视角展现了女性的内心世界,用心灵与男性搭建起沟通与交流之桥.本文旨在探究形成伍尔夫女性主义思想与当时其所处的社会环境及其家庭生活的紧密联系.  相似文献   

8.
弗吉尼亚·伍尔夫是20世纪英国杰出的女作家,她终生致力于文学创作,用手中的笔去为一个伟大的目标--反抗男权统治、争取妇女解放、建立双性同体的和谐社会而厮杀战斗,直至她生命的最后一刻.孤独、抗争乃至生命的最终归宿--死亡,是弗吉尼亚·伍尔夫作品的永恒主题.探索特定环境下它的深层含义,剖析作品深厚的文化内涵,评说作家的历史功过,提高读者对现代文学的理解能力和欣赏水平是分析这部作品的宗旨.  相似文献   

9.
李君英 《文教资料》2008,(26):25-26
通过透视弗吉尼亚·伍尔夫作品的死亡意识和其独特的表现手法,体现出伍尔夫在作品中并没有局限于死亡意识,而是通过笔下人物自己的人生选择超越了死亡意识,表现了对人生存在目标的升华.  相似文献   

10.
刘亚波 《出国与就业》2011,(22):134-135
弗吉尼亚·伍尔夫,作为意识流小说的重要代表作家,非常注重小说的形式和技巧.她挑战传统的小说写作技巧,淡化小说情节描写,着重刻面人物的内心世界.在《到灯塔去》这部小说中,伍尔夫大量借鉴使用了许多艺术手法,如绘画、音乐、色彩等.小说中伍尔夫大量使用了光线和色彩来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本文作者认为伍尔夫对光线和色彩的运用能更好...  相似文献   

11.
此研究旨在扩展和丰富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小说《新礼服》中镜像关联的研究课题,其新颖之处在于首次提出小说中具有镜像映照下的象征意义、镜像投射下的隐喻所指以及镜像对比下的反思认知三个层面的镜像关联。通过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的分析,此研究挖掘出以往被忽视的诸多层面的叙事手法和有机关联,弥补了以往有关弗吉尼亚·伍尔夫小说的叙事研究的不足,拓宽了国内对伍尔夫小说研究的广度和深度。  相似文献   

12.
弗吉尼亚·伍尔夫是20世纪上半叶英国意识流小说的杰出代表,《到灯塔去》是她的代表作之一,在该作 品中伍尔夫致力于小说艺术的改革与创新,追求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将意识流技巧成功地运用于小说创作中。文本 中形形色色、有血有肉的人物构成了小说的艺术世界。  相似文献   

13.
弗吉尼亚·伍尔夫以她诗人的气质在小说创作中找到了新的突破口。诗意是贯穿弗吉尼亚·伍尔夫一生创作的核心,她是一位用诗的手法来描写小说的独特的作家。因此,她的作品中蕴含着诗意的美感,使读者更加喜欢她的作品。  相似文献   

14.
吴云 《文教资料》2007,(15):105-107
弗吉尼亚.伍尔夫的成名小说《达洛维夫人》一直广受瞩目,可从多种角度解读。本文紧紧围绕主人公克拉丽莎的内心世界,从她压抑的生命状态中,解读她获得灵魂之解脱的过程。探究属于克拉丽莎灵魂的独立空间,以及她超越常人的对生与死问题的思索和感悟。  相似文献   

15.
弗吉尼亚·伍尔夫的《达洛卫夫人》,其背景是深蕴的,因为它织进了《圣经》中的“基督受难”的原型底色,从基督受难过程中的三个原型相——肉体、神性、受难人手来透视伍尔夫的第一篇意识流小说中赛普蒂默斯的疯癫经历,可以从中体会到一代女性主义作家伍尔夫是如何在圣经的背景下演绎出一幕幕旨在揭示与拷问现代人性的悲剧。伍尔夫并不相信拯救和再生。因此,文本是对圣经结构的反讽式运用,这也是现代主义的一个特点。  相似文献   

16.
这部电影讲述了三个在一天里并行的故事:1923年在伦敦郊外,弗吉尼亚·伍尔夫正在创作《达洛维夫人》;1951年在洛杉矶,名叫劳拉·布朗的家庭主妇阅读《达洛维夫人》;2001年生活在纽约的克拉丽莎为前男友操办庆功宴会。三位女性试图挣脱各自的“囚牢”,寻求自我价值,体认自身力量,如同烈火焚身一般疯狂地寻觅着灵魂的出口,成为了整部电影中的亮点。逃离小镇囚牢电影中的弗吉尼亚·伍尔夫在经历了几次精神崩溃之后,被丈夫伦纳德带到伦敦市郊一个名叫里士满的小镇修养。这一切努力却不能让弗吉尼亚过上她所期望的那种生活。因为她是天才作家弗吉…  相似文献   

17.
弗吉尼亚·伍尔夫是公认的西方现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鼻祖,她艺术思想体系中最具争议和最重要的莫过于她的"双性同体"说。从伍尔夫创作的《自己的一间屋》《奥兰多》到《三枚旧金币》可以看出她"双性同体"观的嬗变,她的思想由保守转向激进,对两性的态度由温和转向激烈。  相似文献   

18.
弗吉尼亚.伍尔夫是英国著名小说家,受其姐姐及朋友的影响,在她实验性的创新小说中,大胆和大量地使用光与色彩来表达人物的强烈的情感和内心世界,在探索后印象主义写作手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小说《到灯塔去》是弗吉尼亚.伍尔夫后印象主义写作手法的巅峰之作。绚丽的色彩和强烈的光色对比描写,不仅给人以感官上的享受,更重要的是揭示了深刻的象征意义,在表达小说的深层含义上起到巨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到灯塔去》是英国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意识流小说的经典之作,在叙事策略上别具一格:运用第三人称限知视角和自由间接引语这种独特的叙事技巧,表现人物的意识活动,探索变化多端的人的内心世界,展示真正的人性。伍尔夫小说叙事技巧既是对传统叙事的革新,又创造了一种全新的写作形式。  相似文献   

20.
弗吉尼亚.伍尔夫在小说《到灯塔去》和演讲文章《一间自己的房间》中,生动地描绘了女性在父权制社会中不幸的被边缘化的社会地位,并且深入分析了不同类型性别角色及其性别问题。从后现代女性主义角度对问题的分析可以看出,伍尔夫小说内外的女艺术家们所展现的对传统社会的反叛精神以及对心灵自由的追求,正是解决当时性别困扰的一条现实出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